人們在作忏悔時所應具有的七種心情,即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 - 陳義孝編
(經名)具名大乘叁聚忏悔經。一卷。隋阇那崛多譯。菩薩藏經之異譯。說隨喜勸請回向叁聚之忏悔法。
叁種忏悔法者:
一、作法忏 向佛前報陳過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爲滅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 于定心而運忏悔之想,如佛來摩頂,以感瑞相爲期者,爲滅煩惱之性罪。
叁、無生忏 正心端坐,而觀無生之理者,爲滅障中道之無明,觀普賢經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 明·楊卓
(書名)一卷,釋谛閑撰。
(經名)菩薩五法忏悔文之異名。
開元附梁錄
五悔各作偈語,而無序及流通,蓋西土聖賢撰述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書名)一卷,失譯。于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之五悔各作偈語,蓋西土賢聖之撰述也。
隋北天竺沙門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同《菩薩藏經》,而悔過經文太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凡叁卷。又作方廣滅罪成佛經、大通方廣經。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上卷敘述佛向娑羅涅槃之途中,爲十方菩薩宣說叁乘一乘義,諸鬼神王等立誓護持此經,又爲信相菩薩廣說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及諸大菩薩之名號及其功德;中卷講說無憍慢等種種四法,並敘述付此法予虛空藏菩薩,並爲之授記之情形;下卷秉上卷之說,爲師子吼菩薩宣講叁寶一相之意,並爲文殊師利舉示滅罪之法、墮阿鼻地獄之果報。本書傳譯事實不詳,隋代法經之衆經目錄卷二以本書與像法決疑經等同收入“衆經疑惑”,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則附之于“疑惑再詳錄”。曆代之經錄多疑其真僞,或系昙無谶以後,隋以前之僞作。[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十五、曆代叁寶紀卷十叁、鳴沙余韻解說(矢吹慶輝)]
(經名)准提忏之具名。
唐西崇福寺釋智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約求生西方,明六時禮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