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涅槃经二十七曰:“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凡二十卷。北宋子璇集。又作首楞严经疏。系大佛顶首楞严经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凡二十卷。元代惟则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九册。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首楞严经会解。援引诸宗注书以随文解释大佛顶首楞严经,间亦加有己说。本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十二年付梓。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幽溪传灯作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加以疏释。[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禅籍志卷下]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佛在耆阇崛山,与大比丘僧三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及天龙八部,皆来集会。时坚意菩萨请问三昧法?佛唱首楞严名。一切众会,各敷妙座,各见如来坐其座上。等行梵王问何佛是实?佛言,一切皆是真实。次摄神力,以百句义释此三昧。次说学射之喻,次有持须弥山释现三昧力,次现意天子现三昧力,次佛放眉光,照于魔宫,使大众皆见魔王被五系缚。次有魔界行不污菩萨化度魔女,魔寻见佛,佛与授记,因说四种授记不同。次为二百魔女授现前记,次说住三昧神力。次坚意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福田及多闻等诸义。次授净月藏天子道记,次文殊师利自说往昔曾三百六十亿世,示现作辟支佛。于是二百菩萨还发大心,誓得十力,次令弥勒菩萨现三昧力。次摩诃迦叶解知文殊师利久已成佛。佛即说其过去名为龙种上佛。佛升虚空,光照十方,十方诸佛,同说此法,亦同放光,交互相见。次明佛寿甚长,次明受持者,有二十不思议功德。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师子林沙门惟则,集九家解。并为补注。一兴福悫。二资中沇。三真际节。四檇李敏。五长水璇。六孤山圆。七吴兴岳。八泐潭月。九温陵环。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宋长水沙门子璇集义疏注经并科 泐潭沙门晓月标指要义 吴兴沙门仁岳集解 福唐沙门咸辉排经入注
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 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阿难示堕摩登伽难,佛放顶光说咒。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来归,启请大法。佛为先开圆解,次示圆行,次明圆位,乃至精研七趣,详辨阴魔,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Lengyanjing
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关于此经的译者,有各种不同传说,大多认为译者般剌蜜帝为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但此经译出后,宋代子睿以下的注释家对其出处曾有所怀疑。近代更有人疑为中国人的撰述。
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卷为序分。讲述此经说法因缘:佛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并为其说修禅定,能断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第二卷至第九卷为正宗分。主要阐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体”,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种种“颠例”之见,通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达到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第10卷为流通分。讲述此经应永流后世、利益众生等。
相传中国注疏有百余种。其中主要有宋子璿《楞严经义疏》10卷,智圆《楞严经疏》10卷,咸辉《楞严经义海》30卷,戒环《楞严经要解》20卷,王安石《楞严经新解》10卷;元惟则《楞严经会解》10卷;明祩宏《楞严经摸象记》1卷,德清《楞严经通议》10卷,圆澄《楞严经臆说》1卷,传灯《楞严经圆通疏》10卷和《楞严经玄义》4卷,智旭《楞严经玄义》2卷,普寂《楞严经略疏》4卷,兴隆《楞严经义疏显密幽玄记》10卷等。日本亦有注疏40余种。(梁孝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