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明一切法都是性空無相的教法,如般若經所說的是。 - 陳義孝編
謂理觀之行,離名字、心念之相,即離一切之念慮思想,而達真如之境,故稱無相離念。[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叁]
(術語)對立相住心而言。觀真如之理體觀爲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四空絕,百非遠,離一切之念慮思想也。
(術語)無相者即寂滅之義,菩提者自證而不從他得,故曰無相寂滅菩提。大日經具緣品偈曰:“坐無相菩提,真言勢無比。”演密鈔五曰:“寂滅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坐謂安處,即是處于寂滅道場,故法華雲。諸法空爲座,是也。”
與叁菩提中的真性菩提同,因性空無相,故名無相菩提。 - 陳義孝編
與叁菩提中的真性菩提同,因性空無相,故名無相菩提。
- 梵心居士編
(術語)叁叁昧門之第二。又雲無相解脫門。見叁叁昧條。
又名無相解脫門。見叁解脫門條。 - 陳義孝編
世親釋四卷十八頁雲:此中無相散動者:謂此散動,卽以其無爲所緣相。爲對治此散動故;般若波羅蜜多經言:實有菩薩。言實有者,顯示菩薩,實有空體。空卽是體,故名空體。 - 朱芾煌
十大論師中的難陀,于“四分說”中是二分家,他依據《攝大乘論》的“唯二依他性”之說,立相、見二分,並主張相分是依于識體,爲識體所變的現象,本身並無體性,即相分與見分同一種子,所謂“心實境虛”,後人稱之爲“無相唯識”。 - 于淩波居士著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雲:無相無我者:我相無故。 - 朱芾煌
品類足論六卷十叁頁雲:無相續法雲何?謂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時五蘊,及未來,並無爲法。 - 朱芾煌
又作真空妙有、無相真有、無相如常、情無理有。即指法相宗所說叁性中之“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系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之真理,以此真如之理具空(無相)、有(真實)二義,故稱無相真實。無相,謂圓成實性真如之理,離一切妄想,于增益損減無執著,而不偏于空,乃中道之空。真實,謂其理常住不變,不生不滅,而不偏于有,乃中道之有。
指究竟、絕對不二而遠離一切虛妄相之真理妙體,此即諸法之實相。無量義經(大九·叁八五下):“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爲實相。”
(術語)一實之妙體,絕待不二而離諸虛妄之相,是曰一實無相。無方圓之相,如水之妙體。此即諸法之實相也。無量義經曰:“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在唯一而真實的道理中是毫無虛妄之相的。 - 陳義孝編
真如實相之法乃寂滅平等,故稱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稱無相。諸法一一遍攝一切,法法互遍無際,其當體寂滅平等之實相,本來就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故稱之一相無相。
(術語)渾然而現一相,爲無相之意。智度論二十七曰:“一相所謂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