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刹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衆,說補處行,于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曜經雲:「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複何遇?」即于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維,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于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于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藍迦藍處叁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複至郁頭藍弗處叁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于六年。故經雲:「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曆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雲:「菩薩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時年叁十矣。」即穆王叁年癸未歲也。
既而于鹿野苑中爲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法輪而證道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诃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于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複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梨衣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爾時世尊至拘屍那城,告諸大衆:「吾今背痛,欲入涅柈。」即往熙連河側,娑羅雙樹下,右股累足,泊然宴寂。複從棺起,爲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並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荼毗之,燼後金棺如故。爾時大衆即于佛前,以偈贊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叁昧火,阇維金色身。」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往返空中,化火叁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鬥。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滅後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雲:「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複默然。阿難又曰:「適來爲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爲二乘聲聞人說法。」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爲母說法,及辭天界而下,時四衆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蓮花色比丘尼作念雲:「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後見佛。不如用神力變作轉輪聖王,千子圍繞。」最初見佛,果滿其願。世尊才見,乃诃雲:「蓮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見吾?汝雖見吾色身,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岩中宴坐,卻見吾法身。」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叁昧。文殊乃白佛雲:「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叁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叁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萬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雲何?」佛言:「大王!汝于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爲一義二義。」世尊一日見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升豬過,乃問:「這個是甚麼?」曰:「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世尊曰:「也須問過。」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邪?」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邪?」亦不對。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爲戲論。」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複藏珠入袖,卻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歎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通。世尊因乾闼婆王獻樂,其時山河大地盡作琴聲。迦葉起作舞,王問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余習?」佛曰:「實無余習,莫謗法也。」王又撫琴叁遍,迦葉亦叁度作舞。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佛曰:「實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語?」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佛曰:「迦葉亦複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叁度入定,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叁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世尊因自恣日文殊叁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才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爲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爲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衆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我甯于有智人前斬首,不于無智人前得勝。」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衆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世尊昔欲將諸聖衆,往第六天說大集經,敕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既集會已,無有不順佛敕者,各發弘誓,擁護正法。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衆生成佛盡,衆生界空,無有衆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世尊嘗與阿難行次,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阿難曰:「此是甚麼人塔?」世尊曰:「此是過去諸佛塔。」阿難曰:「過去諸佛是甚麼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難曰:「應當如是。」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世尊一日敕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缽。」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缽,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尊曰:「持缽去!」世尊因有比丘問:「我于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
世尊成道後,在逝多林中一樹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車經過林畔,有二車牛不肯前進。商人乃訝,見之山神。報言:「林中有聖人成道,經逾四十九日未食,汝當供養。」商人入林,果見一人端然不動。乃問曰:「爲是梵王邪?帝釋邪?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舉袈裟角示之。商人頂禮,遂陳供養。世尊因耆婆善別音響,至一冢間,見五髑髅,乃敲一髑髅問耆婆:「此生何處?」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處?」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別敲一問:「此生何處?」耆婆罔知生處。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于言下悟無生忍。
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心內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證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劍,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爲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爲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于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贊歎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世尊因地布發掩泥,獻花于然燈。然燈見布發處,遂約退衆,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時衆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于指處插曰:「建梵刹竟。」時諸天散花,贊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裏,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麼?作麼?」諸姊谛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花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叁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叁要叫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叁般物,我實無得。」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屍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世尊因調達謗佛,生身入地獄,遂令阿難問:「你在地獄中安否?」曰:「我雖在地獄,如叁禅天樂。」佛又令問:「你還求出否?」曰:「我待世尊來便出。」阿難曰:「佛是叁界大師,豈有入地獄分?」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攝向二鐵圍山,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而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總是佛。
殃崛摩羅因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産難,子母未分。長者曰:「瞿昙弟子,汝爲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自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免。
世尊嘗在尼俱律樹下坐次,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曰:「不見。」商人曰:「還聞否?」曰:「不聞。」商人曰:「莫禅定否?」曰:「不禅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歎曰:「善哉!善哉!」世尊覺而不見。遂獻白氈兩段。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世尊于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衆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百萬億衆,悉皆契悟。 - 宋·普濟
釋迦牟尼佛。簡稱佛。亦稱佛陀、佛祖、世尊、如來等。
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甲寅年間四月初八午時下生迦毗羅衛國(古印度北部),淨飯王的梵王宮中,淨飯王之子,後立太子。取名悉達多。
剛一下地連走七步,地生七朵蓮花,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言:“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知,一切無有如佛者”。其母摩耶在其生下第七天就去世,悉達多由其姨媽摩诃波阇波提撫養長大,後來成了他的繼媽。
十九歲那年與耶摩陀羅公主(天臂城主善覺王之長女)結婚生有兒子羅睺羅,婚後不久出家修行,雪山頂上苦修,參禅睹星六年,一麻一麥充饑飽,叁十歲成道。成爲宗門之首,成道後歸鄉。兒子隨父出家,後來成爲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兒子出家母親也出家,都皈依佛門,放棄榮華富貴是舍,放棄功名利祿是舍,割絕夫妻之愛是舍,割絕父子之情也是舍,舍此而得彼,他們共同獲得清淨無我,自由解脫的涅槃。釋尊二月初八出家,四月初八聖誕,十二月初八成道。于公元前五四叁年二月十五日涅槃,世壽八十歲。
- 梵心居士編
拘那含牟尼佛。﹝賢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長阿含經雲:「人壽叁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叁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 宋·普濟
俱舍論十六卷叁頁雲:又經中說:有叁牟尼。又經中言:有叁清淨俱身語意。相各雲何?頌曰:無學身語業、卽意叁牟尼。叁清淨,應知、卽諸叁妙行。論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卽無學意,非意業。所以者何?勝義牟尼、唯心爲體。謂由身語二業比知。又身語業、是遠離體。意業不然。無無表故。由遠離義,建立牟尼;是故卽心。由身語業,能有所離;故名牟尼。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諸身語意叁種妙行、名身語意叁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爲清淨。說此二者,爲息有情計邪牟尼、邪清淨故。 - 朱芾煌
全一卷。唐代法成譯。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記載于阗國等之佛教曆史。即于阗國第七世毗左耶訖多王時代,僧伽婆爾陀那羅漢以預言方式講述于阗國佛教之興廢,乃至像法滅盡等事。本書僅爲藏文原本之部分漢譯,乃伯希和于敦煌所發現者,爲研究古代西域之珍貴資料及研究西藏原本之重要參考書。
Shijiamoun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爲“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昙)。因父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爲“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參見彩圖插而第2頁)。
早年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鸠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 堵)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意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曆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裏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面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爲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诃耶。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沒有時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座年推算。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年。斯裏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博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爲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並以此爲依據,在1956~1957得舉行紀念釋迦牟尼尼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爲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爲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爲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年代學者依南齊僧轵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衆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滅于公元前486年,大體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爲日本 、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 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怪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 羅。
出家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的居住的叁座宮殿(叁時殿),有冬天禦寒的,處長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于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爲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並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爲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産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于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 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禅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于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禅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抛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于覺悟成道,時年35歲。
傳教 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爲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禅和叁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爲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爲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叁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 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 羅皈依了佛教。
釋迦牟尼傳教的區域,訂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羅衛,南到王舍城,東到瞻波,西到 賞彌(拘 彌)。其直傳弟子的活動地區和影響所及,東至恒河流域下遊,南至高達維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義屍羅等地區。佛陀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贈的祗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後者有竹林精舍,爲釋迦牟尼對衆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跋耆、鴦伽、末羅、伽屍等國,他也曾居留說法。
釋迦牟尼的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衆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准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僧伽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爲,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 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 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
僧團在開始的時候並無嚴格的製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學說,不分種姓貴賤,均可加入。在僧團內部過著平等的生活。以後爲了防止僧團的混雜,避免與世俗社會的法律秩序和其他倫理道德相龉,使僧團更好地開展活動,才製定了奴隸、負債者、殺人犯、盜賊(悔過的除外)、殘廢、病人以及年不滿20歲者不能加入僧團的具體的規定。
起初,僧團以雲遊乞食爲主,無固定的住處。後來爲了適應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開始在僧衆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衆集體生活的過程中,又陸續製定了有關衣著、飲食、用具、禮儀、居所、醫藥等日常生活細則,作爲僧團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戒律內容。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爲佛弟子。他們在修行同樣可以證得涅槃。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爲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涅槃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裏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遊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恒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裏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迦牟尼中毒腹寫,病情轉重。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爲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爲最後一個弟子。終年80歲。
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火化。遺骨(舍利)爲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呔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史料 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無專讓的記述。叁藏的結集者,主要記錄釋牟尼的言辭。但是經藏和律藏在記錄言辭中,詳細地記述了每一段教和製訂第一條戒律的原委。這些記述,雖屬片斷,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觸的那些人對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憶(其可靠性如何,已無法考證)。另外,在經、律中通過佛陀自己之口,記載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經曆。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記載初轉法輪時情影的,有《雜阿含經》中的《轉法輪經》等;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經中的諸小經;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統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別,同時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部派佛教中出現了對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寫爲神通廣大、威力無窮、大智大慧,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手長過膝、面頰如滿月、梵音深遠、胸表 字等。這就出現了專門記載釋迦牟尼生世行業,被稱爲“本生”、“本起”、“本行”的一類經典。如《修行本起經》(異譯《瑞應本起經》、《經過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普曜經》等。它們的特點是把原行散見于經藏和律藏中的資料聯貫起來,使一事與他事前後銜接,綴成佛陀的傳記。但在內容上完全是瀉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爲一個理想化的崇仰對象。這些經典最長的也只主要記述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幾年的活動。以後馬鳴寫了《佛所行贊》,他根據傳說和資料,描繪了佛陀一生的經曆,成爲最早的一部完整佛傳。
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梁僧 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曆史性的人物。(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