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
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谓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
二、守相 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谓于所得之证果,能自防护者。
三、死相 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谓惧将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
四、住相 九无学中第四安住法也,谓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
五、可进相 九无学中第五堪达法也,谓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
六、不坏相 九无学中第七不退也,谓生就不动根性,遇无论如何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
七、不退相 九无学中第六不动也,谓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
八、慧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
九、俱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 - 明·杨卓
(名数)一,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二,思法罗汉,惧将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三,护法罗汉。于所得之证果,能自防护者。四,安住法罗汉。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五,堪达法罗汉,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六,不动罗汉,根性最为殊胜,遇无论如何之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见俱舍论二十五。
(名数)见罗汉条。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证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余涅槃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证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 - 陈义孝编
(术语)比丘为男僧之梵名,罗汉比丘者罗汉之男僧。别于菩萨之男僧也。
(术语)无罗汉之实,而昌罗汉之名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名数)于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为不动,本住者为不退也。练根者,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俱舍合之。见俱舍论二十五。
(名数)见罗汉条。
(名数)就修三种之四念处,而分三种之罗汉:一,慧解脱罗汉,修性念处,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脱罗汉,修共念处,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三,无疑解脱罗汉,修缘念处而破韦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于一切之外道而无所疑,故曰无疑,罗汉中之最胜也。见四教仪二。
安置于山门楼上之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像,以祈护持山门,令法久住。
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之阿罗汉。以其为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故又称十八应真。经典中
有十六罗汉之记载,而无十八罗汉之说。最早画十八罗汉者,有西元十世纪时之张玄及贯休,其后沙门觉范与大文豪苏东坡皆曾对此颂赞,且苏东坡所题之十八首赞文,每首皆标出罗汉之名,于十六罗汉之外,以庆友尊者为第十七罗汉,以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罗汉。实际上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为著「法住记”之人;宾头卢即宾度卢颇罗堕,原已列为十六罗汉之首,此乃因不熟经典、不解梵语所致之误。然因此而使十六罗汉逐渐发展为十八罗汉。自元代以来,多数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罗汉,且罗汉像之绘画及雕塑一般亦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八罗汉在我国远较十六罗汉普遍。此外,另有加上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为十八者;西藏地区或加达摩多罗、布袋和尚,或加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参阅“十六罗汉”394)
(名数)此有二种:一,于前之十六加庆友尊者为第十七,加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然庆友为难提蜜多罗之译名,即法住记之说者,宾头卢即第一尊者之宝度罗跋啰隋阇。是由不知经典不解梵语而致此讹也。如洪觉范苏轼,亦依十八罗汉而为颂赞,何耶?(然则十八中前十六为贯休之实迹,他二者后人添加,轼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证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贝荚,展转传讹,博辨如轼,亦不免因人致误耳。”(引于罗汉图赞集)。二,蜀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为东坡之颂赞者。此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之二为十八,且记各尊之示神通灵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传有加佛母摩耶夫人与弥勒之图)。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 陈义孝编
据唐·玄奘所译《法住记》所说,“十六罗汉”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这“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多阇、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罗汉”,或供“十八罗汉”。然而,“十八罗汉”并没有经典上的根据,是二种附会之说。增添的两位“罗汉”:或谓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斯里兰卡人)和泽者玄奘;或谓是庆友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或谓将第一尊宾度罗误为宾度罗和宾头卢两人再加上庆友……至少有五、六种说法。民间则将增添妁两位称为“降龙”、“伏虎”。这在小说《济公全传》中亦有反映。五代张玄等始绘十八罗汉像,宋·苏轼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宋、元以后,“十八罗汉”流行民间,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参见“罗汉”条) (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之十六尊罗汉。一般系十六尊同受供养。即:(一)宾头卢跋罗堕阇(梵Pin!d!olabharadva^ja ),此尊者与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西牛货洲。(二)迦诺迦伐蹉(梵Kanakavatsa ),此尊者与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方迦湿弥罗国。(三)迦诺迦跋厘堕阇(梵Kanakabharadva^ja ), 此尊者与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东胜身洲。(四)苏频陀(梵Subinda ), 此尊者与七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俱卢洲。(五)诺矩罗(梵Nakula ),此尊者与八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南赡部洲。(六)跋陀罗(梵Bhadra ),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洲。(七)迦理迦(梵Ka^lika ),此尊者与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僧伽茶洲。(八)伐阇罗弗多罗(梵Vajraputra ),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九)戍博迦(梵Ji^vaka ), 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香醉山中。(十)半托迦(梵Panthaka ),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三十三天。(十一)罗怙罗(梵Ra^hula ),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毕利扬瞿洲。(十二)那伽犀那(梵Na^gasena ),此尊者与一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半度波山。(十三)因揭陀(梵An%gaja ),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广胁山中。(十四)伐那婆斯(梵Vanava^sin),此尊者与一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可住山中。(十五)阿氏多(梵Ajita), 此尊者与一干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鹫峰山中。(十六)注荼半托迦(梵Cu^d!apanthaka ),此尊者与一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持轴山中。此系据法住记所载。自此经典汉译以来,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神仙姿态。十六罗汉之画像,有法愿、法镜、僧鲧诸师所绘者,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贯休之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画窥其遗影。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弥勒下生经、入大乘论卷上、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五、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名数)见罗汉条。
(名数)以宾头卢尊者为始。十六大阿罗汉,受佛敕,永住此世,济度众生者。其名字住处等,详于法住记。此法住记为佛灭后八百年中师子国(今之锡兰)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尊者之说。记初,有“尊者告曰:汝等谛听,如来先己说法住经,今当为汝粗更宣说。”则原为佛说,彼惟述说耳。其名第一宾度罗跋罗惰阇尊者Pi&ndotblw;&ddotblw;olabharadv&amacron;ja(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第二迦诺迦伐蹉尊者Kanakavatsa,第三迦诺迦跋厘隋阇尊者Kanakabharadv&amacron;ja,第四苏频陀尊者Suvinda,第五诺距罗尊者Nakula,第六跋陀罗尊者Bhadra(一作跋陀婆罗,今诸寺之浴室,多安其像,其因由出楞严经),第七迦理迦尊者Karika,第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Vajraputra,第九戍博迦尊者Śvaka,第十半托迦尊者Panthaka,第十一啰怙罗尊者R&amacron;hula(旧称罗云),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N&amacron;gasena,第十三因揭陀尊者I&ndotabv;gata,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Vanav&amacron;sin,第十五阿氏多尊者Ajita,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C&umacron;dapanthaka(Śuddhipanthaka)(一作朱利槃陀迦,即周利槃特之转音)。梁贯休,梦里感见其像而画之。宋之东坡,明之柴柏之,作赞。有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一卷,阇那崛多迦译,虽载宋苑文正公之序。然不入藏中。恐为唐代之作。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
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啰怙罗尊者(旧称罗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