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通的般若。般若华译为智慧。 - 陈义孝编
梵语sarvajn~a。又作萨芸然、萨婆若、萨婆若多(梵sarvajn~ata^ )。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卍续一一一·四六三下):“归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又以海比喻一切智之广大,称为萨般若海。禅戒钞(大八二·六五五下):“戒文云:“现身演法,世间津梁,德归萨婆若海,不可称量,顶戴奉勤也。””[八十华严经十地品、放光般若经卷十一、圆觉经大疏钞卷一、慧琳音义卷七](参阅“一切智”14)
般若,梵语prajn~a^,意为智慧。又作三种般若。(一)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大乘义章卷十依据大智度论,立三种般若义,即:(一)文字虽非般若,但为诠解般若之方便,又能生起般若,故称文字般若。即指诸部般若经。(二)观照,谓慧心鉴达之用,其体即为般若,故称观照般若。(三)实相,为观照所知之境界,其体虽非般若,而能生起般若,故称实相般若。
三般若中,文字、实相二者为般若之法,并非即是般若,观照则为般若之体。据碧岩录第九十六则载,实相般若即为真智,观照般若即为真境,文字般若即为能诠之文字。又此三般若加境界般若、眷属般若,称为五种般若。此外,又有以文字般若称为方便般若者。[金刚般若经疏、大品经义疏卷一、般若心经略疏、三论玄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
(二)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据金光明经玄义卷上、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卷二所载,般若乃圆常之大觉,此一觉有三种德,即:(一)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乃众生所本具,非寂非照,离一切虚妄之相,为般若之实性。即一切种智。(二)观照般若,为观照实相之实智。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称为观照。即一切智。(三)方便般若,为分别诸法之权智。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盖此说谓方便、观照、实相三者即是般若,乃性宗之义。
(名数)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一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本来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也。是为所证之理体。二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方便般若,分别诸法之权智也。见金光明玄义上。[囗@又]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三文字般若,诠上二般若之言教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般若经是也。见肇论,法藏般若心经略疏。仁王经良贲疏上一曰:“明此经者题云般若,即以为宗。观如来品别明三种,实相观照及以文字。慈恩三藏更加二种,境界眷属,通前五法,般若性故,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伴故。”
(名数)见般若条。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三般若体。是圆常大觉也。即此一觉。有三种德。故名三般若。一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二观照般若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照谓照明。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一切智者。谓能知一切内法内 - 明·一如等 撰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 陈义孝编
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
一、实相般若 为般若之理体,众生本来具,离一切虚妄之相,为般若之实性,是所证之理体也。
二、观照般若 观照实相之实智也。
三、方便般若 分别诸法之权智也。 - 明·杨卓
指深妙真如之理。又作甚深般若、实相般若。即诸佛之教法,为三千世界内外无与伦比的最上最尊之微妙法,故称深般若。
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诸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 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
五、眷属般若 眷属者,即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 明·杨卓
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甚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载,八部般若即:(一)大品般若,指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其余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以其卷帙多,故称大品般若。(二)小品般若,指与大品所说之法,大要相同,因对大品,以其卷帙较少,故称小品般若。(三)放光般若,指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故称放光般若。(四)光赞般若,光,即光明;赞,即讲说。指佛从舌根出无数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现无数金莲花,其莲花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故称光赞般若。(五)道行般若,指佛说法,令诸众生闻者喜乐,展转相告,于中受学,成就道行,故称道行般若。(六)金刚般若,以金刚之性,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比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故称金刚般若。(七)胜天王般若,此经由胜天王发问而说,故称胜天王般若。(八)文殊问般若,此经因文殊师利发问而说,故称文殊问般若。
(名数)般若经之部类有八部。见般若条。
(名数)又以八部总该般若。金刚仙论一曰:“有感应应世,故说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金刚般若)。”如经本所见,阅藏知津所云之大品,放光,光赞,其文虽有具异,然为同一经本,以之配于三部,非也。故天台之金刚疏及嘉祥之仁王经疏,皆以为八部中第一第二之经本未渡,取第三之光赞亦名之曰大放光。是为第三部。又八部中第四之道行与第五之小品为同本异译。大般若之第四分也。故嘉祥名第四分为小品或道行云。
[出般若经]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 - 明·一如等 撰
(人名)Prajñ&amacron;varman,高僧名。译曰慧甲。见求法高僧传上。
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辩正论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
(书名)又曰般若灯论释,十五卷,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分别明菩萨释龙树之中论五百偈者,较释青目之五百偈者(即中论也)详悉。
(?~457)梵名Prajn~a^ta^ra 。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受付嘱而成为西天第二十七祖。得法后,至南天竺香至国,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
罗(即菩提达磨)并付其法,未久即自焚其身而寂,年寿不详。后菩提达磨东渡中国,为我国禅宗之初祖。[出三藏记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