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州道场慧颜禅师,上堂:「世尊按指,海印发光。」拈拄杖曰:「莫妄想。」便下座。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慧印禅师,上堂:「韶石渡头,舟横野水。汾阳浪里,桌拨孤烟。云月无私,溪山岂异?一言合辙,千里同风。敢问诸人,作么生是同风底句?」良久曰:「八千子弟今何在,万里山河属帝家。」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无传居慧禅师,本郡吴氏子。上堂:「钟馗醉里唱凉州,小妹门前只点头。巡海夜叉相见后,大家拍手上高楼。大众若会得去,锁却天下人舌头?若会不得,将谓老僧别有奇特。」上堂:「百尺竿头弄影戏,不唯瞒你又瞒天。自笑平生岐路上,投老归来没一钱。」上堂,举临济示众曰:「一人在高高峰顶,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头,亦无向背。且道那个在前,那个在后?」师曰:「更有一人不在高高峰顶,亦不在十字街头,临济老汉因甚不知?」便下座。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正堂明辩禅师,本郡俞氏子。幼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后,谒诸名宿。至西京少林,闻僧举「佛眼以古诗发明罽宾王斩师子尊者」话,曰:「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声羌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师默有所契,即趋龙门,求入室。佛眼问:「从上祖师方册因缘,许你会得。」忽举拳曰:「这个因何唤作拳?」师拟对,眼筑其口曰:「不得作道理。」于是顿去知见。住后,上堂:「猛虎口边拾得,毒蛇头上安排。更不钉桩摇橹,回头别有生涯。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里有村斋。」上堂:「净五眼,涌金春色晚。得五力,吹落碧桃华,唯证乃知难可测。」卓拄杖曰:「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上堂:「三祖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当时老僧若见,便与一掴。且道是憎邪是爱邪?近来经界稍严,不许诡名挟佃。」解夏,上堂:「十五日已前不得去,少林只履无藏处。十五日已后不得住,桂子天香和雨露。正当十五日,又且如何?阿呵呵!风流不在著衣多。」上堂,举:「僧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子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师曰:「我疑千年苍玉精,化为一片秋水骨。海神欲护护不得,一旦鳌头忽擎出。」上堂:「华开陇上,柳绽堤边。黄莺调叔夜之琴,芳草入谢公之句。何必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非唯水上觅沤,已是眼中著屑。」擘开胸曰:「汝等当观吾紫磨金色之身,今日则有,明日则无。大似无风起浪,全不知羞。且道今日事作么生?好个迷逢达磨,不知谁解承当?」僧问:「如何是佛?」师乃鸣指三下。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师曰:「横身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曰:「只如风穴道,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华香。又作么生?」师曰:「说这个不唧[口*留]汉作么?」曰:「嫩竹摇金风细细,百华铺地日迟迟。」师曰:「你向甚么处见风穴?」曰:「眼里耳里绝潇洒。」师曰:「料掉无交涉。」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未过冬至莫道寒。」曰:「出水后如何?」师曰:「未过夏至莫道热。」曰:「出与未出时如何?」师曰:「三十年后,不要错举。」问:「如何是佛?」师曰:「无柴猛烧火。」曰:「如何是法?」师曰:「贫做富装裹。」曰:「如何是僧?」师曰:「卖扇老婆手遮日。」曰:「如何是和尚栗棘蓬?」师曰:「不答此话。」曰:「为甚么不答?」师大笑曰:「吞不进,吐不出。」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师曰:「古墓毒蛇头戴角。」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师曰:「虚空笑点头。」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师曰:「石人拍手笑呵呵。」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师曰:「布袋里猪头。」曰:「四喝已蒙师指示,向上还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锯解秤锤,随声便喝。佛眼忌拈香,龙门和尚阐提潦倒,不信佛法,灭除禅道。拶破毗卢向上关,猫儿洗面自道好。一炷沉香炉上然,换手槌胸空懊恼。」遂摇手曰:「休懊恼。」以坐具搭肩上,作女人拜,曰:「莫怪下房媳妇触忤大人好!」室中垂问曰:「猫儿为甚么爱捉老鼠?」又曰:「板鸣因甚么狗吠?」师家风严冷,初机多惮之。因赞达磨曰:「升元阁前[怯-去+么][怖-布+罗],洛阳峰畔乖张,皮髓传成话霸,只履无处埋藏。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雪堂行一见,大称赏曰:「先师犹有此人在。只消此赞,可以坐断天下人舌头。」由是衲子奔凑。临终登座,拈拄杖于左边,卓一下曰:「三十二相无此相。」于右边卓一下曰:「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蒿。」又卓一下,顾大众曰:「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下座归方丈,俨然趺坐而逝。火后收灵骨设利,藏所建之塔曰仙人山。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山如讷禅师,僧问:「如何是教意?」师曰:「汝自看。」僧礼拜。师曰:「明月铺霄汉,山川势自分。」问:「如何得闻性不随缘去?」师曰:「汝听看。」僧礼拜。师曰:「聋人也唱胡笳调,好恶高低自不闻。」曰:「恁么则闻性宛然也。」师曰:「石从空里立,火向水中焚。」问:「虚空还有边际否?」师曰:「汝也太多知。」僧礼拜。师曰:「三尺杖头挑日月,一尘飞起任遮天。」问:「如何是道人?」师曰:「行运无踪迹,起坐绝人知。」曰:「如何即是?」师曰:「三炉力尽无烟焰,万顷平田水不流。」问:「一念不生时如何?」师曰:「堪作甚么!」僧无语。师又曰:「透出龙门云雨合,山川大地入无踪。」师目有重瞳,手垂过膝,自翠微受诀,止于此山。剃草卓庵,学徒四至。广阐法化,遂成丛社焉。 - 宋·普济
安吉州道场有规禅师,婺州姜氏子。上堂,拈拄杖曰:「还见么?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德山老人虽则焚其疏钞,也是贼过后张弓。且道文彩未彰以前,又作么生理论?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许庄周致太平。」上堂:「种田博饭,地藏家风。客来吃茶,赵州礼度。且道护圣门下,别有甚么长处?」良久曰:「寻常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泠照人。」化士出问:「促装已办,乞师一言。」师曰:「好看前路事,莫比在家时。」曰:「恁么则三家村里,十字街头,等个人去也。」师曰:「照顾打失布袋。」 - 宋·普济
(堂塔)佛于仁王经,金光明,守护国界经等,说消灭七难,镇护国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谓之镇护国家之道场。如唐之青龙寺是也。
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依消灾吉祥经而记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法。详分坛场供养、方法、拣众清净、咒法、三业供养、释疑、诫劝檀越等七门。
(书名)一卷,宋遵式撰。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之法。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梁志公宝唱等集
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发回向心第六。显果报第七。出地狱第八。解怨释结第九。自庆第十。警缘三宝第十一。忏主谢大众第十二。总发大愿第十三。奉为天道礼佛第十四。奉为诸仙礼佛第十五。奉为梵王等礼佛第十六。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十七。奉为龙王礼佛第十八。奉为魔王礼佛第十九。奉为国王人道礼佛第二十。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奉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为十方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五。为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六。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二十七。为灰河铁丸等地狱礼佛第二十八。为饮铜炭坑等地狱礼佛第二十九。为刀兵铜釜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为火城刀山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一。为饿鬼道礼佛第三十二。为畜生道礼佛第三十三。为六道发愿第三十四。警念无常第三十五。为执劳运力礼佛第三十六。发回向第三十七。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发愿第三十九,凡八段。嘱累第四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宋天竺寺沙门遵式撰
第一设坛场供养。第二示方法。第三拣众清净。第四诵咒法。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自为七﹕一供养、二奉请、三赞叹、四作法持咒、五礼拜、六忏悔、七行道旋繞。第六释疑。第七诫劝檀越。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经名)二卷,不空译。略名仁王仪轨,仁王般若仪轨等。说念诵仁王经之秘密作法。
释慧观。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谘禀慧远。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访核异同详辩新旧。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乃着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于彼立高悝寺。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十有其半。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倾心待接依然若旧。因敕与西中郎游。即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观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三月上已车驾临曲水燕会。命观与朝士赋诗。观即坐先献。文旨清婉事适当时。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着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于世。时道场寺又有僧馥者。本澧泉人。专精义学注胜鬘经。又有法业。本长安人。善大小品及杂心。蔬食节己。故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后遂居焉。 - 顾伟康编
释法庄。姓申。淮南人。十岁出家。为庐山慧远弟子。少以苦节标名。晚游关中从睿公禀学。元嘉初出都止道场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诵大涅盘法华净名。每后夜讽诵。比房常闻庄户前有如兵仗羽卫之响。实天神来听也。宋大明初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 - 顾伟康编
释宝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游博诸讲居无常准惟道是务。后至邺下依止远公。十地微言颇知纲领。值周丧法宝。南归在陈。达命清通亟振名誉。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便归洛汭。还师于远。听大涅盘首尾三载。通镜其旨。即蒙覆述。远自处坐印可其言。慕义相从还居净影。慧心更举。遐讨前英立破之间。深鉴弥密。仁寿建塔邓州。乃敕令往寺。名大兴国也。帝昔龙潜所基。既至求石访无美者。乃取寺内璞石镌斫为函。石本粗恶。磨饰将了。乃变成马瑙。细腻异伦。复有隶字三枚。云正国得也。形设正直巧类神工。名笔之人未可加点。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儒与官人图以表奏。返寺之后闭门修业。时因食次方见其面。不久卒于本寺。 - 顾伟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