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五燈會元 【37】道場慧顔禅師

  安吉州道場慧顔禅師,上堂:「世尊按指,海印發光。」拈拄杖曰:「莫妄想。」便下座。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38】道場慧印禅師

  安吉州道場慧印禅師,上堂:「韶石渡頭,舟橫野水。汾陽浪裏,桌撥孤煙。雲月無私,溪山豈異?一言合轍,千裏同風。敢問諸人,作麼生是同風底句?」良久曰:「八千子弟今何在,萬裏山河屬帝家。」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39】道場居慧禅師

  安吉州道場無傳居慧禅師,本郡吳氏子。上堂:「鍾馗醉裏唱涼州,小妹門前只點頭。巡海夜叉相見後,大家拍手上高樓。大衆若會得去,鎖卻天下人舌頭?若會不得,將謂老僧別有奇特。」上堂:「百尺竿頭弄影戲,不唯瞞你又瞞天。自笑平生岐路上,投老歸來沒一錢。」上堂,舉臨濟示衆曰:「一人在高高峰頂,無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頭,亦無向背。且道那個在前,那個在後?」師曰:「更有一人不在高高峰頂,亦不在十字街頭,臨濟老漢因甚不知?」便下座。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40】道場明辯禅師

  安吉州道場正堂明辯禅師,本郡俞氏子。幼事報本蘊禅師,圓顱受具後,谒諸名宿。至西京少林,聞僧舉「佛眼以古詩發明罽賓王斬師子尊者」話,曰:「楊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一聲羌笛離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師默有所契,即趨龍門,求入室。佛眼問:「從上祖師方冊因緣,許你會得。」忽舉拳曰:「這個因何喚作拳?」師擬對,眼築其口曰:「不得作道理。」于是頓去知見。住後,上堂:「猛虎口邊拾得,毒蛇頭上安排。更不釘樁搖橹,回頭別有生涯。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裏有村齋。」上堂:「淨五眼,湧金春色晚。得五力,吹落碧桃華,唯證乃知難可測。」卓拄杖曰:「一片何人得?流經十萬家。」上堂:「叁祖道,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當時老僧若見,便與一掴。且道是憎邪是愛邪?近來經界稍嚴,不許詭名挾佃。」解夏,上堂:「十五日已前不得去,少林只履無藏處。十五日已後不得住,桂子天香和雨露。正當十五日,又且如何?阿呵呵!風流不在著衣多。」上堂,舉:「僧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子曰:“不許夜行,投明須到。”」師曰:「我疑千年蒼玉精,化爲一片秋水骨。海神欲護護不得,一旦鳌頭忽擎出。」上堂:「華開隴上,柳綻堤邊。黃莺調叔夜之琴,芳草入謝公之句。何必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非唯水上覓漚,已是眼中著屑。」擘開胸曰:「汝等當觀吾紫磨金色之身,今日則有,明日則無。大似無風起浪,全不知羞。且道今日事作麼生?好個迷逢達磨,不知誰解承當?」僧問:「如何是佛?」師乃鳴指叁下。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師曰:「橫身叁界外,獨脫萬機前。」曰:「只如風穴道,長憶江南叁月裏,鹧鸪啼處百華香。又作麼生?」師曰:「說這個不唧[口*留]漢作麼?」曰:「嫩竹搖金風細細,百華鋪地日遲遲。」師曰:「你向甚麼處見風穴?」曰:「眼裏耳裏絕潇灑。」師曰:「料掉無交涉。」問:「蓮華未出水時如何?」師曰:「未過冬至莫道寒。」曰:「出水後如何?」師曰:「未過夏至莫道熱。」曰:「出與未出時如何?」師曰:「叁十年後,不要錯舉。」問:「如何是佛?」師曰:「無柴猛燒火。」曰:「如何是法?」師曰:「貧做富裝裹。」曰:「如何是僧?」師曰:「賣扇老婆手遮日。」曰:「如何是和尚栗棘蓬?」師曰:「不答此話。」曰:「爲甚麼不答?」師大笑曰:「吞不進,吐不出。」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師曰:「古墓毒蛇頭戴角。」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師曰:「虛空笑點頭。」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師曰:「石人拍手笑呵呵。」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師曰:「布袋裏豬頭。」曰:「四喝已蒙師指示,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鋸解秤錘,隨聲便喝。佛眼忌拈香,龍門和尚闡提潦倒,不信佛法,滅除禅道。拶破毗盧向上關,貓兒洗面自道好。一炷沈香爐上然,換手槌胸空懊惱。」遂搖手曰:「休懊惱。」以坐具搭肩上,作女人拜,曰:「莫怪下房媳婦觸忤大人好!」室中垂問曰:「貓兒爲甚麼愛捉老鼠?」又曰:「板鳴因甚麼狗吠?」師家風嚴冷,初機多憚之。因贊達磨曰:「升元閣前[怯-去+麼][怖-布+羅],洛陽峰畔乖張,皮髓傳成話霸,只履無處埋藏。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雪堂行一見,大稱賞曰:「先師猶有此人在。只消此贊,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由是衲子奔湊。臨終登座,拈拄杖于左邊,卓一下曰:「叁十二相無此相。」于右邊卓一下曰:「八十種好無此好。僧繇一筆畫成,志公露出草蒿。」又卓一下,顧大衆曰:「莫懊惱,直下承當休更討。」下座歸方丈,俨然趺坐而逝。火後收靈骨設利,藏所建之塔曰仙人山。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41】道場如讷禅師

  安吉州道場山如讷禅師,僧問:「如何是教意?」師曰:「汝自看。」僧禮拜。師曰:「明月鋪霄漢,山川勢自分。」問:「如何得聞性不隨緣去?」師曰:「汝聽看。」僧禮拜。師曰:「聾人也唱胡笳調,好惡高低自不聞。」曰:「恁麼則聞性宛然也。」師曰:「石從空裏立,火向水中焚。」問:「虛空還有邊際否?」師曰:「汝也太多知。」僧禮拜。師曰:「叁尺杖頭挑日月,一塵飛起任遮天。」問:「如何是道人?」師曰:「行運無蹤迹,起坐絕人知。」曰:「如何即是?」師曰:「叁爐力盡無煙焰,萬頃平田水不流。」問:「一念不生時如何?」師曰:「堪作甚麼!」僧無語。師又曰:「透出龍門雲雨合,山川大地入無蹤。」師目有重瞳,手垂過膝,自翠微受訣,止于此山。剃草卓庵,學徒四至。廣闡法化,遂成叢社焉。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42】道場有規禅師

  安吉州道場有規禅師,婺州姜氏子。上堂,拈拄杖曰:「還見麼?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德山老人雖則焚其疏鈔,也是賊過後張弓。且道文彩未彰以前,又作麼生理論?叁千劍客今何在,獨許莊周致太平。」上堂:「種田博飯,地藏家風。客來吃茶,趙州禮度。且道護聖門下,別有甚麼長處?」良久曰:「尋常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泠照人。」化士出問:「促裝已辦,乞師一言。」師曰:「好看前路事,莫比在家時。」曰:「恁麼則叁家村裏,十字街頭,等個人去也。」師曰:「照顧打失布袋。」 - 宋·普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3】鎮護國家道場

  (堂塔)佛于仁王經,金光明,守護國界經等,說消滅七難,鎮護國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謂之鎮護國家之道場。如唐之青龍寺是也。

俗語佛源 【44】螺蛳殼裏做道場

  在狹窄簡陋處做成複雜的場面和事情,今謂之“螺蛳殼裏做道場”。道場是梵語mandala(曼荼羅)的意譯,或譯爲“壇”,指供奉佛菩薩像,依據一定的要求布置並舉行法會的宗教場所。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二說:“延請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場”。佛教中有名的法會道場有水陸道場、慈悲道場等。釋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稱爲菩提道場,在中印度摩揭陀國尼連禅河側的菩提樹下。(參見《大唐西域記》卷八)道場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場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維摩诘經·菩薩品》:“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時,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稱道場。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欣見素以抱樸,果甘露于道場”。(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學大詞典 【45】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系依消災吉祥經而記述熾盛光佛頂法之壇場及念誦法。詳分壇場供養、方法、揀衆清淨、咒法、叁業供養、釋疑、誡勸檀越等七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6】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書名)一卷,宋遵式撰。記熾盛光佛頂法之壇場及念誦之法。

佛學大詞典 【47】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圓覺經修證儀、圓覺廣修證儀、圓覺修證儀。收于卍續藏第一二八冊。內容記載關于禮忏禅觀等之修行儀則。本書系根據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以闡明佛教修行者于實際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應行之坐禅觀法與忏悔滅罪之法,並規定贊仰諷誦加行禮拜之行法。又本書于中國佛教之儀禮方面,系繼承東晉道安至天臺智顗之實修體系,而與唐代慧覺之華嚴經海印道場忏儀四十二卷,並稱佳作。書中引用智顗所著天臺小止觀之處甚多,然本書之重點在于巧妙地將華嚴與禅之行法加以結合。又宋代淨源(1011~1088)將本書簡化,著成圓覺經道場略本修證儀一卷。[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

閱藏知津 【48】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梁志公寶唱等集
  歸依叁寶第一。斷疑第二。忏悔第叁。發菩提心第四。發願第五。發回向心第六。顯果報第七。出地獄第八。解怨釋結第九。自慶第十。警緣叁寶第十一。忏主謝大衆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叁。奉爲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爲諸仙禮佛第十五。奉爲梵王等禮佛第十六。奉爲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奉爲龍王禮佛第十八。奉爲魔王禮佛第十九。奉爲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奉爲諸王王子禮佛第二十一。奉爲父母禮佛第二十二。奉爲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叁。奉爲師長禮佛第二十四。爲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爲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爲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爲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爲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爲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叁十。爲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叁十一。爲餓鬼道禮佛第叁十二。爲畜生道禮佛第叁十叁。爲六道發願第叁十四。警念無常第叁十五。爲執勞運力禮佛第叁十六。發回向第叁十七。菩薩回向法第叁十八。發願第叁十九,凡八段。囑累第四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49】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宋天竺寺沙門遵式撰
  第一設壇場供養。第二示方法。第叁揀衆清淨。第四誦咒法。第五叁業供養禮請陳意自爲七﹕一供養、二奉請、叁贊歎、四作法持咒、五禮拜、六忏悔、七行道旋繞。第六釋疑。第七誡勸檀越。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佛學大詞典 【50】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作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仁王護國般若儀軌、仁王念誦儀軌。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解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之文句,並說明仁王經法曼荼羅建立之儀則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薩現威德,(二)建立曼荼羅軌儀,(叁)入道場儀軌,(四)釋陀羅尼文字觀行法,(五)陀羅尼觀想布字輪。在縮刷大藏經中,本儀軌分爲二卷。又不空所譯仁王般若念誦法系整理本儀軌第叁入道場儀軌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異,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經名)二卷,不空譯。略名仁王儀軌,仁王般若儀軌等。說念誦仁王經之秘密作法。

曆代名僧辭典 【52】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釋慧觀。姓崔。清河人。十歲便以博見馳名。弱年出家遊方受業。晚適廬山又谘禀慧遠。聞什公入關。乃自南徂北。訪核異同詳辯新舊。風神秀雅思入玄微。時人稱之曰。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乃著法華宗要序以簡什。什曰。善男子。所論甚快。君小卻當南遊江漢之間善以弘通爲務。什亡後乃南適荊州。州將司馬休之甚相敬重。于彼立高悝寺。使夫荊楚之民回邪歸正者。十有其半。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與觀相遇。傾心待接依然若舊。因敕與西中郎遊。即文帝也俄而還京止道場寺。觀既妙善佛理探究老莊。又精通十誦博采諸部。故求法問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叁月上已車駕臨曲水燕會。命觀與朝士賦詩。觀即坐先獻。文旨清婉事適當時。琅琊王僧達廬江何尚之。並以清言致款結賞塵外。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及十喻序贊諸經序等。皆傳于世。時道場寺又有僧馥者。本澧泉人。專精義學注勝鬘經。又有法業。本長安人。善大小品及雜心。蔬食節己。故晉陵公主爲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53】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釋法莊。姓申。淮南人。十歲出家。爲廬山慧遠弟子。少以苦節標名。晚遊關中從睿公禀學。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誦大涅盤法華淨名。每後夜諷誦。比房常聞莊戶前有如兵仗羽衛之響。實天神來聽也。宋大明初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54】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釋寶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遊博諸講居無常准惟道是務。後至邺下依止遠公。十地微言頗知綱領。值周喪法寶。南歸在陳。達命清通亟振名譽。自隋氏戡定文軌大同。便歸洛汭。還師于遠。聽大涅盤首尾叁載。通鏡其旨。即蒙覆述。遠自處坐印可其言。慕義相從還居淨影。慧心更舉。遐討前英立破之間。深鑒彌密。仁壽建塔鄧州。乃敕令往寺。名大興國也。帝昔龍潛所基。既至求石訪無美者。乃取寺內璞石镌斫爲函。石本粗惡。磨飾將了。乃變成馬瑙。細膩異倫。複有隸字叁枚。雲正國得也。形設正直巧類神工。名筆之人未可加點。又見種種林木麟鳳等像。儒與官人圖以表奏。返寺之後閉門修業。時因食次方見其面。不久卒于本寺。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