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梵名Vajra-Prajñap&amacron;ramit&amacron;-Sñ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鸠摩羅什譯。又稱金剛般若經,或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在舍衛國,爲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蓋此經以空慧爲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爲诠也。此經不如大般若經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經之太簡,而能說般若之空慧,無有余蘊,故古來傳持,弘通甚盛。然自如是我聞至果報亦不可思議之前半,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至卷末之後半,語句文意,殆似相同,以此僧肇解之,謂前半說衆生空,後半說法空。吉藏駁其說,而以此爲重言。謂前半爲前會衆,後半爲後會衆,又前半爲利根,後半爲鈍根,又前半盡緣,後半盡觀也。凡有六譯,今皆存。第一譯爲姚秦鸠摩羅什所出,即今經是也。第二譯爲元魏菩提流支所出。第叁譯爲陳真谛所出。第四譯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爲隋達摩笈多所出。第五譯收載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名能斷金剛分,爲唐玄奘所出。第六譯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唐義淨所出。西紀一八叁七年,修彌笃氏自西藏文譯爲德語,而收于海達斯勃搿大學紀要第四卷。同一八六四年,皮露氏自漢譯翻爲英語,揭于亞細亞協會雜志。一八八一年,馬克斯摩拉氏更由日本牛津紀要亞利安編第一(日本高貴寺所藏之梵本出版),譯爲英語,收于東方聖書第四十九卷。一八九一年,達爾笃氏由馬克斯摩拉氏出版之梵本,並對照支那滿洲之譯本,譯之爲法語。近時炖煌地方發掘之寫經中,亦有此經,跋語有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寫了之附記雲。其釋論,則彌勒菩薩所造八十偈釋本經之外,又有四:一金剛般若論,二卷,無著菩薩造。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天親菩薩造。此二論皆爲釋彌勒之頌者。叁金剛仙論,天親弟子金剛仙造。釋天親之論者。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造。直釋經文者。玄義私記五曰:此中金剛仙論不入藏經。又前二論皆爲義淨新譯,據是書言:則八十偈之本頌爲無著菩薩所作。各家之注釋及關于本經之著述如下:金剛經注一卷,後秦僧肇注。金剛經義疏六卷,隋吉藏撰。金剛經疏一卷,隋智顗疏。金剛經疏一卷,隋淨影著。金剛經注叁卷,唐慧淨注。金剛經略疏二卷,唐智俨述。金剛經贊述二卷,唐窺基撰。金剛經解義二卷,唐慧能解義。金剛經口訣一卷,唐慧能說。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唐宗密述。金剛經疏記科會十卷,唐宗密疏,宋子璇記,大[土*賓]科會。金剛經注解一卷,孚佑帝君注解。金剛經疏論纂要刊定記四卷,宋子璇記。金剛經纂要刊定紀七卷,宋子璇錄。金剛經注叁卷,宋道川頌,並著語。金剛經會解二卷,宋善月述。金剛經采微科一卷,宋昙應排。金剛經采微二卷,宋昙應述。金剛經采微余釋一卷,宋昙應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卷,宋宗鏡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注解九卷,宋宗鏡述,明覺連重集。金剛經集解四卷,宋楊圭編。金剛經疏科釋一卷,元徐行善科。金剛經集注四卷,明太宗撰。金剛經注解四卷,明洪蓮編。金剛經略談一卷,明觀衡撰。金剛經略疏一卷,明元賢述。金剛經釋一卷,明真可撰。金剛經決疑一卷,明德清撰。金剛經鎞二卷,明廣伸述。金剛經統論一卷,明林兆恩撰。金剛正眼一卷,明千松筆記。金剛經筆記一卷,明如觀注。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明智旭際明造論。金剛經觀心釋一卷,明智旭際明述。金剛經注解一卷,明宗泐如玘同注。金剛經音釋直解一卷,明圓杲解注。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九卷,性起述。金剛經法眼注疏二卷,性起述。金剛經如是經義二卷,行敏述。金剛經注講二卷,行敏述。金剛經叁昧一卷,淨挺著。金剛經闡說二卷,存吾闡說。金剛經述記會編十卷,行策會編。金剛經偈會本一卷,通理會。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二卷,通理述。金剛經部旨二卷,靈耀撰。金剛經注釋一卷,雲峰大師乩釋,谷口子真乩訂。金剛經演古一卷,寂焰述。金剛經直說一卷,迹刪鹫著。金剛經注解鐵鋑錎二卷,明屠根注。金剛經補注二卷,明韓岩集解,程衷懋補注。金剛經宗通七卷。明曾鳳儀宗通。金剛經偈釋二卷,明曾鳳儀釋。金剛經正解二卷,龔概彩注。金剛經大意一卷,王起隆述。金剛經如是解一卷,無是道人注解。金剛經會解了義一卷,徐昌治纂。金剛經闡奧,叁空輯注。金剛經解注,王定柱解注。金剛經旁解,湯辇召旁解。金剛經郢說一卷,徐發诠次。金剛經注正訛一卷,仲之屏彙纂。金剛經淺解一卷,翁春王錫琯解釋。金剛經石注一卷,石成金撰集。金剛經解義二卷,徐槐廷述。金剛經易解二卷,謝承谟注釋。金剛經心得四卷,葉錫鳳注。金剛經彙纂二卷,孫念劬纂。金剛經心印疏二卷,溥畹述。金剛經注二卷,俞樾注。金剛經訂義一卷,俞樾著。金剛般若集驗記叁卷,唐孟獻忠撰。金剛經鸠異一卷。唐段成式撰。金剛經受持感應錄二卷,金剛經感應傳一卷。金剛經新異錄一卷,明王起隆輯著。金剛經靈驗傳叁卷,日本淨慧集,金剛經持驗記一卷,周克複纂。金剛經感應分類輯要一卷,叁澤注編集。金剛經箋注,丁福保箋注。金剛經蒙鈔,李宗榮編。
(雜語)贊歎佛十頌之句也。又曰金剛句偈,金剛贊,金剛諷詠。大日經七曰:“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即說執金剛阿利沙偈曰:無等無所動,平等堅固法,悲愍流轉者,攘奪衆苦患,(中略)不染一切趣,叁界無所依(雲雲)。”此贊有十頌,名金剛句等。
(物名)又名四方橛,或作四橛。修法時壇上四隅所立之橛也。其形如獨股杵,長六寸,或八寸四分,又有九寸。其頭作蓮形,或作寶形等,隨修法而不同。于壇上等結界設之,意使道場之地分,堅固如金剛,諸障不能惱害也。法見蘇悉地羯羅經中,大日經疏六等。[囗@又](術語)印契名。修法道場,結界時所結之印明,主結護地下,故一名地結。其法先以右中指入于左頭中指間,右名指入于左名小指間,皆出頭于外,以左中指繳右中指背,入于右頭中指間,以左名指繳右名指背,入于右名小指間,二小指二頭指,各頭相柱,二大指下相撚,即成。結此印已,想印如金剛杵之形。以二大指向地觸之。誦真言一遍,一印地。如是至叁,即成堅固金剛座。地界真言曰:唵枳裏枳裏縳曰啰縳曰哩步啰滿馱滿馱吽發吒。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印度人。事迹不詳。據華嚴經傳記卷一載,此人嘗注釋世親所著之十地經論,凡一萬二千頌。該書後翻譯成叁十余卷。是知乃世親以後出世者。[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解深密經疏卷一]
(人名)印度人。事迹不詳。據華嚴探玄記一,謂金剛軍菩薩,堅慧菩薩,各造十地之釋。並不傳雲。蓋在世親以後之出世者。
金剛,爲諸寶中之最勝者。金剛口乃比喻如來之口舌殊勝,有如金剛。璎珞本業經卷上(大二四·一○一一上):“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
(雜名)言如來之口舌殊勝,如金剛也。璎珞本業經上曰:“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言。”
(譬喻)喻強力也。是言金剛力士之力。
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鈴。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稱藏鈴。爲督勵衆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即于修法中,爲驚覺、勸請諸尊,令彼等歡喜而振搖之。其柄呈金剛杵形,以柄之樣式而有獨股鈴、叁股鈴、五股鈴、寶鈴、塔鈴等五種之別,稱五種鈴,與五種杵共置于修法大壇上各相應之位置。于修法終了,爲奉送諸尊而振之鈴,稱爲後鈴。蓋“鈴”表示說法之義,若以五種指五智,此五種鈴即象征五智五佛說法之外用。又天息災所譯之微妙曼荼羅經卷五,列舉九股鈴(忿怒變化明王鈴)及七股鈴(金剛忿怒明王鈴)。[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攝大儀軌卷一]
(物名)法器之一。爲驚覺諸尊,警悟有情而振之。其體堅固稱爲金剛,其柄爲五钴形故稱爲五钴鈴。[囗@又](菩薩)見金剛鈴菩薩條。
(一)指密教。密教稱爲金剛乘,輪者即謂法輪,故謂之金剛輪。蓋密教以自教最爲殊勝,教法堅利如金剛。
(二)指地層最底之金輪。據俱舍論卷十一載,器世間由叁輪組成,風輪位居最下層,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爲水輪,僅厚八洛叉;其余凝結爲金,即爲金輪,上有九山、八海、四洲等。水金輪之極際即稱金輪際。[無量壽如來行供養儀軌]
(叁)指釋迦成道之金剛座。此座上達地面,下據金輪,故得此名。
(術語)金剛之法輪。謂密教也。以密教曰金剛乘故也。[囗@又](雜名)地層最底之金輪雲金剛輪。俱舍論十一曰:“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億二萬,下八洛叉水。余凝結爲金。(中略)于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金輪際者,謂此金剛輪之極際也。[囗@又](雜名)爲釋迦成道之金剛座。以此爲地際金剛輪之現出于地面者故也。見金剛座條。
1.金剛的法輪,指密教。2.五輪之一,即金輪。 - 陳義孝編
(術語)胎藏界之壇門也。見四門條。
西藏語 rdo-rje-min%。意爲金剛果德之名號,即指已成就身秘密金剛體之佛菩薩果德之名號。又作金剛名號、金剛號、密號、灌頂名。金剛頂經卷一(大一八·二○八上):“一切如來于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诃薩,以金剛名,號金剛界。”秘藏記即載有金剛界叁十七尊之金剛名。又真言行者入灌頂道場拜見曼荼羅,受灌頂時,彼身即成金剛之身,故亦受金剛名。金剛頂經卷叁(大一八·二一九上):“以金剛名,灌以此心真言,(中略)金剛某甲若與弟子授名號,應加系用呼之已。”[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十八、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
密教法具之一。指修法時放置金剛鈴與叁種金剛杵(獨股、叁股、五股)之金屬臺。一般作心髒形,具有叁足。金剛盤之名未見于諸經軌中,僅見于日本空海所撰禦請來
目錄中“金剛盤子一口”一詞,該盤與今所用者是否相同,則難以確知。[乳味鈔卷一、卷十六]
(物名)置鈴與叁種之金剛杵之臺也。以金屬造之。爲叁角心形。有叁腳。
(書名)金錍論之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