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二卷,隋那連提黎耶舍譯。
(人名)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獨,故得此名。在王舍城聽釋迦說法,深歸依之,請至其國,購太子只多之園林,以贈釋迦,使之說法,由是佛教大行于其地。參照給孤條。
中印度憍薩羅國的丞相,性情慈善,喜歡布施孤獨的人,所以獲得給孤獨之名。 - 陳義孝編
即《雜阿含五五四經》。 - 莊春江居士編
(人名)善見律六曰:“迦蘭陀子者,是時村中有一長者,有金錢四十億。王即賜長者位,因村名故,號迦蘭陀長者。”
(人名)此人之好聲似此鳥,故以爲字。長僅叁尺。上于初果。見中本起經下。
爲佛前生菩薩行之一。其因緣出自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依經所載,長者子曾伴二子水空、水藏遊行城邑聚落,至一大空澤中,見有一池,其水枯涸,池中之魚爲日所曝,將爲鳥獸所食。時長者子生大悲心,乃尋樹枝覆之,並借二十大象運河水,池中之魚得以再生。更對池中之魚施與飲食,複使之聞佛名、佛法。其後長者子于家中集賓客,設飨宴,爾時大地突然震動,十千魚同日命終,共轉魚身,生忉利天。時長者子醉酒,露臥樓屋上,見十千天子來置無數真珠、璎珞于其四邊,更散天華以報舊恩。佛說此因緣終,謂流水長者子即今我身,水空即今之羅侯羅,水藏即今之阿難,十千魚即今之十千天子。
全一卷。全稱盧至長者因緣經。譯者不詳。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記述悭貪之盧至長者得道之因緣。[開元釋教錄卷叁、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五]
(經名)具名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失譯,記悭貪之盧至長者得道因緣。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佛爲善樂長者說清淨眼秘密大神咒,治其眼病。
據賢愚經卷十二載,昔有五比丘共入山行道,時諸比丘共勸一比丘雲:“汝當爲福,供養我等。”該比丘許諾,乃往至各處勸諸施主布施食物。四人得以身安,遂專精行道,九十日中便得道果,即共謂彼比丘:“吾等以汝緣故,達所期,汝何願?”比丘雲:“使我得天上人中富貴,然後發心獲道果。”于是此比丘死後九十一劫中,常生于天人中,極豪貴尊嚴。後複生于拘薩羅國長者家,爲檀彌離長者,值釋迦出世,而出家證得道果。
(雜語)本爲長者之子,而犢鼻裈亦不完者。碧岩五十則頌古曰:“個個無裈長者子。”
指長者之子五百人。常見于經典之中。依維摩經佛國品所載者,維耶離國長者之子五百人與寶積童子共詣佛所,持七寶蓋供養于佛。又觀佛叁昧經卷叁謂,五百釋子見佛之端嚴身相如見炭人,亦如羸瘦婆羅門,佛乃爲說本生因緣。蓋毗婆屍如來應供正遍知般涅槃後,于像法中,有一長者名爲日月德,其不信佛法之五百子即此五百釋子之前生。
(經名)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之略。
(經名)一卷,失譯。佛在祇園入城乞食,教化長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轉男子得道記。
(人名)慈童女長者之子也,慈童女爲長者之名,非爲女人。雜寶藏經一曰:“佛于過去世爲一慈女,由事發願,願一切受苦者,盡集我身,命終生于兜率。即教父母少爲不善,則得大苦報,少爲供養,則得無量福。”
全一卷。吳·支謙譯于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3~253)。又作如來所說示現衆生經、會諸佛前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敘述印度舍衛城之須摩提長者(梵Suma^gadha )亡故,其父母及宗親皆苦痛不堪,佛乃爲彼等宣說諸行無常,並啓示皈依叁寶遠離苦惱之法,更闡說諸法之緣起。又本經經名爲“須摩提長者經”,經中所述亦以須摩提長者之命終爲事緣,然經中多次謂“有大長者子,名須摩提”,而與經題所稱之“須摩提長者”不相契合。
(經名)一卷,吳支謙譯。王舍城中長者子須摩提死。父母痛苦不已,佛說一切法無常開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