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善修事业中说。 - 朱芾煌
(经名)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三十七品等之诸法。
确定其范围(定义)。 - 庄春江居士编
解读为「能够成为不退转者」,参看「决定」,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谓寿命不定。即先出生之长者未必先死,而后出生之少者未必长生,以此形容人类寿命、死期不定且无常。盖世人多愚痴,在此老少不定、迁流变化之境,而存有千秋长寿之执见。
(术语)言老人少年寿命不定也。慧心之观心略要集曰:“世人之愚也,于老少不定之境,成千秋万岁之执。”
伴随着「乐」的定,通常指「初禅」到「第三禅」。 - 庄春江居士编
五事毗婆沙论下论二十一页云:有余欲令无实乐受,及不苦不乐受。问:彼何缘说无实乐受?答:经为量故。谓契经说:诸所有受,无非是苦。又契经说: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若乐受性是实有者:如何世尊教诸弟子观乐为苦。又契经言:于苦谓乐名颠倒故。若有乐受;应无于苦谓乐想倒心倒见倒。又契经说:诸有漏受,苦谛摄故。此中摄者:是自性摄。非实乐受是苦自性。云何可言是苦谛摄?既说苦谛摄故;无实乐受。又相异故。谓逼迫相,说名为苦。非实乐受有逼迫相。如何可言诸有漏受皆苦谛摄。又现观故。谓观一切有漏皆苦,说名现观。若乐受性是实有者;观乐为苦,成颠倒见;应非现观。是故定知无实乐受。阿毗达磨诸论师言:实有乐受。经为量故。谓契经说:佛告大名,若色一向是苦非乐,非乐所随;有情不应贪着诸色,乃至广说。又契经言:幷乐幷喜,于四圣谛,我说现观。又契经说:有三种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契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由无常,有过患。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由无常,有过患。若乐受性非实有者:应非如苦作一类说。应于乐受作别类说。应于苦受作别类说。又若乐受非实有性;应无轻安。以无因故。如契经说:由有喜故,身心轻安。若无轻安;亦应无乐。展转乃至应无涅盘。无渐次因,果非有故。彼师于此,作救义言:如上地中,虽无有喜;而非无有身心轻安。故引证言,非为决定。彼救非理。所以者何?以上地中都无喜故。应观此义。如健达缚三事和合,食名色经。如契经言:父母交会,有健达缚正现在前。而见有时无父母会,有健达缚亦现在前。如受湿生及化生者。非受胎卵二生,有情,离父母合,有入胎义。又如经言:三事和合,谓寿暖识。然无色界,虽无有暖;而有寿识。非欲色界寿识离暖。又如经说:身依食住。非上二界,住由三食,欲界亦然。非欲界中住由四食,上界亦尔。又如经言:名色缘识,识缘名色。非无色界,虽无有色,而名与识展转相缘;令欲色中,亦有此义。此中亦尔。若有喜处;由有喜故,得有轻安。若处喜无;轻安亦有。由余缘故。不应为责。何谓余缘?谓先欲界,有胜喜受,引未至定轻安令起。初二静虑,有胜喜受,引上地中轻安令起。若全无喜;则无轻安。由此证知定有乐受又如初果,在上二界,虽不能得;而彼能得阿罗汉果。先力引故。此亦应然。不应为责。又如以杖先击于轮,后舍杖时,其轮犹转。此亦应尔。由先喜力引后轻安,是故轻安定由有喜。喜卽喜受。乐受所摄。是故定知实有乐受。又由乐受,有希望故。如契经说:若有乐者;于法希望。乐受若无;则应于法无希望者。是故定知实有乐受。又可爱业,应无果故。若无乐受;诸可爱业,应空无果。诸可爱业,定以乐受为其果故。亦不应言诸可爱业,以诸乐具为异熟果。乐具但是增上果故。谓诸乐具,是增上果;非异熟果。所以者何?所有乐具,可有与他共受用故。自命终已;不失坏故。谓诸乐具,与他有情,可共受用。诸异熟果,定无与他共受用义。堕自相续,不共他故,又诸乐具,自命终已;如像马等,犹不失坏。诸异熟果,与身命俱。身命若无;彼定失坏。故可爱业若无乐受:应空无果。其理决定。又摄益故。若无乐受;诸根大种,应无摄益。若谓摄益由诸有情分别境界,非由乐受;理亦不然。应知摄益,如由苦受有损害故。又正加行,必有果故。若无乐受;则正加行,应空无果。正加行者,应以苦受为异熟果,无乐受故。如邪如行,必以苦受为异熟果;故正加行,应以乐受为异熟果。更相违故。如明与暗,影与光等。又由乐受,起恶行故。若无乐受;恶行应无。由诸有情,贪着乐受,起诸恶行,感苦受果。恶行若无,应无苦受。苦受既有;恶行非无。既有恶行;定有乐受。又法受故。如契经说:有四法受。或有法受,现乐后苦。或有法受,现苦后乐。或有法受,现乐后乐。或有法受,现苦后苦。若无乐受;法受应一。不应有四。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有乐受。问:若有乐受;世尊所说违乐受经,有何理趣?答:有别理趣。且初经说诸所有受无非苦者;当知彼经,依三苦说。何谓三苦?一者、苦苦,二者、坏苦,三者、行苦。若诸苦受;由苦苦故,说名为苦。若诸乐受;由坏苦故,说名为苦。若诸不苦不乐受;用行苦故,说名为苦。如契经说无常故苦。应知彼经有此理趣。 - 朱芾煌
如定异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因明用语。指六种不决定之过失。为因明因十四过中之一科。与“四不成”、“四相违”相对。即在因明论式中,具有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中之第一相,而缺后二相,所立之宗义不定所生之六种过失。即:(一) 共不定,因(理由)用于宗同品与宗异品,有全分(全部)关系之法者,称为共不定。(二)不共不定,因用于宗同品与宗异品,皆无全分关系之法者,称为不共不定。(三)同品一分(部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因与同品仅有部分关系,与异品却有全分关系者,称为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因与同品具有全分关系,与异品亦有部分关系者,称为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五)俱品一分转不定,于因用宗同品及宗异品,皆有部分关系之法者,称为俱不定。(六)相违决定不定,设立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各相违之宗(命题),互具有因之三相以决定其宗,致敌者者不能决择正邪者,称为相违决定。[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义断、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五]
(名数)菩萨修六度之增上力,得六种之决定也: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必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必定常生贵胜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所修之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成就正定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于理。见大乘庄严论十二。
[出大乘庄严经论] 论云。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一财成决定谓菩萨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是名财成决定。二生胜决定谓菩萨由持戒力。必定常得贵胜之家。随意受生。是名生胜决定。三不退决定谓菩萨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决定。四修习决定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问息。是名修习决定。五定业决定谓菩萨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必定永不退失。是名定业决定。六无功用决定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 - 明·一如等 撰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 - 陈义孝编
(印相)弥陀之住定印也。见定印条。
(术语)灭尽定之异名。使六识之心心所都灭而不起,故名为灭尽定。然其加行方便,特厌受之心所与想之心所二法而务灭之。故从加行而名为灭受想定。唯识论七曰:“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同述记七本曰:“彼心心所灭,名灭定。恒行染污心等灭故,即此亦名灭受想定。”
灭尽定的别名。见灭尽定条。 - 陈义孝编
瑜伽六十八卷三页云: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