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589 條與「差別」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0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差別 差別事 得差別 見差別 界差別 老差別 趣差別 生差別 識差別 死差別 位差別 無差別 相差別 行差別 業差別 愛敬差別 愛名差別 愛支差別 差別分別 差別極成 差別建立 差別理趣 差別涅盤 差別散動 差別邪執 差別增益 差別真實 成熟差別 出離差別 處所差別 觸名差別 觸支差別 顛倒差別 二種差別 煩惱差別 方所差別 非得差別 分別差別 分位差別 佛無差別 根義差別 觀察差別 貫穿差別 卽此差別 見慢差別 憍慢差別 界地差別 九種差別 句诠差別 空差別相 空性差別 苦憂差別 老位差別 老相差別 樂喜差別 六處差別 名色差別 名義差別 內差別苦 品分差別 取支差別 如此差別 叁寶差別 叁藏差別 叁無差別 色名差別 善法差別 善根差別 身差別苦 生相差別 生支差別 聲名差別 勝生差別 施財差別 施田差別 施主差別 十力差別 時差別苦 時差別名 時分差別 識住差別 受生差別 受相差別 受蘊差別 受支差別 死位差別 死相差別 所緣差別 他差別苦 味名差別 無明差別 五事差別 息相差別 喜貪差別 相續差別 香名差別 想差別教 心差別生 心差別通 心差別相 心差別智 心無差別 修治差別 尋伺差別 厭怖差別 業類差別 因等差別 因緣差別 由此差別 有支差別 于此差別 緣起差別 智見差別 諸受差別 諸蘊差別 著縛差別 自性差別 作業差別 變與壞差別 遍計差別相 表無表差別 差別遍計執 差別相有性 差別尋思觀 觸差別多種 得非得差別 煩惱差別相 煩惱斷差別 慧差別多種 憍與慢差別 解了果差別 界差別所緣 句差別決擇 名句文差別 暖頂忍差別 色差別多種 舍與退差別 身受差別證 生與起差別 聲差別多種 十叁住差別 識安住差別 識所依差別 識雜染差別 受品類差別 思與慮差別 四靜慮差別 四善根差別 所成立差別 他類差別性 味差別多種 無常義差別 無顛倒差別 相差別四種 香多種差別 心意識差別 眼差別多種 業報差別經 業用差別證 業雜染差別 依根差別道 意差別多種 又複差別者 衆生無差別 自類差別性 自他差別識 愛身差別多種 八種差別增益 悲與大悲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 不還差別多種 不善諸法差別 差別功能依處 差別假立尋思 纏及隨眠差別 出世諸法差別 得與成就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地界與地差別 段食粗細差別 斷離伏背差別 二業四相差別 二種界差別性 二種所學差別 法差別相違過 法差別相違因 法界差別多種 法界無差別論 法無差別真如 煩惱差別五種 觀人二時差別 化身差別有八 極遠損減差別 假有實有差別 戒自性及差別 境事差別十相 空性差別二種 老差別有多種 力與無畏差別 利益安樂差別 六根取境差別 六種成熟差別 六種死差別相 名言熏習差別 命行壽行差別 難滿難養差別 忍無智見差別 任持諸法差別 薩迦耶見差別 叁慧斷惑差別 叁明六通差別 叁叁摩地差別 叁身叁土差別 叁學所有差別 叁種大罪差別 色蘊差別六種 善與無記差別 生差別有多種 生差別有五種 生出死殁差別 時差別有多種 識蘊差別五種 識蘊異相差別 世出世行差別 世間諸法差別 受蘊差別五種 死與無常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所緣諸法差別 所知諸法差別 聞等叁慧差別 我見熏習差別 無慚無愧差別 無記諸法差別 無漏諸法差別 五根五力差別 五種拔濟差別 五種識生差別 五種學生差別 相續無差別義 想蘊差別五種 信差別有叁種 行蘊差別五相 依及所依差別 義門差別五相 異類差別造色 易滿易養差別 意及意識差別 意有叁種差別 有對無對差別 有見無見差別 有漏諸法差別 有情名想差別 有染無染差別 有支熏習差別 于斷迷失差別 于心迷失差別 余果差別十種 緣起差別四種 蘊與取蘊差別 蘊種種差別性 增上戒學差別 真如差別多種 正智邪智差別 知心差別智通 諸法差別道理 諸法得舍差別 諸識俱有差別 諸識染淨差別 諸受差別十相 住差別有多種 自類差別造色 自身世間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體 病行差別有七種 不淨觀六事差別 不律儀名之差別 差別無差別正行 出離差別有叁種 慈愍觀六事差別 次第差別有多種 道差別有十一種 第八識舍時差別 掉舉與心亂差別 定異差別有多種 二種施八相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疏 法智與類智差別 煩惱義差別五種 梵住與無量差別 方便差別有二種 和合差別有多種 嫉結與悭結差別 見智能叁門差別 教授與教誡差別 界差別有十二種 境界與所緣差別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樂斷與樂修差別 流轉差別有多種 六事差別所緣觀 命根差別有多種 內道與外道差別 內外法差別有叁 七地中相好差別 清淨品十種差別 任持差別有叁種 叁界有五種差別 少欲與喜足差別 舍與不成就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勢速差別有多種 四靜慮諸受差別 四念住斷惑差別 四食差別有四種 四種得自體差別 無常差別有多種 無瞋與不害差別 現觀與辦事差別 心心所名義差別 心意識叁種差別 修行差別有五種 虛空與空界差別 業差別有十叁種 意趣與秘密差別 因緣由叁義差別 有法差別相違過 有法差別相違因 有學與無學差別 圓覺經五性差別 緣起觀六事差別 蘊界處差別六種 蘊界處差別叁種 蘊界處差別四種 造作與增長差別 種種法無差別義 諸受有八種差別 阿賴耶識叁種差別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二十二根差別分別 法身與解脫身差別 煩惱差別有十五種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煩惱自性差別十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種 極微差別有十五種 解脫身與法身差別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 界差別觀六事差別 盡智與無生智差別 靜盧無色四相差別 輪王與佛相好差別 妙行清淨寂默差別 命終冷觸生起差別 菩薩二乘斷障差別 菩薩修行九種差別 七種作意功能差別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 叁不善根現起差別 叁相建立緣起差別 叁種無分別智差別 叁種諸行流轉差別 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聲聞獨覺成熟差別 聲聞菩薩五相差別 聲聞菩薩轉依差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施因施果差別叁種 十不善業伏斷差別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十善業道界趣差別 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死想與無常想差別 四種入定退定差別 所緣差別二十九種 天眼與生得眼差別 退定入定四種差別 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心王心所了相差別 心與心所取相差別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學無學位名滿差別 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一切生身差別緣起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有诤無诤諸法差別 欲界二界分齋差別 欲界諸天化生差別 欲色二界實色差別 緣起及緣已生差別 增上慧學差別分別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增上心學差別分別 正見差別略有十一 執受及非執受差別 種姓差別五種道理 諸識所依能依差別 諸隨煩惱四相差別 諸心差別由五相轉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最勝長尊上妙差別 阿賴耶識與轉依差別 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 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非擇滅與無常滅差別 分別記與反诘記差別 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見清淨及善清淨差別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菩薩諸位中所作差別 叁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 善心死及惡心死差別 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聖非聖二神境通差別 十不善業道五趣差別 十煩惱俱生分別差別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受緣愛與愛緣取差別 四靜慮四支五支差別 四識住與七識住差別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隨信行與隨法行差別 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無間道與解脫道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無想事差別 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厭食想與不淨想差別 異生性與異生法差別 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 有尋有伺等叁種差別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真見道與相見道差別 智見明覺及現觀差別 衆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 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差別 初二靜慮諸天光明差別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 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四種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光明定定難差別十一種 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加行根本後起建立差別 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遍計所執相與依他起相差別 二十八種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 聲聞獨覺菩薩諸根差別五種 十惡業道作及增長四句差別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十五種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 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叁種差別 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界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般若與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差別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 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寬狹差別 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有十一種差別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叁種差別 一心剎那緣起與多心相續緣起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內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聲聞入正性離生與菩薩入正性離生差別 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不修習諸義差別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 收起
法相辭典 【523】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瑜伽五十卷十叁頁雲: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等,如來智等,雲何應知此二差別?答:如明眼人、隔于輕縠,睹衆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妙智、于一切境,當知亦爾。如明眼人、無所障隔,睹衆色像;如來妙智、于一切境,當知亦爾。如畫事業、圓布衆彩,唯後妙色、未淨修治;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畫事業、圓布衆彩,最後妙色、已淨修治;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于微暗中,睹見衆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離一切暗,睹見衆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遠睹衆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明眼人、近睹衆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輕醫眼、觀視衆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如極淨眼、觀視衆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如處胎身;到究竟地諸菩薩身、當知亦爾。如出胎身;諸如來身、當知亦爾。如阿羅漢夢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薩心行、當知亦爾。如阿羅漢覺時心行;如來心行、當知亦爾。如昧燈體;到究竟地菩薩智體、當知亦爾。如明燈體;如來智體、當知亦爾。是故當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諸菩薩衆、與諸如來、妙智、身心、有大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4】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五頁雲:世尊!如來所行,如來境界,此之二種,有何差別?善男子!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衆所莊嚴清淨佛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何等爲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叁者、法界,四者、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如是名爲二種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5】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一卷一頁雲:如說: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麁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而食麁者。問:何故尊者大迦葉波麁妙等食;尊者薄矩羅、簡妙食麁?答:尊者大迦葉波、具妙樂欲,住沙門法。具妙樂欲故;不簡妙食。住沙門法故;不簡麁食。但隨所得,次第而食。尊者薄矩羅、具麁樂欲,住沙門法。具麁樂欲故;簡去妙者。住沙門法故;而食麁者。複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彼由二緣,極爲難事。謂易得利養;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先受杜多功德。亦能奉行。少識苾刍、受杜多功德;于中隨轉,此不爲難。彼由二緣,非爲難事。謂難得利養,先受杜多功德,隨而奉行。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6】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瑜伽八十卷六頁雲: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于王政詩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別;非由受用王之快樂。如是于無漏界中,諸菩薩衆,與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別。應知彼二,複有差別。謂意樂故,白法集成故,智集成故,種類故,種姓故,持種故,加行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勝差別故,因果故,生依止故。一向趣寂聲聞,棄背諸行雜染,利益有情事故;一向安住寂靜意樂菩薩,雖有垢染,而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唯爲自身得增長故;白法狹小。菩薩爲欲增長一切有情樂故;白法無量。又彼聲聞,由無爲智,但爲除遣自身煩惱。菩薩普爲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又彼聲聞,雖緣最勝解脫法境,作意集成;而非佛子。菩薩雖緣下劣諸行有情法境,作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聲聞,雖勤精進;于谛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種姓相故,諸佛世尊,不堪攝受。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到究竟故;根雖成熟,于當來世,而不能作佛所作事。菩薩初心剎那生已;便能造作。又彼聲聞,雖到究竟;而不爲彼諸天人等,供養贊歎,如住始業修行菩薩。而諸菩薩,雖複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與智能,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又彼聲聞,療煩惱病智能良藥,雖複成滿;而不能治一切衆生諸煩惱病。而諸菩薩,與彼相違。由能修行利益他事,勝義行故。又彼聲聞,雖到究竟,于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諸天,及余世間,真實福田,如諸菩薩未盡煩惱。又于聲聞,一切時中,如來最勝。于最勝中,諸菩薩衆,彌複最勝。彼由于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緣,應知彼勝。彼能成熟諸有情故,亦能成熟諸佛法故,由此因緣,感菩提果;隨所成熟諸有情類,能令解脫。譬如有人,能辦能熟,覺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又彼聲聞,雖複一向受學修行清淨法因;亦爲無量善友攝受;而不能引大菩提果。諸菩薩衆,與彼相違;而能引發。又諸聲聞,依菩薩生;非諸菩薩,依彼聲聞。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7】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瑜伽九十六卷一頁雲:複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爲一;而有無量。如是于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8】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大毗婆沙論二十叁卷十七頁雲:問:此經中說識緣名色;余處複說名色緣識。此二種、何差別?答:識緣名色,顯識作用。名色緣識,顯名色作用。複次識與名色,更互爲緣;如二束蘆,相依而住。如像馬船、與乘禦者,展轉相依,得有所至;識與名色,亦複如是。識爲緣故,名色續生。名色爲緣,識得安住。故說此二,更互爲緣。複次識緣名色,說初續生時。名色緣識,說續生後位。複次識緣名色,說續生時識,能生名色。名色緣識,說續生後識,依名色住。複次識緣名色,說所生名色。名色緣識,說能生名色。複次識緣名色,依前後說。名色緣識,依同時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29】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此聲聞所有世俗。瑜伽六十九卷十五頁雲:謂世俗智、初異生位,起如先說五染汙見及與貪等相應邪智。是染汙等諸世俗智,應斷應知。爲欲生起彼對治故;複起世間信所攝受無顛倒見。是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正見爲依止故;次起聞思所成妙慧。于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爲依,次于順決擇分方便道中,由修所成慧,于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爲依,次起見道方便順決擇分俱行修所成慧。于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爲依,次起世第一法見道無間道所攝正見。亦善有漏世俗智攝。如是名爲初異生地諸世俗智,生起次第。又卽以彼世第一法所攝俗智爲依止故;能入見道。升見道時,卽先所修善世俗智所有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淨。亦名爲修。此則名爲谛現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已;生起此智,證見所斷諸法解脫。昔來于彼,曾未解脫。由此生故;是諸聖者,于見所斷煩惱斷中,能正分別。謂那落迦、我已永盡;乃至不複墮諸惡趣。又能了知我今已證得預流果。又能了知我今已斷如是如是所有煩惱。又隨所欲、應可爲他所記別者,當爲建立。又審觀察而記別之。又能于諸聖谛現觀,以無倒慧,而正建立。複于此上,隨其所應,未離欲處,以世間道,漸次修習,能離彼欲;乃至能于無所有處,離欲作證。此諸聖者,以出世間智後所得諸世俗智,離諸欲時,當知同彼非聖道者所作離欲,但能損伏煩惱種子;非謂永斷。此世俗智、是出世間智後所得。應言此智、亦是世間,亦出世間。不應一向名爲世間。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二、無間道。叁、解脫道。四、勝進道。于一切地修道所斷耎中上等九品煩惱,隨其品數,各各差別,能隨順斷。是名初道。能無間斷,是第二道。無間斷已;是第叁道。次後于斷,是第四道。此勝進道,複有二種。或有無間爲斷余品修方便道。此于前品,名勝進道;于後所斷,名方便道。或有無間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勝進;或住放逸;或于已斷、以觀察智而更觀察;或有但以伺察作意而伺察之。當知此道、唯名勝進。除未至定,所余一切近分地中,唯有俗智;無出世智。何以故?由未至地、是初定心。初靜慮上所有定心,皆先有定。故聖弟子、從此以上、但依根本,修出世智;不依近分。第一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何以故?彼處作意,與出世間聖智作意,不同分故。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諸定所攝受故。始從學地、乃至于此諸世俗智,當知皆名中際俗智。于阿羅漢身中所有一切清淨無漏解脫一切結縛煩惱盡智無生智、及余一切神通等功德所攝諸世俗智,皆是後際世俗智攝。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0】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九頁雲:問: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何差別?答:名卽差別。謂此名他心智,此名緣現在願智。複次他心智、緣一物爲境。此願智、緣一物或多物爲境。複次他心智、緣自相境。此願智、緣自共相境。複次他心智、緣他相續。此願智、緣自他相續。複次他心智、緣心心所法。此願智、緣五蘊。複次他心智、依四根本靜慮。此願智、唯依第四根本靜慮。複次他心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願智、唯此法者有。複次他心智、異生有聖者亦有此願智唯聖者有。複次他心智、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有。此願智、唯無學者有。複次他心智、時解脫不時解脫相續中皆有。此願智、唯不時解脫相續中有。複次他心智、通曾得未曾得,曾習未曾習,共不共。此願智、唯未曾得,未曾習,不共。複次他心智、有漏無漏。此願智、唯有漏。複次他心智、緣欲色界系及不系法爲境。此願智、緣叁界系及不系法爲境。複次此願智但于他心智所知境轉者,卽有六事勝。謂熾盛勝等如前說。況余多耶。是謂他心智、緣現在願智、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1】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瑜伽二十六卷十叁頁雲:雲何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由退故,建立時解脫阿羅漢。彼于現法樂住,容有退失。由不退故,建立不動法阿羅漢。彼于現法樂住,定無退軟。如是名爲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2】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瑜伽六十卷十六頁雲:問:先說生雜染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無明等十二支差別義,雲何應知?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叁、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如彼卷十六頁至十九頁廣釋。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3】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瑜伽六十二卷七頁雲:複次無想等至,當言唯一有漏。滅盡等至,當言無漏。由與煩惱不相應故,非相應故,無所緣故,非諸煩惱之所生故,是出世間一切異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菩薩雖能起出世法,令現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煩惱。又此等至,當言非學非無學攝。非所行故。似涅盤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4】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瑜伽叁十七卷一頁雲: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複有五種。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叁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如彼卷一頁至十九頁廣釋。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5】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大毗婆沙論二十二卷七頁雲:問:若相應隨眠,于相應心,若未斷位,有隨增性,及同伴性;若已斷位,雖無隨增性,而有同伴性心,恒于彼名有隨眠者;所緣隨眠,于所緣心,若未斷位,有隨增性,及所緣性;若已斷位,雖無隨增性,而有所緣性;何故心于彼不恒建立有隨眠名?答:相應隨眠,于相應心,極相親近;衆事皆等;不可相離,如羊與皮;故斷未斷,恒名相有。所緣隨眠,與所緣心,非極親近,衆事不等,未嘗和合;若未斷時,由隨增性,可說相有。若已斷位,極疏遠故;不說相有。此中有名,依親強立;非如立有所緣等名。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相應隨眠,染汙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複次相應隨眠,不離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複次相應隨眠,覆蔽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複次相應隨眠,隨心轉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複次相應隨眠,擾亂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複次相應隨眠,與相應心,同一所依,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俱生,俱住,俱異,俱滅;極親近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大德說曰:相應隨眠,令相應心,剛強[怡-臺+龍]悷;智者诃厭;難可出離。所緣隨眠,于所緣心,無此事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相應隨眠,令相應心,發起染汙,如煙焰得,障礙聖果,所緣隨眠,于所緣心,無此事故。尊者覺天,作如是說:相應隨眠,令相應心,于所緣境,迷謬不了。所緣隨眠,于所緣心,無此事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相應隨眠,斷未斷位,恒令心得有隨眠名。所緣隨眠,唯未斷位,可令心得有隨眠名。若已斷位,則不名有。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6】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辯中邊論上卷四頁雲:顯入虛妄分別無相方便相已;此差別異門相、今次當說。頌曰: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卽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7】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大毗婆沙論七十二卷叁頁雲:問:眼界、眼識界、爲必同系?爲亦有異系耶?答:如是叁種、或有同系,或有異系。雲何同系:謂生欲界,以欲界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識。卽彼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若生初靜慮、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是名同系。雲何異系?謂生欲界,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卽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如彼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8】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顯揚十四卷十頁雲:論曰:應知蘊等善巧差別、複有二十叁種。謂異攝論善巧、聞所生智善巧、思所生智善巧、德所生智善巧、順決擇分智善巧、見道智善巧、修道智善巧、究竟道智善巧、練根智善巧、發神通智善巧、不善清淨世俗智善巧、善清淨世俗智善巧、勝義智善巧、不善清淨相有分別智善巧、善清淨相有分別智善巧、善清淨相無分別智善巧、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後智善巧、聲聞智善巧、獨覺智善巧、菩薩智善巧、最極清淨智善巧。如彼卷十頁至十二頁廣釋。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39】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此卽五淨居天。雜集論十叁卷十頁雲: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叁、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極品修。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淨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40】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瑜伽八十卷二十頁雲:問:于有余依涅盤界中,若無余依涅盤界中已般涅盤諸阿羅漢,有何差別?答:住有余依,墮在衆數。住無余依,不墮衆數。住有余依,猶有衆苦。住無余依,永離衆苦。住有余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余依,永不相應。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