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灣臺北汐止鎮。爲善容法師所創建。善容示寂後,由玄光及達心二尼師同任住持,並改爲十方叢林。民國叁十八年(1949),聘請慈航法師住院講經,並創辦佛學院。叁十九年增建彌勒內院,專供慈航法師及二十余位法師駐錫講學。四十二年創辦女衆佛學研究班,聘請道安法師負責一切教務事宜。四十叁年,慈航示寂于彌勒內院,由道安、玄光等發起興建慈航堂于本寺後山。四十五年達心示寂,弟子修觀擔任監院,協助玄光掌理寺務。六十四年完成重建工程,占地千余坪。七十一年增辦幼稚園一所。
[出地持經] 禅。梵語具雲禅那。華言靜慮。謂菩薩既憑弘誓。利益衆生。則當進修深廣大行。然深廣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說此九種禅定之相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一自性禅謂于菩薩藏。聞思從前所行世音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俱分。無不攝也。(菩薩藏者。菩薩所修之法藏也。聞思從前所行世間出世間善者。聞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謂攝心不散 - 明·一如等 撰
指九種大乘禅。乃不共外道與二乘,獨爲菩薩所修之九種禅定。略稱九禅。法華玄義卷四比較諸禅,謂九大禅如醍醐,爲出世間上上禅。九者即:(一)自性禅,觀心之自性,一切諸法莫非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止,攝心不散;或唯住觀,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定慧均等。
(二)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此有世間、出世間二種,其二種又各有叁種禅。即:(1)現法樂住禅,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爲第一寂滅。(2)出生叁昧功德禅,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之十力種性所攝之叁昧,入一切無礙慧、無诤願智之勝妙功德。(3)利益衆生禅,布施衆生除衆苦,知所應說法,知恩報恩,能護諸恐怖憂苦爲之開解。
(叁)難禅,指難修之禅。此有叁種:(1)第一難禅,久習勝妙禅定,于諸叁昧得心自在,哀愍衆生爲令成熟,故舍第一禅之樂而生欲界。(2)第二難禅,依禅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叁昧。(3)第叁難禅,依禅得無上菩提。
(四)一切門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門出之意。有四種:(1)有覺有觀禅,爲色界初禅之定。(2)喜俱禅。(3)樂俱禅。(4)舍俱禅,色界第四禅定,無善惡憎愛,故稱舍俱。
(五)善人禅,攝一切善法,大善根之衆生所修,有五種:不味著、慈心俱、悲心俱、喜心俱、舍心俱。
(六)一切行禅,意指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此有十叁種。即:(1)善禅,(2)無記化化禅,(3)止分禅,(4)觀分禅,(5)自他利禅,(6)正念禅,(7)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8)名緣禅,(9)義緣禅,(10)止相緣禅,(11)舉相緣禅,(12)舍相緣禅,(13)現法樂住第一義禅。
(七)除煩惱禅,若修此禅,能除滅衆生種種苦惱。此有八種:(1)咒術所依禅,菩薩入定,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等。(2)除病禅,能除四大所起之衆病。(3)雲雨禅,興致甘雨,能消災旱,救諸饑馑。(4)等度禅,能救諸恐難及一切水陸人非人之怖。(5)饒益禅,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之衆生。(6)調伏禅,能以財物調伏衆生。(7)開覺禅,開覺諸迷惑之衆生。(8)等作禅,令衆生之所作,悉皆成就。
(八)此世他世樂禅,修此禅定,能令衆生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此有九種: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隨說示現調伏衆生禅、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爲惡衆生示惡趣禅、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禅、暫息惡趣放光明禅。
(九)清淨淨禅,依此禅定,一切煩惱惑業悉斷盡,可得大菩提清淨之果,故名清淨;“淨”字重複,乃表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此有十種:(1)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2) 出世間清淨淨禅,(3)方便清淨淨禅,(4)得根本清淨淨禅,(5)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6) 入住起力清淨淨禅,(7)舍複入力清淨淨禅,(8)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9)離一切見清淨淨禅,(10)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菩薩地持經卷六方便處禅品、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
(名數)九種之大乘禅也。此爲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薩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叁、難禅,四、一切門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煩惱禅,八、此世他世樂禅,九、清淨淨禅是也。原出于菩薩地持經第六方便處忍品,爲羼提波羅蜜中之分類,名爲自性忍乃至清淨忍,天臺于法華玄義第四上,並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等,稱之爲九種大禅,爲出世間上上禅中之種別也。自性禅者,觀心之實性,觀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攝心不散。或唯住于觀而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間出世間之二種。又其二種,各有現法樂住禅,出生叁昧功德禅,利益衆生禅之叁種。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名爲現法樂住禅。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十力種性所攝之叁昧,入于一切無礙慧,無诤願智之勝妙功德,名爲出生叁昧功德禅。布施于衆生,護諸恐怖,能爲開解,名爲利益衆生禅。難禅者,意爲難修之禅。亦有叁種:久習勝妙之禅定,于諸叁昧心得自在,哀愍衆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樂而生于欲界,名爲第一難禅。依禅而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之諸深叁昧,名爲第二難禅。依禅而得無上菩提,名爲第叁難禅。一切門禅者,爲一切禅皆從此門出之意。此有與有覺有觀俱之禅,與喜俱之禅,與樂俱之禅,與舍俱之禅等四種。欲界及初靜慮,有覺有觀也。第二靜慮,喜也。第叁靜慮,樂也。第四靜慮,舍也。善人禅者,爲大善根衆生所修。此有不味著,與慈心俱,與悲心俱,與喜心俱,與舍心俱之五種。一切行禅者,意爲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之禅,此有十叁種:善禅,無記化化禅,止分禅,觀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緣禅,義緣禅,止相緣禅,舉相緣禅,舍相緣禅,現法樂住第一義禅是也。攝一切之善法,名爲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種種變化而無窮,謂爲無記化化禅。攝心不散,與定相應,謂爲止分禅。分別照了,與慧相應,謂爲觀分禅。正定現前時,即能自利利他,謂爲自他利禅。正念思維,無諸雜想,謂爲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謂爲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諸法之名相因緣,悉爲通達無礙,謂爲名緣禅。于一切諸法之義理因緣,悉能通達曉了,謂爲義緣禅。于寂靜因緣之相,圓明洞徹,永離一切散亂,謂爲止相緣禅。能照了諸法起滅之因緣,悉皆清淨無礙,謂爲舉相緣禅。于一切善惡法相因緣,悉皆舍離,清淨而無染著,謂爲舍相緣禅。因此定而現,得法喜之樂,安住于第一義,名爲現法樂住第一義禅。除煩惱禅者,意爲能除衆生種種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種:咒術所依禅、除病禅、雲雨禅、等度禅、饒益禅、調伏禅、開覺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及鬼,謂爲咒術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風四大所起之衆病,謂爲除病禅。興甘雨,能銷災旱,救諸饑馑,謂爲雲雨禅。能濟諸恐難及一切水陸,人非人之怖,謂爲等度禅。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之衆生,謂爲饒益禅。能以財物調伏衆生,謂爲調伏禅。能等開覺迷惑之衆生,謂爲開覺禅。使衆生所作,悉爲成就。謂爲等作禅。此世他世樂禅者,謂能使衆生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之禅定。此有九種:能變現種種之神足通力,調伏一切衆生,謂爲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能隨順說法,調伏一切衆生,謂爲隨說調伏衆生禅。能以正法教誡訓谕,調伏一切衆生,謂爲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能爲惡業之衆生,示現修羅餓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惡遷善,謂爲爲衆生示惡趣禅。爲不能辯說正法之衆生,即以辯才饒益之,使其心識開悟,謂爲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爲失正念之衆生,能以正念饒益之,使其不生邪見,謂爲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開發妙慧,心不顛倒,能造微妙之贊頌,摩得勒伽論,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謂爲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能以書數算計資生方便等種種之衆具,攝取饒益一切衆生,謂爲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禅。放大光明,暫使修羅等趣息其苦惱,名爲暫息惡趣放光明禅。清淨淨禅者,謂斷盡一切煩惱惑業,得大菩提清淨果之禅。此有十種:世間清淨淨不昧不染汙禅、出世間清淨淨禅、方便清淨淨禅、得根本清淨淨禅、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住起力清淨淨禅、舍複入力清淨淨禅、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離一切見清淨淨禅、煩惱智庫斷清淨淨禅是也。又出于法華玄義講述第四之上。
(名數)詳見禅條,出世間之上上禅也。
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淨禅。 - 陳義孝編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叁難禅 四一切門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煩惱禅 八此世他世禅 九清淨淨禅
次四依而辯九種禅者。菩薩既得正依憑處。則能進修深廣之大行也。至論深廣之內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論雲。禅最大如王。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起轉法輪入涅槃。所有勝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別觀。菩薩成道。起轉法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並在九種禅中。故次四依而辯也。此九種禅。纓絡經中。雖有其意。而不列名。解釋彌勒菩薩造地持處。明六波羅蜜。方乃辯出九種相。並是菩薩不共之禅。從自性禅乃至清淨。不與二乘人共。今爲明菩薩不共次第。深廣內行。思惟修法。于六波羅蜜中。的別出此九種大禅。此九通名禅者。翻釋名同前。是則名同。而法相有別
一自性禅 雲何名自性禅。于菩薩藏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此二同類。或俱分。是自性禅
二一切禅 雲何名菩薩一切禅。略說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又隨其所應。各有叁種。一者現法樂住禅。二者出生叁昧功德禅。叁者利益衆生禅。菩薩禅定。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自舉心息。舍離味著及一切想。是名現法樂住禅。菩薩禅定。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十力種性。所攝叁昧。彼諸叁昧。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其名。況複能知。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脫除。入一切無礙慧無诤願智。勝妙功德。是名菩薩出生叁昧功德禅。利益衆生禅者。十一種如前釋。菩薩依布施衆生。所作以義饒益。皆與同事。爲除衆苦。知所應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諸難憂苦。能爲開解。資生不具。給施所須。如法畜衆。善能隨順。見實功德。歡喜贊歎。等心折伏。神力恐怖。或令歡喜。是名略說一切禅。無余無上
叁難禅 雲何菩薩難禅。略說叁種。菩薩久習勝妙禅定。于諸叁昧。心得自在。哀愍衆生。欲令成熟。舍第一禅樂而生欲界。是名菩薩第一難禅。菩薩依禅。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深叁昧。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是名第二難禅。菩薩依禅。得無上菩提。是名第叁難禅也
四一切門禅 雲何菩薩一切門禅。略說四種。一者有覺有觀俱禅。二者喜俱禅。叁者樂俱禅。四者舍俱禅
五善人禅 雲何菩薩善人禅。略說五種。一者不味著。二者慈心俱。叁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舍心俱
六一切行禅 雲何菩薩一切行禅。謂六種七種。略說十叁種。善禅。無記化化禅。止分觀分自他利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緣義緣止相緣舉相緣舍相緣現法樂住第一義禅。是十叁種菩薩一切行禅也
七除惱禅 雲何菩薩除惱禅。略說八種。一者菩薩入定。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鬼。是名咒術所依禅。二者菩薩入定。能除四大所起衆病。是名除病禅。叁者菩薩入定。興致甘雨。能消災旱。救諸饑馑。是名雲雨禅。四者菩薩入定。濟諸恐難。一切水陸。人非人怖。是名等度禅。五者菩薩入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衆生。是名饒益禅。六者菩薩入定。能以財物。調伏衆生。是名調伏禅。七者菩薩入定。覺諸迷醉迷十方者等開覺之。是名開覺禅。八者菩薩入定。衆生所作。悉令成就是名等作禅
八此世他世樂禅 略說九種。一者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二者隨說調伏衆生禅。叁者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四者爲惡衆生示惡趣禅。五者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六者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七者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八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所謂書數算計。資生方便法。如是等種種衆具禅。九者暫息惡趣放光。明禅
九清淨淨禅 雲何菩薩清淨淨禅。略說十種。一者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二者出世間清淨淨禅。叁者方便清淨淨禅。四者得根本清淨淨禅。五者得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六者住起力清淨淨禅。七者舍複入力清淨淨禅。八者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九者離一切見清淨淨禅。十者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如是菩薩無量禅。得大菩提果菩薩依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
是中所明九種禅。從始至終。並是出地持處彌勒菩薩之所說。未有一句私言。讀者自思取其意也 - 隋·智顗 撰
地持經明九種大禅:禅梵語具雲禅那,華言靜慮,謂菩薩既憑弘誓,利益衆生,則當進修深廣大行。然深廣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說此九種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謂于菩薩藏聞思從前所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俱分,無不攝也。
二、一切禅 謂修此禅定,則自行化他一切諸法,無不攝也,名有叁種:
一者、善法樂住禅 謂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舍離味著,及一切相,現得法喜之樂,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叁昧功德禅 謂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數,一切叁昧功德也。
叁者、利益衆生禅 謂衆生所作,皆與同事,複以法義,開導饒益,莫不令其離苦得樂也。
叁、難禅 難禅者,謂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叁種:
第一難禅 謂久習勝妙禅定,于諸叁昧,心得自在,哀愍衆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樂而生欲界也。
第二難禅 謂依此定,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深叁昧,出過聲聞辟支佛上也。
第叁難禅 謂依此定,得無上菩提也。
四、一切門禅 門即出入之義,謂一切禅定,皆由此門而出。名有四種:
一者、有覺有觀禅 謂初心在緣名覺,細心分別禅昧曰觀,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謂得此禅定,喜心共發,即第二禅也。
叁者、樂俱禅 謂得此禅定,則發勝妙之樂,即第叁禅也。
四者、舍俱禅 謂入此禅,則心平等而無善惡憎愛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謂一切善法,無所不攝,乃大善根衆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種:
一者、不味著 謂于禅定之味,不樂著也。
二者、慈心俱 謂愛念衆生之心,與禅俱發也。
叁者、悲心俱 謂悲愍衆生之心,與禅俱發也。
四者、喜心俱 謂歡喜衆生,離苦得樂之心,與禅俱發也。
五者、舍心俱 謂無憎無愛平等之心,與禅俱發也。
六、一切行禅 謂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名有十叁種:
一者、善禅 謂此禅定能攝一切善法也。
二者、無記化化禅 謂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種種變化,而無窮也。
叁者、止分禅 謂攝心不散,與定相應也。
四者、觀分禅 謂分別照了,與慧相應也。
五者、自他利禅 謂正定現前,則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謂于定中,正念思惟,無諸雜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謂得此大定,則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緣禅 謂于一切諸法名相因緣,悉得通達無礙也。
九者、義緣禅 謂于一切諸法義理因緣,悉能通達曉了也。
十者、止相緣禅 謂于寂靜因緣之相,圓明洞徹,永離一切散亂也。
十一者、舉相緣禅 謂能照了諸法起滅因緣,悉皆清淨無礙也。
十二者、舍相緣禅 謂于一切善惡,法相因緣,悉皆舍離清淨而無染著也。
十叁者、現法樂住第一義禅 謂因此定,現得法喜之樂,而安住于第一義也。
七、除惱禅 謂修此禅定,能除滅衆生種種苦惱,名有八種:
一者、咒術所依禅 謂因此定,能以咒術之力,除諸毒害霜雹寒熱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謂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風四大所起衆病也。
叁者、雲雨禅 謂因此定,能興致甘雨,消滅災旱,救諸饑馑也。
四者、等度禅 謂因此定,能濟諸恐難,及一切水陸人非人怖也。
五者、饒益禅 謂因此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衆生也。
六者、調伏禅 謂因此定,能以財物調伏衆生也。
七者、開覺禅 謂因此定,能覺悟迷惑衆生也。
八者、等作禅 謂因此定,能令衆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樂禅 謂修此禅定,能定衆生悉得現在未來一切之樂,名有九種:
一者、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 謂因此定,而能變現種種神足通力,調伏一切衆生也。(神足者,神通滿足也。)
二者、隨說調伏衆生禅 謂因此定,而能隨順說法,調伏一切衆生也。
叁者、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 謂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誨誡谕,調伏一切衆生也。
四者、爲惡衆生示惡趣禅 謂因此定,能爲惡業衆生,示現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趣,令其改惡遷善也。
五者、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 謂因此定,而于衆生不能辯說正法者,即以辯才而饒益之,令其心識開悟也。
六者、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 謂因此定,而于衆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饒益之,令其邪見不生也。
七者、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 謂因此定,開發妙慧,心不顛倒,能造微妙贊頌摩得勒伽之論,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語摩得勒伽,華言本母,即論名,謂能興立教義,爲本爲母故也。)
八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禅 謂因此定,能以書數算計,資生方法,如是等種種衆具,攝取饒益一切衆生也。
九者、暫息惡趣放光明禅 謂因此定,放大光明,暫令修羅等趣,息其苦惱也。
九、清淨淨禅 謂依此禅定,一切煩惱惑業,悉皆斷盡,即得大菩提清淨之果,名爲清淨禅。重言淨者,以清淨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種:
一者、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 謂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間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見有染汙之相,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間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于一切聲聞緣覺所修出世間禅定,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叁者、方便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說無量妙法,化度一切衆生,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淨淨禅 謂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無染無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複入力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舍而複入,力用自在,無染無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能以種種神通力用,變現自在,利益一切,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離一切見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而于斷常有無一切諸見,悉皆遠離,而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 謂依此定,于見思等諸煩惱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斷滅,悉無染礙,名爲清淨。重言淨者,以此淨相,亦不可得也。 - 明·楊卓
理禅,即斷盡煩惱妄想之無漏禅定,又稱理定;反之,事禅即爲有漏定。天臺四教儀集解卷中(卍續一○二·四二上):“須知大論叁僧祇時六度滿者,但是事禅事智滿耳;若至樹下,亦須緣理禅智故也。若俱舍中因時已斷八地惑,竟然而有頂惑未斷也,所以只用有漏而已。”
位于臺灣基隆東郊月眉山。爲臺灣佛教發祥地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福建鼓山湧泉禅寺善智、妙密、善慧叁師相繼營建而成。凡佛殿、禅堂、天王殿、開山堂、靈塔等,均次第竣工,略備叢林梵刹之規模。佛殿供奉釋迦佛及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聖像,系國內名匠林起鳳所塑造。寺內並有自印度迎回之佛陀舍利與緬甸白玉佛像多尊。又藏有大陸名山之古版經書、山志等
物。該寺以安僧弘法爲主旨,特重文教工作,創辦有佛學禅林、佛教學院,培育僧材。其法脈及所開建之分支寺院,遍布全臺。
位于臺灣臺北縣五股鄉觀音山。創建于民國前二年(1910),開山住持爲本圓法師,繼之者爲志定法師。寺宇幾經整修,並擴建各項工程,景觀于焉一新。
指欲界之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及色界之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等四天。[俱舍論卷八](參閱“叁界”584、“六欲天”1291)
(名數)欲界之六欲天與色界之四禅天也。四禅爲離淫欲之清淨天也。
欲界的六欲天與色界的四禅天。 - 陳義孝編
六欲,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四禅,指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等四天等,合稱六欲四禅。見《俱舍論》卷八。 - 于淩波居士著
位于臺灣高雄鼓山區。創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首任住持爲日僧東海宜誠。叁十四年,隆道法師接任住持,陸續增建,次第完成舍利殿、山門、祖堂、般若講堂、
齋堂、功德堂、客堂、慈壽塔、圓通寶殿等。慈壽塔占地二百五十坪,高?五層,可安祀靈骨四萬余。圓通寶殿內供奉百萬年前自然形成之觀世音菩薩石像一尊。六十九年,曾樹立法幢,啓建千佛叁壇大戒,傳授戒法。
渌清禅師,僧問:「不落道吾機,請師道。」師曰:「庭前紅苋樹,生葉不生華。」僧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正是道吾機,因甚麼不會?」僧禮拜,師打曰:「須是老僧打你始得。」問:「如何是無相?」師曰:「山青水綠。」僧參,師以目視之。僧曰:「是個機關,于某甲分上用不著。」師彈指叁下。僧繞禅床一匝,依位立。師曰:「參堂去。」僧始出。師便喝,僧卻以目視之。師曰:「灼然用不著。」僧禮拜。 - 宋·普濟
滅喜,梵名Vini^taruci 。又稱毗尼多流支禅派。系越南早期之禅宗派別,于六世紀頃由禅僧毗尼多流支(?~594)所創。毗尼多流支爲南天竺人,于北周武帝建德叁年(574)至長安,適逢武帝破佛之際,遂往邺縣參谒禅宗叁祖僧璨。其後至交州(今越南北部)法雲寺弘法,以“真如佛性不生不滅”、“衆生同一真如本性”等思想爲教義。嗣法弟子法賢(?~626)爲第一祖,俗姓杜,朱鸢人,最初參谒法雲寺觀緣禅師,後入毗尼多流支門下。流支示寂後,法賢至北甯慈山創建衆善寺,以楞伽經爲傳法心要,據傳弟子有叁百余人。數傳至清辨(?~686),系交州人,初爲北甯崇業寺惠嚴之弟子,以金剛經爲傳法心要。其後,較著名者有定空( 729~808)、萬行(?~1018)、依山(?~1216)等,自定空爲始,教法趨近我國南宗禅之頓悟禅法。依山之後,本派漸趨沒落。
有關毗尼多流支之傳略,諸說有異,如通辨所撰之對照錄載,流支受僧璨勸說,至廣州製旨寺,住寺六年間譯出象頭精舍經、大乘方廣總持經。另據古珠法雲佛本行語錄載,流支曾由扶南至交州,然未曾來華。或謂大南禅苑傳燈輯錄所載法賢之語,如“諸佛心印一定不相賺,圓同太虛不缺也不余”等,即顯示流支之傳承爲古達磨禅,而非僧璨之系統。[曆代叁寶紀卷十二、海外佛教事情七の叁、東亞佛教史(金山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