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u^nyata^ varu^pam。“色即是空”之对句。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慧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注华严法界观门](参阅“色即是空”2544)
(术语)对于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就五蕴而说有空不二之理者。色为色蕴,谓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质者。此色蕴为因缘所生之法,无有实性,则是色无异于空也。此实性虽空,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是空无异于色也。然则自实性言之,为色即是空(名之为真谛),自因缘言之,则为空即是色(谓之俗谛),而皆曰即是者,示不二也。即归于中道之一实谛。
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若悟空性平等,则色空不二,故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陈义孝编
空性故空,色性亦空,色空二法,其理平等,故空等於色;反之,色性亦等於空性,故亦色即是空。
- 梵心居士编
于古代印度外道之中,有否定因果,认为吾人死后一切断灭,全无灵魂、意识之存在,此类外道总称空见外道,又称空见论者。如六师外道之一的富兰那迦叶。彼等所执着之妄见与断见外道、无因外道等相同。
瑜伽师地论卷七(大三○·三一一上):“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此类外道眼见行布施、慈爱等善行者竟招致恶果,行恶事者反招善果等现象,遂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生起诸法无体相,或一切皆空无之妄执。[杂阿含经卷七、中阿含卷四十四分别大业经、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
禅林用语。又作空劫已前。指此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之时代。天地未开以前,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亦即未分别生起森罗万象以前之绝对的存在境界。于禅家,多用“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作为话头而参禅,与父母未生以前、空王以前、空王那畔、朕兆未萌以前、本来面目等,皆为同类同语。
75
(术语)三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来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为解脱之门。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三法,能入涅槃解脱果,故名解脱门。”
三解脱门之一。见三解脱门条。 - 陈义孝编
如三解脱门中说。 - 朱芾煌
是观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悟入涅槃。
- 梵心居士编
如空界中说。 - 朱芾煌
(术语)言宇宙有形无形一切之实体,空无而无可思虑分别者。
(故事)唐食货志曰:“肃宗至凤翔,明年郑叔清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度僧道。”案此则空名度牒自唐肃宗始也。
(术语)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
此菩萨所修。瑜伽四十五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空三摩地?谓诸菩萨、观一切事,远离一切言说自性;唯有诸法离言自性,心正安住。是名菩萨空三摩地。
二解 如三三摩地中说。
三解 俱舍论二十八卷十七页云:空三摩地、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持。 - 朱芾煌
显扬十五卷十页云:云何甚深相?颂曰:甚深相、应知取舍无增减。论曰:随前所说无二道理,虽舍诸法而无所减;虽取诸法而无所增。无取无舍,无增无减,是甚深空相。 - 朱芾煌
(杂语)止观十下曰:“空生空死,唐弃一期。”享空生而空死也。与醉生梦死同。
梵名A^ka^s/a^nantya^yatana ,巴利名A^ka^sa^nan~ca^yatana 。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俱舍论颂疏论本卷八(大四一·八六四上):“修此定前,于加行位,厌有色身,思无边空,作空无边解,名空无边处。”
据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载,初修空无边处定者先应思惟墙上、树上、崖上、舍上等诸虚空相,得此空相后,假想胜解,观察照了无边空相。以先思惟无边空相而修加行,辗转引起初无色定之故,称空无边处。[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