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安布九會,稱爲九會曼荼羅。
(術語)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爲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爲九會。見九會曼陀羅條。
上句以金剛童子之怒目,形容人之威勢;下句以菩薩之慈祥容貌,形容人之慈善。金剛現怒目身以降伏惡人,菩薩則現慈眉貌以攝取善人。
(經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與金剛場陀羅尼經同本。
金剛手持金剛,梵名Vajra -hasta-vajra-dhara ,音譯縛日啰呵窣堵縛日啰馱洛。位于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一行第叁位之菩薩。此尊與金剛部母之忙莽雞(梵Ma^maki^ )同體。主金剛部能生之德。密號堅固金剛、秘密金剛,種子爲敮(trim!)、傆(hu^m!),叁昧耶形爲叁股(一說五股)金剛杵;形像爲身白黃色,左手向內,持叁股杵,右手施願,面微向右,坐于赤蓮花上;印相爲持地印,真言爲“忿怒歸命吽吽吽吽發吒髯髯娑縛賀”。[大日經疏卷五、諸說不同記卷四
](參閱“忙莽雞菩薩”2422)
(經名)見金剛壽命經條。
(術語)說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秘密教之大日如來也。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頁雲:金剛喩定,說有多種。謂斷有頂第九品惑無間道生,通依九地故說此定智行,緣別未至地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緣有頂苦集,各有四行。相應有八。滅道法智,各有四行。相應有八。滅類智緣八地滅,一一各有四行。相應合叁十二。道類智緣八地道,總有四行。相應有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同類相因必總緣故。如未至攝有五十二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二十八,識處二十四,無所有處二十。以依無色,無有法智及緣下滅。滅類智故。然緣下地對治道者,以同品道互爲因故。有說:此定智行,緣別未至地攝,有八十種。謂道類智緣八地道,亦各別有四行相應。由此于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攝有八十種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四十,識處叁十二,無所有處二十四。複有欲令金剛喩定智行緣別未至地攝,總有一百六十四種。謂滅類智緣八地滅,有別有總,各四行相應。由此于初增百一十二。如未至攝百六十四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處五十二,識處叁十六,無所有處二十四。若就種姓根等分別;更成多種;如理應思。 - 朱芾煌
(圖像)若欲受持軍荼利法,應先畫其像。遍身青色,兩眼俱赤,攬發成髻,其頭發之色,黑赤交雜,如叁昧火焱,張眼大怒,上齒皆露,以咬下唇,作大嗔面。有二赤蛇,兩頭相交,垂在胸前,仰頭向上。其兩蛇之尾,各穿像耳,尾頭垂下至肩上。其二蛇之色,如黃侯蛇,赤黑間錯,其像有。八臂手,右最上之手把跋折羅,屈臂向上。下之第二手把長戟柱,屈臂向上,其戟上下各有叁叉,皆有鋒刃,一頭向上,一頭拄地下。第叁臂壓左之第叁臂,兩臂相交在胸上。右手中把兩赤蛇。其蛇相交各向像面。左手亦把一頭赤蛇。兩手各作跋折羅印,兩手大指各撚小指之甲,余指皆伸,即以左手壓右腋之前,次以右手壓左腋之前,即是身印也。下之第四臂,仰垂下向,勿著于右胯,五指皆伸,施無畏手也。左之上手中把金輪形,屈臂向上,輪有八角,毂辋成具。下之第二手,中指以下二指,各屈向掌,大指撚中指上節之側,頭指直豎,向上伸之,屈其臂肘手臂向右。下之第四手橫覆左胯,指頭向右。八手之腕中皆著金钏,以紫色地散華錦之天衣,絡于髆頂背,其天衣之頭分左右各垂向下。以綠表紅裏之帶用系其腰,虎皮與錦鞔其兩胯,其兩腳胫各有赤蛇,絞其腳胫。其兩蛇之色赤黑間錯,使其像立于七寶蓮華上,其右腳之指,向右邊,其左腳之指,向左邊,其像左邊踝子以下畫一鬼王,身似人之形軀,貌粗大,作白象頭,屈膝跪坐,舉頭向上,瞻仰像顔。其鬼右手把蘿蔔根,屈臂向上,左臂平屈,展手仰掌,把歡喜團。其手兩腕皆著金钏,其鬼頸下著金璎珞,以綠帶系其腰上,以朝霞錦鞔其兩胯。見陀羅尼集經八。
乃密教之教主大日如來之住處。大日經開題(大五八·叁上):“至如秘密曼荼金剛心殿,是則最極究竟心王如來大毗盧遮那自性法身住處。”
(經名)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之略名。
爲密教大日經說會曼荼羅之內眷屬十九執金剛之一。司如來之“後得方便智”。此方便化他之權智系由如來十智力所生之智,故此尊稱爲如來十力生。[大日經疏卷一]
(天名)謂二王也。見二王條。
(術語)理趣釋下曰:“中畫摩醯首羅如本形,以八種天圍繞之,四門畫四供養各本形。”
(明王)胎藏界之曼陀羅,位于第十虛空藏院之忿怒尊。有一百八臂,持各種之器杖。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五。
指如來叁昧耶之本誓。謂如來見證此叁昧耶時,見一切衆生種種身語意皆與如來無異,禅定、智慧與實相身亦與如來平等,一切衆生悉能成佛;乃即時立大誓願,願以無量方便令一切衆生皆至無上菩提。又若有衆生隨佛發此誓願時,亦令彼所爲事業悉成金剛性,故大日經疏卷九(大叁九·六七五上):“結雲叁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得如我故,欲普爲衆生開淨知見故,以此警覺衆生及諸佛故,是故此叁昧耶名爲一切如來金剛誓誡。”
(術語)如來叁昧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結叁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衆生得如我故,欲善爲衆生開淨知見故,以此警覺衆生及諸佛故,是故此叁昧耶,名爲一切如來金剛誓誡。”
(經名)一卷,唐阿質達霰譯。爲穢迹金剛之印法。載符四十六,以滅種種之苦難。而以急急如律令爲咒語,不說余咒。符似抱樸子中入山之符。是明爲僞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