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佛眼真言也。
(菩萨)佛眼部母,又佛眼佛母之略名。见佛眼条。
(菩萨)具云一切佛眼大金刚吉祥一切佛母,略云佛眼部母,又云佛眼佛母,更略云佛眼尊,又云佛母身、佛母尊。密教所立尊体之名,又名虚空佛,以虚空为佛之异名也。密教之三部五部,各部有主部母。佛眼尊为生佛部功德之母,故云佛母,又云部母,以具五眼,故云佛眼。秘藏记末曰:“佛部金轮佛顶为主,虚空眼为母,又云佛眼也。”同私钞八曰:“虚空眼即佛眼故,又云佛眼也。仁王经旧译观空品,新译云观如来品,是即证大空三昧名佛故,虚空即佛也。”
(经名)一卷,吴竺律炎译。说人身中四大得病之因缘,及九横四饭多食等之五罪。
梵名Buddha -cha^ya^-guha^ 。又作瞿波罗窟。位于北印度那揭罗曷国,阿那斯山岩之南。系古印度著名圣地。据观佛三昧经卷七载,佛陀尝于此石窟度化龙王眷属,因龙王至诚劝请留止于此,佛陀遂于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复映现于外。距十余步远望,则如见佛金色相好、光明炳然之真形;近观,则冥然不见,以手触之,唯余四壁。诸天众等闻佛还入窟中,皆来供养佛影,影亦为其说法。此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其西有高约七八丈之塔及七百余僧所止之寺。窟北一里有目连窟,北面尚有一山,山下有高达十丈之浮图。东晋法显、道整、慧景等皆曾至此。唐朝玄奘来时,此地已荒废,通路劫贼甚多,往返极为困难。[释迦谱卷三、洛阳伽蓝记卷五、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
(经名)佛语法门经之略名。
(术语)佛所说之如来藏心也。楞伽经一部之所明者,以如来藏心为宗,故经之品名名为佛语心品。楞伽经注解一曰:“佛语心者即诸佛所说心法也。”宗镜录五十七曰:“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检三部之楞伽经不见此文。
(术语)磔音窄。磔者,张也。律摄曰:“佛张手者,中人三张手,谓佛一张手,当一肘半也。”五分律曰:“修伽陀磔手者,方二尺。”修伽陀此云善逝,是佛十号之一号也。尺者度也,周制寸尺,唐即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一尺,唐是八寸五分。言二尺,即唐尺一尺六寸,方与中人三张手相当也。
法蕴足论二卷一页云: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如彼卷一页至七页广释。又云: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证,心净,是名佛证净。若能于此,劝励安立,当知是名方便劝励安立令住佛证净中。
二解 集异门论六卷十七页云:云何佛证净?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彼以此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证心净;是名佛证净。 - 朱芾煌
梵语tatha^gatajn~a^na-dars/ana。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亦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见”。盖所谓“佛之知见”,乃透彻了达诸法实相之真知真见。而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即在为众生而“开启”佛之知见,“示导”佛之知见,欲令众生“了悟”佛之知见,并令“证入”佛之知见,还其本来清净面目而不复迷失。
法华文句卷四上次第就开、示、悟、入等四字,特立四位、四智、四门、观心四释等名目而阐明“佛知见”之旨义。其中,就四位而言,若以“开”配于十住位,此位断除一分无明,得少分知见,此即“开”佛知见;准此,则“示”配于十行大白位,“悟”配于十回向小赤位,乃至于“入”配于十地大赤位,此位断尽一切无明,证得知见圆明,此即“入”佛知见。其次,若就四智而言,则以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等四智次第配于开、示、悟、入。若就四门而言,则以空、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等四门分别配于开、示、悟、入。若就观心四释而言,则以空假中三谛谛理之不可思议为“开”;以分别空假中之心为“示”;以空假中之“三一相即”为“悟”;以空假中之心非存于空假中三者任何一者之中,然又齐照空假中三者为“入”。
法华经(大九·七上):“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法华经玄义卷二上、卷九、摩诃止观卷三、法华文句记卷四下、四教义卷十二]
(术语)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云知。又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见。得此佛知见,有开示悟入之次第,初于十住位断一分之无明,得少分之知见,谓之开佛知见,乃至于十地终断尽无明,知见圆明,谓之入佛知见。释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为开示悟入此佛知见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法华文句四曰:“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曰:“灵智寂照名佛知见。”
佛的真如灼见。 - 陈义孝编
佛的真知灼见,这真知灼见能彻底的了知诸法实相。
- 梵心居士编
(术语)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注:“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忍。肇曰:得无生忍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 - 陈义孝编
其义有二,即:(一)指释迦族。即与佛陀同种族之人。(二)指依从佛陀之教诲,剃发染衣而出家学道之人;自东晋道安以后,僧侣多冠上“释”姓,即自喻为与佛陀同种族之人。
又作佛足迹、佛脚石。即雕有佛陀足蹠,以表千辐轮等妙相之石。见佛之足蹠而参拜,如同参拜生身之佛,可灭除无量之罪障。印度、中国、日本,古来即有佛足石,崇敬佛足石之风亦甚普遍。初期印度之佛教,不敢直接模拟佛像,故多以法轮、菩提树、塔、高座及佛足石,象征佛陀或其所在之标帜,其后传来我国、日本,佛足石遂成为礼拜对象。
据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华氏城条记载,佛陀入灭前,于摩揭陀国遗留足迹,其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各有轮相,十指皆带花纹。又现今印度巴赫特(梵Bharhu^t )塔门浮雕之三道宝阶图,刻有佛足迹,其中印一法轮;阿摩罗婆提(梵Ama -ra^vati^ )出土之遗品中,于足中央刻轮形,又另有轮、卍字、三宝章等之图样。其中,前者属最古制,后者则近似现今传于我国及日本者,图示于后。在我国,唐使王玄策曾图写华氏城之佛足石归国,流行于各地。此外亦有玄奘请来之佛足图。[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分别功德论卷二、法苑珠林卷十四、卷二十九、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卷三](参阅“千辐
轮相”743)
(物名)石上印佛足也。佛将入灭,于摩揭陀国留足迹。西域记八曰:“窣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昔者如来将取寂灭,北趣拘尸那城,南顾摩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曰: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陀也。”义楚六帖一曰:“西域记云:佛在摩揭陀国波吒离城,石上印留足迹记。奘法师亲礼圣迹,自印将来。今在坊州玉华山,镌碑记之。其佛足下五足指端有卍字文,相次各有如眼,又指间各有网鞔中心上下有通身文,大指下有宝剑,又第二指下有双鱼王文,次指下有宝花瓶文,次傍有螺王文,脚心下有千辐轮文,下有象牙文,上有月王文,跟有梵王顶相文。”西域记三鸟伏那国曰:“阿波罗逻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同一屈支国曰:“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每有斋日照烛光明。”观佛三昧海经一曰:“如来足下平满不容一毛,足下千辐轮相,毂辋具足,鱼鳞相次,金刚杵相者,足跟亦有梵王顶相,众蠡不异。”同六曰:“佛灭度后,造好形像,令身相足,亦造无量化佛,色像通身光,及画佛迹。(中略)此人除却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