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連禅,梵名Nairan~jana^ ,巴利名Neran~jara^ 或 Niran~jara^。又作希連禅河、尼連禅那河、尼連然河、泥連河、熙連河、尼連禅江、尼連江水、尼連水。意譯作不樂著河。爲恒河之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之東方,由南向北流。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卷四載,釋尊出家後,于尼連禅河畔靜坐思惟,修苦行六年。後舍苦行而入此河沐浴,淨身後接受牧牛女難陀波羅之乳糜供養,尋至此河對岸之畢波羅樹(即菩提樹)下發願而成道,故此河沿岸頗多釋尊成道之古迹。
尼連禅河發源于孟加拉州(Bengal)哈劄裏巴古(Hazaribagh)之西美利亞(Simeria),向北流至佛陀伽耶(Buddha Gaya)之北方,與莫罕那河(Mohana^)相會合,後流至巴特那(Patna)之東方而注入恒河。[雜阿含經卷叁十九、長阿含卷四遊行經、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參閱“伽耶城”2768)
(人名)名道林,唐杭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于荊州果願寺受戒。至京師谒徑山道欽禅師而契悟心要。後南歸,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禅師。有鵲巢于側,人又曰鵲巢和尚。元和年中,白居易出知杭州。聞師之道,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耶。曰:佛法大意如何?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曰:叁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叁歲童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颔歎,數從問道,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敕谥圓修禅師。見傳燈錄四,稽古略叁。
位于臺灣嘉義民雄。早年之曆史不詳,據傳乃創建于叁百年前之古寺。民國十九年(1930)開善法師接任住持,增建房舍,整頓寺容。迨至六十一年度妙法師來此,見寺宇荒廢,乃奔走募化,重新修建,六十四年十月舉行落成典禮。
(一)位于江蘇南京。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叛亂,此寺乃爲亂中戰殁者祈冥福而建。寺域寬廣,諸堂完備,爲現今南京巨刹之一。左方萬物寶樓,安置有多種佛像。
(二)臺灣後裏名刹。創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緣由豐原望族呂厚庵樂善好施,崇信佛法,娶霧峰林氏,生
女四人後,即告逝世。林氏遂悟塵世之無常,乃率四女─妙塵、妙觀、妙識、妙湛,及兩侄女─妙本、妙偏,禮大湖法雲寺覺力和尚爲師,並發願斥資興建道場。寺成定名爲毗盧禅寺,以覺力和尚爲開山住持。和尚入寂後,由妙塵、妙識繼任。民國四十四年由妙本接任住持,妙本尼師接任後,曾興建多寶塔,並創設佛教講座、布教人員訓練班等,致力弘法事業。
位于臺灣臺中西屯。民國叁十年(1941),由達善和尚開山創建。後因年久失修,牆垣傾圮,幾成廢寺,達善命弟子真得法師接管此寺,經其苦心籌劃,寺宇漸複舊觀。五十九年得各方信衆之助,重加興建,寺觀一新。
齊聳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老僧並不知。」曰:「和尚是大善知識,爲甚麼不知?」師曰:「老僧不曾接下機。」問:「如何是道?」師曰:「往來無障礙。」複曰:「忽遇大海,作麼生過?」僧擬議,師便打。 - 宋·普濟
(一)位于臺灣嘉義縣水上鄉。創建于清道光年間,前稱善德佛堂,同治叁年(1864)及光緒七年(
1881)曾兩度修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信衆亦鸠資重建。數十年來,曆盡風雨剝蝕,地震毀壞,信衆爲續佛慧命,護持正法,決議覓地遷建,于五十五年購置現寺址,翌年開工,五十七年改稱“千光寺”。
(二)位于高雄市壽山公園頂,民國五十五年由郭馬發起創建,風景幽美、爲清修弘法之所。
位于香港青山(古稱屯門山)之古刹。唐宋之時已有此寺,時稱杯渡庵、杯渡寺,原爲紀念杯渡禅師而建立。寺之正殿後方右側有石佛岩,稱爲杯渡洞,洞前有杯渡之石雕像。此處景色絕佳,風光明媚,爲香港佛教最古之遺迹。(參閱“杯渡山”3314)
原始佛教有四時坐禅之法,即:(一)黃昏坐禅,約于午後八時。(二)早晨坐禅,約于午前十時。(叁)晡時坐禅,約于午後四時。(四)後夜坐禅,于晨朝勤行前之一、二時頃。至後世,則略去後夜坐禅,僅行余叁時之坐禅,稱爲叁時坐禅。[禅林象器箋卷九]
(雜語)早晨之坐禅(粥後已時),晡時之坐禅(申時),黃昏之坐禅(戌時)也。見象器箋九。
位于臺灣彰化社頭鄉。妙修法師創建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曆年續有增建。妙修入寂後,由弟子達錦法師接任住持。四十六年聘請聖印法師爲導師,經常講經弘法,信衆日增。五十九年重建後殿,六十一年落成。
爲明代僧官之名稱。太祖洪武元年(1368),于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以管理佛教事務。慧昙爲第一代之善世禅師。洪武十四年六月,設有正六品官左、右善世二員,以督鑒寺院僧衆之違法犯過者。又于洪武二十二年,下诏賦予善世禅師綱治天下諸山之職權,蓋以“佐王綱而理道”爲其最大目的。[釋鑒稽古略續集卷二]
另作「上坐禅住」,參看「上座禅」、「住」。 - 莊春江居士編
解讀爲「一小部分的禅修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安那般那念」。 - 莊春江居士編
指第叁禅定之妙樂。與禅定之樂受相應者,爲四禅中之初禅、二禅、叁禅,其中第叁禅爲離喜妙樂,即離初禅、二禅之喜樂,爲正念正知,住于自地之妙樂;因其身心共爲純一妙樂,乃屬禅定樂之最,故謂此禅定之樂受爲深禅定樂。法華經卷叁化城喻品(大九·二叁中):“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舍深禅定樂,爲供養佛故。”又所謂深禅定,系于諸種淺深不同之禅定中,上地之禅勝于下地之禅,故上地對于下地之禅定,稱爲深禅定。
(術語)與禅定樂受相應者。四禅中下之叁禅也,其中第叁禅稱曰離喜妙樂,身心共爲純一妙樂,謂之禅定樂之最第一。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大梵天贊佛之偈曰:“我等所往來,五百萬億國,舍深禅定樂,爲供養佛故。”
十二門之禅定。略稱十二門。乃合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四禅定,與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定而成。據法華玄義卷四上載,禅分爲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叁種。于世間禅中,此十二門禅爲“根本味禅”,而與“根本淨禅”相對稱。[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摩诃止觀卷九上、法華玄義釋簽卷四上]
(術語)四禅,四無量,四空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