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 - 明·一如等 撰
与十一切处同。 - 陈义孝编
显扬十六卷十九页云:十种决定者:一、于众生无中决定。二、于遍计所执自性无中决定。三、于无我有,四、于相有,五、于麁重有,是中幷决定。六、于不灭中决定。谓或无故不灭。谓众生我及法我。或有故不灭。谓二无我。七、于无二中决定。谓法及法空,无有差别。八、于空无分别决定。九、于法性无怖决定。谓诸愚夫,于此性处,生诸怖畏。智者于此,无有怖畏。是故决定。十、于自在能断决定。谓我不复从于他人求断方便,是故决定。 - 朱芾煌
(术语)首楞严三昧也。
如命根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如命根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如生不定中说。 - 朱芾煌
(术语)顺不定受业之略。
瑜伽九卷六页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 朱芾煌
瑜伽十二卷四页云:云何顺胜分定?谓有亦闻出离方便,于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于彼不生爱味,更求胜位。由此因缘,便得胜进。 - 朱芾煌
瑜伽十二卷三页云:复次云何顺退分定?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如如暂入诸定差别,知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 - 朱芾煌
瑜伽十二卷三页云:云何顺住分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闻诸定功德,广说如前爱味相应。于所得定,唯生爱味;不能上进,亦不退下。 - 朱芾煌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瑜伽师地论卷十一、摩诃止观卷九](参阅“四无色定”1772、“四禅”1843)
(术语)四禅者,色界之四禅也,八定者,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对欲界之散而总谓之定,重言之则如言诗书六经也。止观九曰:“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同辅行曰:“言四禅八定者:四在八数,重兼列者。若色无色相对则色禅为禅,无色为定。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则上上二界俗名定地,下欲为散。”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 陈义孝编
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定,则色界之禅定为“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见《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 于凌波居士著
指色界四禅定中,与未至定、中间定等“近分定”相对之四种根本定。又称四本静虑、四根本静虑、根本四禅。所谓根本定,即远离各下地之修惑,得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之根本地所摄之定。又上记所说下地,系指向上进阶修定时原先所立之处,如由初禅进至二禅时,初禅之阶段即相对而称下地。据天台宗之解释,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等种种诸禅三昧,悉出自此四禅之中,故称四根本定。[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参阅“四禅”1843)
[出法界次第] 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一空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二识处定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