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589 條與「差別」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差別 差別事 得差別 見差別 界差別 老差別 趣差別 生差別 識差別 死差別 位差別 無差別 相差別 行差別 業差別 愛敬差別 愛名差別 愛支差別 差別分別 差別極成 差別建立 差別理趣 差別涅盤 差別散動 差別邪執 差別增益 差別真實 成熟差別 出離差別 處所差別 觸名差別 觸支差別 顛倒差別 二種差別 煩惱差別 方所差別 非得差別 分別差別 分位差別 佛無差別 根義差別 觀察差別 貫穿差別 卽此差別 見慢差別 憍慢差別 界地差別 九種差別 句诠差別 空差別相 空性差別 苦憂差別 老位差別 老相差別 樂喜差別 六處差別 名色差別 名義差別 內差別苦 品分差別 取支差別 如此差別 叁寶差別 叁藏差別 叁無差別 色名差別 善法差別 善根差別 身差別苦 生相差別 生支差別 聲名差別 勝生差別 施財差別 施田差別 施主差別 十力差別 時差別苦 時差別名 時分差別 識住差別 受生差別 受相差別 受蘊差別 受支差別 死位差別 死相差別 所緣差別 他差別苦 味名差別 無明差別 五事差別 息相差別 喜貪差別 相續差別 香名差別 想差別教 心差別生 心差別通 心差別相 心差別智 心無差別 修治差別 尋伺差別 厭怖差別 業類差別 因等差別 因緣差別 由此差別 有支差別 于此差別 緣起差別 智見差別 諸受差別 諸蘊差別 著縛差別 自性差別 作業差別 變與壞差別 遍計差別相 表無表差別 差別遍計執 差別相有性 差別尋思觀 觸差別多種 得非得差別 煩惱差別相 煩惱斷差別 慧差別多種 憍與慢差別 解了果差別 界差別所緣 句差別決擇 名句文差別 暖頂忍差別 色差別多種 舍與退差別 身受差別證 生與起差別 聲差別多種 十叁住差別 識安住差別 識所依差別 識雜染差別 受品類差別 思與慮差別 四靜慮差別 四善根差別 所成立差別 他類差別性 味差別多種 無常義差別 無顛倒差別 相差別四種 香多種差別 心意識差別 眼差別多種 業報差別經 業用差別證 業雜染差別 依根差別道 意差別多種 又複差別者 衆生無差別 自類差別性 自他差別識 愛身差別多種 八種差別增益 悲與大悲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 不還差別多種 不善諸法差別 差別功能依處 差別假立尋思 纏及隨眠差別 出世諸法差別 得與成就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地界與地差別 段食粗細差別 斷離伏背差別 二業四相差別 二種界差別性 二種所學差別 法差別相違過 法差別相違因 法界差別多種 法界無差別論 法無差別真如 煩惱差別五種 觀人二時差別 化身差別有八 極遠損減差別 假有實有差別 戒自性及差別 境事差別十相 空性差別二種 老差別有多種 力與無畏差別 利益安樂差別 六根取境差別 六種成熟差別 六種死差別相 名言熏習差別 命行壽行差別 難滿難養差別 忍無智見差別 任持諸法差別 薩迦耶見差別 叁慧斷惑差別 叁明六通差別 叁叁摩地差別 叁身叁土差別 叁學所有差別 叁種大罪差別 色蘊差別六種 善與無記差別 生差別有多種 生差別有五種 生出死殁差別 時差別有多種 識蘊差別五種 識蘊異相差別 世出世行差別 世間諸法差別 受蘊差別五種 死與無常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所緣諸法差別 所知諸法差別 聞等叁慧差別 我見熏習差別 無慚無愧差別 無記諸法差別 無漏諸法差別 五根五力差別 五種拔濟差別 五種識生差別 五種學生差別 相續無差別義 想蘊差別五種 信差別有叁種 行蘊差別五相 依及所依差別 義門差別五相 異類差別造色 易滿易養差別 意及意識差別 意有叁種差別 有對無對差別 有見無見差別 有漏諸法差別 有情名想差別 有染無染差別 有支熏習差別 于斷迷失差別 于心迷失差別 余果差別十種 緣起差別四種 蘊與取蘊差別 蘊種種差別性 增上戒學差別 真如差別多種 正智邪智差別 知心差別智通 諸法差別道理 諸法得舍差別 諸識俱有差別 諸識染淨差別 諸受差別十相 住差別有多種 自類差別造色 自身世間差別 彼因果修差別體 病行差別有七種 不淨觀六事差別 不律儀名之差別 差別無差別正行 出離差別有叁種 慈愍觀六事差別 次第差別有多種 道差別有十一種 第八識舍時差別 掉舉與心亂差別 定異差別有多種 二種施八相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疏 法智與類智差別 煩惱義差別五種 梵住與無量差別 方便差別有二種 和合差別有多種 嫉結與悭結差別 見智能叁門差別 教授與教誡差別 界差別有十二種 境界與所緣差別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樂斷與樂修差別 流轉差別有多種 六事差別所緣觀 命根差別有多種 內道與外道差別 內外法差別有叁 七地中相好差別 清淨品十種差別 任持差別有叁種 叁界有五種差別 少欲與喜足差別 舍與不成就差別 身受與心受差別 勢速差別有多種 四靜慮諸受差別 四念住斷惑差別 四食差別有四種 四種得自體差別 無常差別有多種 無瞋與不害差別 現觀與辦事差別 心心所名義差別 心意識叁種差別 修行差別有五種 虛空與空界差別 業差別有十叁種 意趣與秘密差別 因緣由叁義差別 有法差別相違過 有法差別相違因 有學與無學差別 圓覺經五性差別 緣起觀六事差別 蘊界處差別六種 蘊界處差別叁種 蘊界處差別四種 造作與增長差別 種種法無差別義 諸受有八種差別 阿賴耶識叁種差別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多欲與不喜足差別 二十二根差別分別 法身與解脫身差別 煩惱差別有十五種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煩惱自性差別十種 果差別有二十七種 極微差別有十五種 解脫身與法身差別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 界差別觀六事差別 盡智與無生智差別 靜盧無色四相差別 輪王與佛相好差別 妙行清淨寂默差別 命終冷觸生起差別 菩薩二乘斷障差別 菩薩修行九種差別 七種作意功能差別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如來色身名身差別 叁不善根現起差別 叁相建立緣起差別 叁種無分別智差別 叁種諸行流轉差別 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聲聞獨覺成熟差別 聲聞菩薩五相差別 聲聞菩薩轉依差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 施因施果差別叁種 十不善業伏斷差別 十惡業道自性差別 十六行心生起差別 十善業道界趣差別 十一種修品類差別 死想與無常想差別 四種入定退定差別 所緣差別二十九種 天眼與生得眼差別 退定入定四種差別 五相建立緣起差別 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心王心所了相差別 心與心所取相差別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學無學位名滿差別 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一切生身差別緣起 依法品類句差別智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有诤無诤諸法差別 欲界二界分齋差別 欲界諸天化生差別 欲色二界實色差別 緣起及緣已生差別 增上慧學差別分別 增上慢與邪慢差別 增上心學差別分別 正見差別略有十一 執受及非執受差別 種姓差別五種道理 諸識所依能依差別 諸隨煩惱四相差別 諸心差別由五相轉 諸心難知差別七種 最勝長尊上妙差別 阿賴耶識與轉依差別 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 表無表業性界地差別 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非擇滅與無常滅差別 分別記與反诘記差別 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見清淨及善清淨差別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菩薩諸位中所作差別 叁界有十二種相差別 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 善心死及惡心死差別 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聖非聖二神境通差別 十不善業道五趣差別 十煩惱俱生分別差別 士用果與增上果差別 受緣愛與愛緣取差別 四靜慮四支五支差別 四識住與七識住差別 四種因差別令果差別 隨信行與隨法行差別 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 無間道與解脫道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無想事差別 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相應因與俱有因差別 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厭食想與不淨想差別 異生性與異生法差別 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 有尋有伺等叁種差別 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真見道與相見道差別 智見明覺及現觀差別 衆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遍計所執自性無量差別 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差別 初二靜慮諸天光明差別 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 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 煩惱雜染對治差別四種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光明定定難差別十一種 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加行根本後起建立差別 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內種外種熏習有無差別 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菩薩二乘所修對治差別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二種 叁種諸受欲者圓滿差別 時解脫與不時解脫差別 所犯成下中上叁品差別 我執法執起不起位差別 無明緣行與取緣有差別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行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修得生得二種變化差別 厭與離染解脫涅盤差別 依躭嗜依出離諸法差別 依界差別觀趣入四念住 因等起與剎那等起差別 圓成實自性無品數差別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 增上心學殊勝六種差別 智者愚者前中後際差別 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部多與求有二種有情差別 財施法施有有罪無罪差別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點慧第一與敏捷第一差別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根本智與後得智譬喩差別 化法調伏與法隨法行差別 見苦所斷等與修所斷差別 具杜多行與具淨戒行差別 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那落迦趣有情所受苦差別 破羯磨僧與破法輪僧差別 菩薩智等與如來智等差別 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差別 少欲喜足與少病節儉差別 聲聞菩薩所學差別十叁種 十八界各有無量品類差別 識緣名色與名色緣識差別 世俗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 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差別 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無明等十二支由五相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五種佛菩薩威力品類差別 相應隨眠與所緣隨眠差別 虛妄分別差別相及異門相 眼色眼識界同系異系差別 蘊等善巧差別有二十叁種 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 住有余依與住無余依差別 遍計所執相與依他起相差別 二十八種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根本智後得智所斷隨眠差別 善不善業差別之相有九種因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 聲聞獨覺菩薩諸根差別五種 十惡業道作及增長四句差別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十五種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 修諸對治差別分位有十八種 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 擇滅非擇滅無常滅叁種差別 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界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般若與波羅蜜多與智波羅蜜多差別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 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寬狹差別 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有十一種差別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叁種差別 一心剎那緣起與多心相續緣起差別 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差別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 內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聲聞入正性離生與菩薩入正性離生差別 諸根不調不守不護不防不修習諸義差別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 收起
法相辭典 【559】不淨觀與舍無量所治欲貪差別

大毗婆沙論八十叁卷叁頁雲:如契經說:修不淨觀,能斷欲貪;修舍無量,亦斷欲貪。此二何別?答:修不淨觀,對治淫欲貪。修舍無量,對治境界貪。複次修不淨觀,對治顯色貪。修舍無量,對治形色貪。複次修不淨觀,對治細觸貪。修舍無量,對治容儀貪。複次修不淨觀,對治形貌貪。修舍無量,對治有情貪。是謂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0】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差別

  瑜伽九十八卷十五頁雲:複次二十一種想俱行修諸覺支者,當知略由二因緣故。一、據相應俱行義,二、據無間俱行義。無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者,據相應義。不淨等想俱行修,乃至觀空想俱行修者,據無間義。悲等俱行修,應知亦爾。又于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行中,諸行愛染,若懶墮懈怠,若薩迦耶見,雖已斷滅;習氣隨縛,我慢現行。若貪味愛;若于世間種種妙事欲樂貪愛;若有所余煩惱隨眠;若希求利養;若希求活命;若諸欲愛;若諸有愛;若隨虛妄分別所起四種欲貪,一、美色貪,二、形貌貪,叁、細觸貪,四、承事貪。如是能令生起所有非理過患,及令其心,越路而轉。對治彼故;隨其所應,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覺支差別。謂爲對治四種障故;修無願行想。從無常想,乃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爲欲對治一種障故;修空行想,苦無我想。爲欲斷滅所余煩惱隨眠障故;修于叁界無相行想。爲欲對治希求利養,及欲愛故;于諸欲中,修過患想。爲欲對治希求活命,及有愛故;修習死想。爲欲對治隨逐虛妄分別所起四欲貪故;修不淨想爲初,乃至觀空想爲後。又此一切從青瘀想,乃至觀空想,當知皆是不淨想攝。又于此中青瘀想爲初,膖脹想爲後,對治美色貪。食啖想、分赤想、分散想、對治形貌貪。骸骨想、骨鎖想、對治細觸貪。觀無心識空有屍想、對治承事貪。又于此中修慈最極至遍淨等。如叁摩呬多地。應知其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1】供養菩薩藏與聲聞藏生福差別

  集論七卷七頁雲:聲聞藏法、菩薩藏法、等從如來法身所流;何因緣故,以香鬘等供養恭敬菩薩藏法,便生廣大無邊福聚;非聲聞藏法?以菩薩藏法,是一切衆生利益安樂所依處故。能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生處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2】差別觀初修業者應如是取相

  瑜伽叁十二卷十五頁雲:又于界差別觀初修業者、先取其外所有堅相。所謂大地山林草木磚石瓦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珊瑚玉等。取彼相已;複于內堅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水相。所謂江河衆流陂湖池沼井等。取彼相已;複于內濕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火相。所謂熱時烈日炎熾,焚燒山澤,災火蔓延,窯室等中所有諸火。取彼相已;複于內暖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風相。所謂東西南北等風,乃至風輪。取彼相已;複于內風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空相。所謂諸方無障無礙諸聚色中孔隙窟穴、有所容受。善取如是空界相已;于內空界而起勝解。後由聞思增上力故;起細分別,取識界相。所謂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所生眼識、亦不得生。與是相違,眼識得生。如是乃至意法意識、當知亦爾。取是相已;次起勝解。了知如是四大身中,有一切識諸種子界種子自性。又于如是四大種中,先起支節粗大勝解,後起分析種種細分微細勝解。如是漸次分析,乃至向遊塵量,如是漸漸、乃至極微、而起勝解。一一支分、尚起無量最極微塵積集勝解;何況身中一切支分。如是名爲界差別觀中分析諸色界差別邊際微細勝解。次于空界,先當發起所有粗大空界勝解。所謂眼耳鼻喉筒等種種竅穴。由是吞咽,于是吞咽。既吞咽已;由是下分不淨流出。次後漸漸發起種種微細勝解。乃至身中一切微細諸毛孔穴,皆悉了知。後于識界,漸漸發起所依、所緣、及以作意、叁世時分品類差別無量勝解。卽于識界起勝解時,由諸所依所緣勝解、分析識界。亦于十種所造諸色而起勝解。如諸大種微細分析,此亦如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3】十八種修治差別分位略有叁種

辯中邊論中卷十八頁雲:此諸分位差別雖多;應知略說但有叁種。其叁者何?頌曰:應知法界中,略有叁分位。不淨、淨不淨、清淨、隨所應。論曰:于真法界,位略有叁。隨其所應,攝前諸位;一、不淨位。謂從因位,乃至加行。二、淨不淨位。謂有學位。叁、清淨位。謂無學位。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4】十一種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

瑜伽二十六卷七頁雲:雲何建立補特伽羅?謂由十一差別道理,應知建立補特伽羅。雲何十一差別道理?一、根差別故。二、衆差別故。叁、行差別故。四、願差別故。五、行迹差別故。六、道果差別故。七、加行差別故。八、定差別故。九、生差別故。十、退不退差別故。十一、障差別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5】受用欲塵與受用正法五相差別

  瑜伽五卷叁頁雲: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塵;聖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種相,故有差別。由此因緣,說聖慧命者,以無上慧命,清淨自活。何等爲五?一、受用正法者,不染汙故。二、受用正法者,極畢竟故。叁、受用正法者,一向定故。四、受用正法者,與余慧命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實樂故。摧伏魔怨故。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所隨故。是隨順舍處。無揀擇舍之所隨故。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有欲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際以來,以無常故;舍余欲塵,得余欲塵。或于一時,都無所得。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者,受用欲時,卽于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恚。複卽于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離欲外慧命者,于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其心猛利,種種取著;恒爲欲染之所隨逐。雖已離欲;複還退起。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所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爲魔怨之所隨逐;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如幻作諸莊嚴具。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癫狂,如醉亂等。未製魔軍而有受用,是故彼樂,爲非真實;亦不能製所有魔事。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6】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九卷二頁雲:問: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何差別?答:名卽差別。謂此名宿住隨念智;此名緣過去願智。複次宿住隨念智,知前際有漏五蘊。此願智,知有漏無漏諸蘊。複次宿住隨念智,知欲色界前際五蘊。此願智,知叁界及不系諸蘊。複次宿住隨念智,知諸蘊共相。此願智,知諸蘊自相及共相。複次宿住隨念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願智,惟此法者有。複次宿住隨念智,異生有。聖者亦有。此願智,惟聖者有。複次宿住隨念智,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有。此願智,惟無學者有。複次宿住隨念智,時解脫不時解脫相續中,皆有。此願智,惟不時解脫相續中有。複次宿住隨念智,依四根本靜慮。此願智,惟依第四根本靜慮。複次宿住隨念智,通曾得未曾得,曾習未曾習,共不共。此願智,惟未曾得,未曾習,不共。複次宿住隨念智,初引發時,惟習生生次第隨念。後成滿時,若生生次第,若超百生千生等,隨其所欲,皆能隨念。此願智,初引發時,及成滿時,若次第,若超越,如其所願,皆如實知。複次此願智,但于宿住隨念智所知境轉者,卽有六事勝。一、熾盛勝,二、增上勝,叁、微妙勝,四、清淨勝,五、明白勝,六、迅速勝。況余多耶。是謂宿住隨念智,緣過去願智,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7】五種雜修第四靜慮者生地差別

此卽五淨居也。瑜伽十四卷十七頁雲: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得不還者,生地差別。一、下品靜慮果生地。二、中品靜慮果生地。叁、上品靜慮果生地。四、上勝品靜慮果生地。五、上極品靜慮果生地。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8】一剎那業有現受生受後受差別

  瑜伽六十卷十叁頁雲:或有所生一剎那業,唯現法受;或有所生一剎那業,亦現法受,亦于生受;或有所生一剎那業,叁時皆受。譬如一縷,其量微小,能持一華。一系華已。勢力便盡;不能複系。複有一縷,能持二華。再系華已,勢力便盡。複有一縷,能持多華。多系華已;其力方盡。又如流水,其性微小;流經一步,勢力便盡。有第二水,其性稍大;流經兩步,勢力方盡。有第叁水,其性廣大;流經多步,勢力乃盡。又如酢滴,其性淡薄;唯能酢彼一滴之水,不能酢多。有第二滴,其性稍嚴;酢二滴水,不能酢多。有余酢滴,其性更嚴;乃至能酢衆多滴水。此中諸業差別道理,當知亦爾。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9】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卷五頁雲:問:雲何名爲有加行解脫無加行解脫耶?答:時解脫,名有加行解脫。不時解脫,名無加行解脫。複次前五種姓阿羅漢相續中,名有加行解脫。不動種姓阿羅漢相續中,名無加行解脫。複次若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下叁無色地者,名有加行解脫。若依根本四靜慮者,名無加行解脫。是名二種解脫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0】緣起及緣生法中二分差別道理

瑜伽九十叁卷二十頁雲:複次有二因緣,于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複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1】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差別

瑜伽四十九卷四頁雲:于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于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爲二種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2】常見論者意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卷十六頁雲:如契經說:常見論者,憶知宿住事,有叁種差別。一、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二、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叁、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複有別誦,第叁憶知六萬劫事。問: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乃至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耶?答:常見論者,根有叁品。若下根者;能憶知二萬劫。若中根者;能憶知四萬劫。若上根者;能憶知八萬劫。複次常見論者。能憶知叁劫壞事。若能憶知火劫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憶知水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憶知風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複次常見論者,能憶知叁根壞事。若能憶知喜根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憶知樂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憶知舍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複次常見論者,有叁乘種姓差別。若有聲聞種姓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有獨悎種姓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有佛種姓者;彼能憶知八萬劫。是謂叁種別憶知緣。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3】入諸靜慮與入無色長益根大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八卷七頁雲:問:入諸靜慮,長益根大,與入無色,差別雲何?答:靜慮長益多而非妙;如縛喝國食。無色長益妙而非多;如中印度食。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4】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大毗婆沙論四十五卷五頁雲:問: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有何差別?有作是說:此中六句、皆共顯示苦法智忍。初一、是總;後五、是別。初一、是略;後五、是廣。初一、是不分別;後五、是分別。謂苦法智忍、令蘊種子、皆悉萎悴,故名聖暖。推求谛理,故名聖見。忍可谛理,故名聖忍。愛樂谛理,故名聖欲。決擇谛理,故名聖慧。複次苦法智忍、令有種子、皆悉萎悴故,名聖暖。推求行轉,故名聖見。忍可行轉,故名聖忍。愛樂解脫,故名聖欲。覺了谛理,故名聖慧。有說:六地苦法智忍,卽是此中六句所顯。有說:六性苦法智忍,卽是此中六句所顯。複有說者:此中六句,皆共顯示一切聖法,謂諸聖法,義有總別。初一、是總;後五、是別。五中二釋,如前應知。有說:六性一切聖法,卽是此中六句所顯。有說:叁乘學無學法,卽是此中六句所顯。有余師說:此中顯示真實相似二種聖法。相似聖法,卽暖等四順決擇分。聖法者:謂真實聖法。卽無漏道。聖暖者:謂暖法。聖見者:謂頂法。聖忍者:謂下中忍法。聖欲者:謂增上忍法。聖慧者:謂世第一法。若未修得煗法等四;當知彼是全分異生。若得煗等;亦名聖者。如世尊說:若有成就煗等善根;我說彼名相似聖者。然異生性、唯是真實聖聖法非得。非不得余,故彼不應言暖。等、謂暖等。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5】行緣識與名色緣識二緣生識差別

  大毗婆沙論二十叁卷十六頁雲:問:此經中說行緣識;有余處說名色緣識;余處複說二緣生識。如是叁種,有何差別?答:行緣識,說業差別。名色緣識,說識住差別。二緣生識,說所依所緣差別。複次行緣識,說初引時。名色緣識,說引已守護時。二緣生識,說守護已增長時。複次行緣識,說續生時。名色緣識,說續生已安住時。二緣生識,說安住已領納境時。複次行緣識,說業名色。名色緣識,說異熟名色。二緣生識,說所依所緣名色。複次行緣識,說惡趣識。名色緣識,說欲界人天識,二緣生識,說色無色界識。脅尊者言:行緣識,說中有識。名色緣識,說生有識。二緣生識,說本有識。有余師說:行緣識,說染汙識。名色緣識,及二緣生識,說染汙不染汙識。如染汙、不染汙;有覆、無覆,有罪、無罪,退、不退,應知亦爾。複有說者,行緣識、說緣支位識。名色緣識,說名色支位識。二緣生識,說六處支及後位識。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6】有情界無量與所調伏界無量差別

  瑜伽四十六卷十七頁雲: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一切有情,若住種姓,不住種姓,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姓彼彼位轉,乃得名爲所調伏界無量。
  二解  顯揚八卷十四頁雲: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有情界者:謂無差別一切有情;若有種姓,若無種姓。所調伏界者:謂唯有種姓諸位差別。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