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禅師」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禅師 稠禅師 大禅師 思禅師 暗證禅師 跋陀禅師 本生禅師 本童禅師 鼻隔禅師 佛陀禅師 伏虎禅師 渌清禅師 鳥窠禅師 齊聳禅師 善世禅師 事相禅師 烏窠禅師 仙天禅師 心越禅師 白馬辯禅師 白雲福禅師 白雲聞禅師 白兆圭禅師 百丈安禅師 百丈超禅師 褒親谕禅師 寶藏本禅師 寶華顯禅師 寶壽沼禅師 寶相元禅師 保福殊禅師 報慈淳禅師 報慈嵩禅師 報恩成禅師 北禅寂禅師 北蘭讓禅師 北院通禅師 布衲如禅師 滄溪璘禅師 長樂政禅師 長蘆琳禅師 長興滿禅師 長髭曠禅師 超化淨禅師 超化藻禅師 崇梵余禅師 崇福燈禅師 崇覺空禅師 崇勝珙禅師 崇勝禦禅師 崇壽江禅師 慈濟聰禅師 慈雲深禅師 大安能禅師 大安省禅師 大梵圓禅師 大容諲禅師 大同濟禅師 大同旺禅師 大沩鑒禅師 大沩行禅師 大沩智禅師 大陽慧禅師 道林淵禅師 德山瓊禅師 定慧雲禅師 東禅秀禅師 東明遷禅師 東山慧禅師 東山吉禅師 東山覺禅師 洞山辯禅師 洞山瑞禅師 洞山微禅師 洞山雲禅師 法海立禅師 法雲杲禅師 方廣深禅師 奉先深禅師 佛陀遠禅師 福昌信禅師 福化充禅師 福嚴置禅師 福應文禅師 高亭簡禅師 古賢謹禅師 谷山藏禅師 谷山豐禅師 谷山海禅師 觀音啓禅師 光孝深禅師 光孝元禅師 廣德延禅師 廣德義禅師 廣德周禅師 廣法源禅師 廣慧真禅師 廣濟方禅師 廣濟同禅師 廣利容禅師 海會通禅師 衡嶽振禅師 護國欽禅師 護國壽禅師 華光範禅師 華嚴慧禅師 化城鑒禅師 黃檗慧禅師 黃龍觀禅師 黃龍海禅師 黃龍贊禅師 黃雲元禅師 惠力悟禅師 慧海儀禅師 慧明雲禅師 慧日明禅師 慧日堯禅師 嵇山章禅師 建隆原禅師 建山澄禅師 薦福思禅師 薦福休禅師 姜山方禅師 金繩文禅師 金州操禅師 淨慈象禅師 淨法章禅師 淨源真禅師 九峰勤禅師 鹫嶺通禅師 覺報清禅師 君山覺禅師 開聖棲禅師 開先照禅師 開先宗禅師 康國耀禅師 梁山歡禅師 梁山簡禅師 梁山岩禅師 靈鹫閑禅師 靈岩徽禅師 龍光諲禅師 龍華本禅師 龍華高禅師 龍境倫禅師 龍鳴賢禅師 龍泉夔禅師 龍雲臺禅師 魯祖教禅師 鹿門譚禅師 鹿苑圭禅師 羅山崇禅師 梅山己禅師 妙勝臻禅師 南禅聰禅師 南禅甯禅師 南臺誠禅師 南臺勤禅師 南修造禅師 南岩勝禅師 尼佛通禅師 尼慧光禅師 蓬萊卿禅師 蓬萊圓禅師 普安道禅師 普通封禅師 乾明廣禅師 乾明睦禅師 乾明普禅師 青城乘禅師 青原齊禅師 青原如禅師 清居升禅師 清涼坦禅師 清溪清禅師 仁王欽禅師 瑞光月禅師 叁峰印禅師 善權徹禅師 上藍慶禅師 石佛益禅師 石門聰禅師 疏山證禅師 雙峰古禅師 雙嶺化禅師 雙泉郁禅師 四面津禅師 四祖端禅師 太平安禅師 唐朝因禅師 天封覺禅師 天甯明禅師 天王徽禅師 天章樞禅師 鐵佛因禅師 鐵幢覺禅師 同安丕禅師 同安威禅師 同安志禅師 投子通禅師 萬壽念禅師 望仙宗禅師 溫門滿禅師 五峰本禅師 五峰紹禅師 五峰遇禅師 五雲悟禅師 五祖秀禅師 西禅欽禅師 西川存禅師 西蜀銮禅師 先淨照禅師 香林信禅師 新婦子禅師 新興齊禅師 興教坦禅師 興陽遜禅師 熊耳慈禅師 宣秘禮禅師 雪窦持禅師 雪峰隆禅師 延慶叔禅師 穎橋安禅師 永安朗禅師 永福朗禅師 永光真禅師 嶽林真禅師 嶽麓海禅師 雲頂鑒禅師 雲門爽禅師 雲門煦禅師 雲門永禅師 昭覺辯禅師 真如方禅師 正法灏禅師 正法建禅師 正勤蘊禅師 治平湡禅師 朱溪謙禅師 資福诠禅師 資聖南禅師 資壽灌禅師 資壽岩禅師 紫陵微禅師 安國從貴禅師 安國慧球禅師 安國玄挺禅師 安國院祥禅師 安化聞一禅師 安州九嵕禅師 巴陵颢鑒禅師 芭蕉谷泉禅師 芭蕉弘義禅師 芭蕉慧清禅師 芭蕉繼徹禅師 芭蕉令遵禅師 芭蕉山閑禅師 芭蕉山遇禅師 芭蕉山圓禅師 白虎守升禅師 白龍道希禅師 白龍清慕禅師 白鹿師貴禅師 白鹿顯端禅師 白馬遁儒禅師 白馬歸喜禅師 白馬昙照禅師 白馬行霭禅師 白馬智倫禅師 白水本仁禅師 白楊法順禅師 白雲令弇禅師 白雲山約禅師 白雲善藏禅師 白雲守端禅師 白雲無休禅師 白雲院乃禅師 白雲智作禅師 白雲子祥禅師 白藻清俨禅師 白兆懷楚禅師 白兆志圓禅師 百岩明哲禅師 百丈道恒禅師 百丈懷海禅師 百丈淨悟禅師 百丈惟政禅師 百丈維古禅師 百丈以棲禅師 百丈智映禅師 般若從進禅師 般若敬遵禅師 般若啓柔禅師 般若善端禅師 般若友蟾禅師 褒親有瑞禅師 寶峰克文禅師 寶峰惟照禅師 寶蓋山約禅師 寶華普鑒禅師 寶積宗映禅師 寶覺禅師語錄 寶林果昌禅師 寶林懷吉禅師 寶壽行德禅師 寶壽最樂禅師 寶塔紹岩禅師 寶相蘊觀禅師 寶嚴叔芝禅師 寶應法昭禅師 寶應清進禅師 保安可封禅師 保安師密禅師 保安院連禅師 保福本權禅師 保福超悟禅師 保福從展禅師 保福可俦禅師 保福清豁禅師 保明道誠禅師 保甯仁勇禅師 保甯興譽禅師 保甯子英禅師 保清遇甯禅師 保壽匡祐禅師 保唐無住禅師 報本法存禅師 報本慧元禅師 報慈藏嶼禅師 報慈從瑰禅師 報慈光雲禅師 報慈慧朗禅師 報慈進英禅師 報慈文欽禅師 報恩寶資禅師 報恩道熙禅師 報恩法安禅師 報恩法端禅師 報恩法演禅師 報恩懷嶽禅師 報恩慧明禅師 報恩覺然禅師 報恩匡逸禅師 報恩契從禅師 報恩清護禅師 報恩紹安禅師 報恩師智禅師 報恩守真禅師 報恩行崇禅師 報恩玄則禅師 報恩永安禅師 報恩宗顯禅師 報國院照禅師 報劬玄應禅師 北禅懷感禅師 北禅契念禅師 北禅智賢禅師 北山法通禅師 北塔恩廣禅師 北宗神秀禅師 本寂文觀禅師 本覺若珠禅師 本覺守一禅師 匾擔曉了禅師 博山子經禅師 曹山本寂禅師 曹山光慧禅師 曹山慧霞禅師 曹山智炬禅師 草庵法義禅師 禅月貫休禅師 昌福院達禅師 長安辯實禅師 長安延規禅師 長靈守卓禅師 長蘆道和禅師 長蘆妙覺禅師 長蘆清了禅師 長蘆守仁禅師 長蘆體明禅師 長蘆應夫禅師 長蘆宗赜禅師 長慶藏用禅師 長慶常慧禅師 長慶大安禅師 長慶道巘禅師 長慶弘辯禅師 長慶惠暹禅師 長慶慧棱禅師 長慶應圓禅師 長沙景岑禅師 長生皎然禅師 長壽法齊禅師 長壽朋彥禅師 潮山延宗禅師 稱心敬琎禅師 稱心省倧禅師 丞熙應悅禅師 承天傳宗禅師 承天辭確禅師 承天惟簡禅師 承天義勤禅師 承天自賢禅師 澄心旻德禅師 澄照慧慈禅師 崇德智澄禅師 崇福德基禅師 崇福慶祥禅師 崇福演教禅師 崇福院志禅師 崇善用良禅師 崇壽契稠禅師 稠岩了赟禅師 楚安慧方禅師 船子德誠禅師 吹萬禅師語錄 慈氏瑞仙禅師 慈雲慧深禅師 慈雲匡達禅師 慈雲修慧禅師 慈雲彥隆禅師 翠峰從欣禅師 翠微無學禅師 翠岩可真禅師 翠岩令參禅師 翠岩嗣元禅師 大安清幹禅師 大安興古禅師 大乘德遵禅師 大乘慧果禅師 大慈寰中禅師 大顛寶通禅師 大光居誨禅師 大洪報恩禅師 大洪法爲禅師 大洪慶顯禅師 大洪慶預禅師 大洪守遂禅師 大洪祖燈禅師 大覺禅師語錄 大林僧遁禅師 大龍炳賢禅師 大龍楚勳禅師 大龍景如禅師 大龍智洪禅師 大梅法常禅師 大梅法英禅師 大梅居煦禅師 大甯道寬禅師 大甯可弘禅師 大甯慶璁禅師 大甯隱微禅師 大普玄通禅師 大錢從襲禅師 大善慧海禅師 大聖守賢禅師 大隨法真禅師 大隨元靜禅師 大通禅師語錄 大通存壽禅師 大同廣澄禅師 大沩德幹禅師 大沩法寶禅師 大沩法泰禅師 大沩海評禅師 大沩懷秀禅師 大沩懷宥禅師 大沩景暈禅師 大沩慕哲禅師 大沩山棲禅師 大沩善果禅師 大沩祖樁禅師 大陽慧堅禅師 大陽警玄禅師 大陽如漢禅師 大陽行沖禅師 大愚守芝禅師 大中德隆禅師 大珠慧海禅師 丹霞普月禅師 丹霞天然禅師 丹霞義安禅師 丹霞子淳禅師 耽源應真禅師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道吾從盛禅師 道吾契诠禅師 道吾悟真禅師 道吾仲圓禅師 道吾宗智禅師 德山存德禅師 德山德海禅師 德山慧初禅師 德山慧遠禅師 德山仁繪禅師 德山紹晏禅師 德山宣鑒禅師 德山緣密禅師 德山志先禅師 鄧州中度禅師 地藏守恩禅師 定慧超信禅師 定慧法本禅師 定林惠琛禅師 定山神英禅師 定州善崔禅師 東禅從密禅師 東禅可隆禅師 東禅契讷禅師 東禅思嶽禅師 東禅玄覺禅師 東林常總禅師 東林道顔禅師 東林通理禅師 東林自遵禅師 東明仁仙禅師 東平洪教禅師 東山齊己禅師 東山雲頂禅師 東寺如會禅師 洞山道全禅師 洞山道延禅師 洞山梵言禅師 洞山良價禅師 洞山妙圓禅師 洞山清辯禅師 洞山清禀禅師 洞山守初禅師 洞山曉聰禅師 洞山永孚禅師 洞山擇言禅師 洞山至幹禅師 洞山子圓禅師 洞山自寶禅師 洞庭慧月禅師 洞溪戒定禅師 洞岩可休禅師 兜率從悅禅師 兜率慧照禅師 兜率志恩禅師 鵝湖大義禅師 鵝湖雲震禅師 鵝湖智孚禅師 鄂州無等禅師 法昌倚遇禅師 法海行周禅師 法華全舉禅師 法輪齊添禅師 法輪文昱禅師 法輪彥孜禅師 法輪應端禅師 法門佛陀禅師 法石慧空禅師 法演禅師語錄 法雨慧源禅師 法雲法秀禅師 法雲善本禅師 法雲惟白禅師 法雲智善禅師 肥田慧覺禅師 費隱禅師語錄 汾陽善昭禅師 汾州石樓禅師 豐化令崇禅師 風穴延沼禅師 鳳凰從琛禅師 鳳凰山強禅師 鳳棲慧觀禅師 鳳翔石柱禅師 鳳翔招福禅師 奉國清海禅師 奉先法瑰禅師 奉先慧同禅師 奉先清昱禅師 佛奧知默禅師 佛光如滿禅師 佛國禅師語錄 佛窟惟則禅師 佛日戒弼禅師 佛日契嵩禅師 佛日文祖禅師 佛手岩因禅師 佛冤禅師語錄 佛照禅師語錄 佛足處祥禅師 伏龍二世禅師 伏龍奉璘禅師 伏龍叁世禅師 伏龍一世禅師 芙蓉道楷禅師 芙蓉靈訓禅師 芙蓉如體禅師 芙蓉太毓禅師 浮山法遠禅師 福昌重善禅師 福林院澄禅師 福清師巍禅師 福清行欽禅師 福清玄讷禅師 福聖仲易禅師 福先仁儉禅師 福嚴保宗禅師 福嚴慈感禅師 福嚴良雅禅師 福嚴審承禅師 福嚴守初禅師 福嚴文演禅師 福州普光禅師 覆船洪薦禅師 幹峰慧圓禅師 甘露達珠禅師 感潭資國禅師 高麗靈鑒禅師 高臺宣明禅師 高陽法廣禅師 公安祖珠禅師 功臣道慈禅師 功臣道閑禅師 功臣覺轲禅師 功臣慶蕭禅師 功臣守如禅師 古靈神贊禅師 谷山有緣禅師 谷隱契崇禅師 谷隱蘊聰禅師 谷隱知俨禅師 谷隱智靜禅師 鼓山安永禅師 鼓山清谔禅師 鼓山僧洵禅師 鼓山體淳禅師 鼓山智嚴禅師 鼓山智嶽禅師 鼓山宗逮禅師 鼓山祖珍禅師 關南道常禅師 觀音從顯禅師 觀音清換禅師 觀音岩俊禅師 灌溪志閑禅師 光國文贊禅師 光慶遇安禅師 光聖師護禅師 光孝道端禅師 光孝德周禅師 光孝果敏禅師 光孝慧覺禅師 光孝慧蘭禅師 光孝普印禅師 光孝如瑰禅師 光孝思徹禅師 光孝昙清禅師 光孝惟爽禅師 光孝致遠禅師 廣德智端禅師 廣福道勤禅師 廣福道隱禅師 廣福惟尚禅師 廣慧達杲禅師 廣慧德宣禅師 廣慧元琏禅師 廣慧志全禅師 廣教守讷禅師 廣明常委禅師 廣平守威禅師 廣平玄旨禅師 廣嚴鹹澤禅師 廣因擇要禅師 廣州志道禅師 歸宗策真禅師 歸宗澹權禅師 歸宗道诠禅師 歸宗弘章禅師 歸宗懷恽禅師 歸宗慧誠禅師 歸宗慧通禅師 歸宗可宣禅師 歸宗義柔禅師 歸宗正賢禅師 歸宗智常禅師 龜峰慧光禅師 龜山曉津禅師 龜山義初禅師 龜山正元禅師 龜山智真禅師 龜洋慧忠禅師 龜洋無了禅師 國歡文矩禅師 國清妙印禅師 國清普紹禅師 國清行機禅師 國清院奉禅師 國慶順宗禅師 海會如新禅師 含珠山彬禅師 含珠山真禅師 含珠審哲禅師 杭州佛日禅師 濠州思明禅師 禾山楚材禅師 禾山慧方禅師 禾山師陰禅師 禾山無殷禅師 禾山用安禅師 禾山志傳禅師 何山守珣禅師 和安寺通禅師 和龍守讷禅師 河北智隍禅師 河東廣原禅師 荷澤神會禅師 鶴林玄素禅師 黑水義欽禅師 衡山惟禮禅師 衡嶽道辯禅師 衡嶽奉能禅師 宏智禅師語錄 洪福子文禅師 洪州法達禅師 鴻福德升禅師 湖南文殊禅師 瀫甯可先禅師 虎丘紹隆禅師 虎丘元淨禅師 護國慧本禅師 護國景新禅師 護國景元禅師 護國守昌禅師 護國守澄禅師 護國知遠禅師 護國志朗禅師 護聖居靜禅師 華藏安民禅師 華藏有權禅師 華藏智深禅師 華藏宗演禅師 華光院範禅師 華林善覺禅師 華嚴道隆禅師 華嚴慧達禅師 華嚴慧蘭禅師 華嚴休靜禅師 華嚴智明禅師 華嚴祖覺禅師 華岩普孜禅師 華藥智朋禅師 化城慧朗禅師 化度師郁禅師 黃檗道全禅師 黃檗法濟禅師 黃檗惟初禅師 黃檗惟勝禅師 黃檗希運禅師 黃檗永泰禅師 黃檗志因禅師 黃連義初禅師 黃龍道震禅師 黃龍德逢禅師 黃龍法忠禅師 黃龍誨機禅師 黃龍慧南禅師 黃龍繼達禅師 黃龍惟清禅師 黃龍悟新禅師 黃龍志願禅師 黃龍智明禅師 黃龍智颙禅師 黃龍祖心禅師 黃山良匡禅師 黃山月輪禅師 黃岩保軒禅師 黃州齊安禅師 惠林宗本禅師 慧力慧南禅師 慧力可昌禅師 慧力善周禅師 慧力紹珍禅師 慧力有文禅師 慧林常悟禅師 慧林鴻究禅師 慧林懷深禅師 慧林慧海禅師 慧林若沖禅師 慧日法安禅師 慧日文雅禅師 慧日興道禅師 慧日智覺禅師 慧通清旦禅師 慧因懷祥禅師 慧因義甯禅師 霍山景通禅師 吉祥法宣禅師 吉祥元實禅師 吉州崇恩禅師 吉州禾山禅師 吉州志誠禅師 極樂元俨禅師 夾山善會禅師 夾山曉純禅師 夾山自齡禅師 嘉州白水禅師 建福智同禅師 建隆昭慶禅師 薦福承古禅師 薦福道英禅師 薦福弘辯禅師 薦福紹明禅師 薦福悟本禅師 薦福院亮禅師 薦福擇崇禅師 漸源仲興禅師 江西志徹禅師 蔣山保心禅師 蔣山法泉禅師 蔣山善直禅師 蔣山贊元禅師 焦山師體禅師 教忠彌光禅師 金峰從志禅師 金陵寶志禅師 金輪可觀禅師 金山懷賢禅師 金山了心禅師 金山瑞新禅師 金山善甯禅師 金山昙穎禅師 金柱義昭禅師 京兆屍利禅師 京兆臥龍禅師 景福日余禅師 景福省悅禅師 景清居素禅師 淨慈楚明禅師 淨慈道昌禅師 淨慈慧晖禅師 淨慈師一禅師 淨慈昙密禅師 淨慈彥充禅師 淨德沖煦禅師 淨德智筠禅師 淨光了威禅師 淨戒守密禅師 淨名法因禅師 淨土惟正禅師 淨因道臻禅師 淨因法成禅師 淨因繼成禅師 淨因自覺禅師 淨衆歸信禅師 淨衆了璨禅師 淨住居說禅師 徑山寶印禅師 徑山道欽禅師 徑山佛鑒禅師 徑山洪諲禅師 徑山鑒宗禅師 徑山了一禅師 徑山智策禅師 徑山智讷禅師 徑山宗杲禅師 鏡清道怤禅師 九頂惠泉禅師 九頂清素禅師 九峰道虔禅師 九峰鑒韶禅師 九峰普滿禅師 九峰通玄禅師 九峰希廣禅師 九峰義诠禅師 九曲慶祥禅師 九仙法清禅師 九嵕敬慧禅師 九座慧邃禅師 酒仙遇賢禅師 鹫嶺明遠禅師 鹫嶺善本禅師 鹫嶺善美禅師 覺城院信禅師 覺華普照禅師 君山顯升禅師 開福崇哲禅師 開福道甯禅師 開福德賢禅師 開化行明禅師 開山懷晝禅師 開善道謙禅師 開善道瓊禅師 開善義圓禅師 開先清耀禅師 開先善暹禅師 開先紹宗禅師 開先行瑛禅師 開元智孜禅師 開元子琦禅師 康山契穩禅師 藍田縣真禅師 狼山慧溫禅師 琅邪方銳禅師 琅邪慧覺禅師 琅邪永起禅師 琅邪智遷禅師 樂淨含匡禅師 泐潭寶峰禅師 泐潭常興禅師 泐潭道謙禅師 泐潭德淳禅師 泐潭法會禅師 泐潭洪英禅師 泐潭懷澄禅師 泐潭景祥禅師 泐潭匡悟禅師 泐潭山明禅師 泐潭山牟禅師 泐潭善清禅師 泐潭神黨禅師 泐潭惟建禅師 泐潭文准禅師 泐潭曉月禅師 泐潭延茂禅師 泐潭應幹禅師 泐潭擇明禅師 澧州藥山禅師 郦村自滿禅師 連雲道能禅師 蓮華神祿禅師 廉泉昙秀禅師 涼峰洞淵禅師 梁山善冀禅師 梁山師遠禅師 梁山應圓禅師 梁山緣觀禅師 林溪竟脫禅師 臨安智才禅師 臨濟義玄禅師 靈峰志恩禅師 靈鹫慧覺禅師 靈泉歸仁禅師 靈泉宗一禅師 靈山本言禅師 靈樹如敏禅師 靈岩慧宗禅師 靈岩了性禅師 靈岩圓日禅師 靈岩仲安禅師 靈岩重確禅師 靈曜辯良禅師 靈隱道樞禅師 靈隱道印禅師 靈隱德章禅師 靈隱惠淳禅師 靈隱慧光禅師 靈隱慧遠禅師 靈隱了演禅師 靈隱清聳禅師 靈隱文勝禅師 靈隱玄本禅師 靈隱延珊禅師 靈隱雲知禅師 靈隱正童禅師 靈雲志勤禅師 靈竹守珍禅師 六通院紹禅師 六通志球禅師 龍冊曉榮禅師 龍冊子興禅師 龍湖普聞禅師 龍華道初禅師 龍華慧居禅師 龍華靈照禅師 龍華契盈禅師 龍華曉愚禅師 龍華彥球禅師 龍濟紹修禅師 龍井山通禅師 龍門清遠禅師 龍蟠昙廣禅師 龍山文義禅師 龍山智嵩禅師 龍潭崇信禅師 龍潭智圓禅師 龍王善隨禅師 龍翔南雅禅師 龍翔士圭禅師 龍興院裕禅師 ▲ 收起
五燈會元 【559】法昌倚遇禅師

  洪州法昌倚遇禅師,漳州林氏子。幼棄家,依郡之崇福得度。有大志。自受具遊方,名著叢席。浮山遠和尚嘗指謂人曰:「此後學行腳樣子也。」參北禅,禅問:「近離甚處?」師曰:「福嚴。」禅曰:「思大鼻孔長多少?」師曰:「與和尚當時見底一般。」禅曰:「汝道我見時長多少?」師曰:「和尚大似不曾到福嚴。」禅曰:「學語之流。」又問:「來時馬大師安樂否?」師曰:「安樂。」禅曰:「向汝道甚麼?」師曰:「教和尚莫亂統。」禅曰:「念汝新到,不能打得你。」師曰:「某甲亦放和尚過。」茶罷,禅問:「鄉裏甚處?」師曰:「漳州。」禅曰:「叁平在彼作甚麼?」師曰:「說禅說道。」禅曰:「年多少?」師曰:「與露柱齊年。」禅曰:「有露柱且從,無露柱年多少?」師曰:「無露柱,一年也不少。」禅曰:「夜半放烏雞。」師留北禅最久。于是師資敲唱,妙出一時。晚至西山,眷雙嶺深邃,棲息叁年,始應法昌之請。師在雙嶺受請,與英勝二首座相別,曰:「叁年聚首,無事不知。檢點將來,不無滲漏。」以拄杖畫一畫,曰:「這個即且止,宗門事作麼生?」英曰:「須彌安鼻孔。」師曰:「恁麼則臨崖看浒眼,特地一場愁。」英曰:「深沙努眼睛。」師曰:「爭柰聖凡無異路,方便有多門。」英曰:「鐵蛇鑽不入。」師曰:「這般漢有甚共語處?」英曰:「自緣根力淺,莫怨太陽春。」卻畫一畫,曰:「宗門事且止,這個事作麼生?」師便掌。英曰:「這漳州子,莫無去就。」師曰:「你這般見解,不打更待何時?」又打。英曰:「也是老僧招得。」上堂:「祖師西來意,特唱此事。只要時人知,有如貧子衣珠,不從人得。叁世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薩,只是求珠底人。汝等正是詅竮乞丐,懷寶迷邦。靈利漢才聞舉著,眨上眉毛,便知落處。若更踏步向前,不如策杖歸山去,長嘯一聲煙霧深。」示衆:「我要一個不會禅底作國師。」上堂:「汝若退身千尺,我便當處生芽。汝若觌面相呈,我便藏身露影。汝若春池拾礫,我便撒下明珠。直得水灑不著,風吹不入,如個無孔鐵錘相似。且道法昌還有爲人處也無?」良久曰:「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上堂:「春山青,春水綠,一覺南柯夢初足。攜筇縱步出松門,是處桃英香馥郁。因思昔日靈雲老,叁十年來無處討。如今競愛摘楊花,紅香滿地無人掃。」上堂,拈起拄杖曰:「我若拈起,你便喚作先照後用。我若放下,你便喚作先用後照。我若擲下,你便喚作照用同時,忽然不拈不放,你向甚麼處蔔度?直饒會得倜傥分明,若遇臨濟德山,便須腦門著地。且道伊有甚麼長處?」良久曰:「曾經大海休誇水,除卻須彌不是山。」上堂:「夜半烏雞誰捉去?石女無端遭指注。空王令下急搜求,唯心便作軍中主。雲門長驅,沩山隊伍,列五位槍旗,布叁玄戈弩。藥山持刀,青原荷斧,石鞏彎弓,禾山打鼓。陣排雪嶺長蛇。兵屯黃檗飛虎。木馬帶毛烹,泥牛和角煮。賞叁軍,犒師旅。打葛藤,分露布。截海飏塵,橫山簸土。擊玄關,除徼路,多少平人受辛苦。無邊刹海競紛紛,叁界聖凡無覓處。無覓處,還知否?昨夜雲收天宇寬,依然帶月啼高樹。」上堂:「閑來只麼坐,拍手誰赓和?回頭忽見簸箕星,水墨觀音解推磨。」拍手一下曰:「還會麼?八十翁翁雖皓首,看看不見老人容。」上堂:「法昌今日開爐,行腳僧無一個。唯有十八高人,緘口圍爐打坐。不是規矩嚴難,免見諸人話墮。直饒口似秤錘,未免燈籠勘破。不知道絕功勳,妄自修因證果。」喝曰:「但能一念回光,定脫叁乘羁鎖。」黃龍南禅師至。上堂:「拏雲攫浪數如麻,點著銅睛眼便花。除卻黃龍頭角外,自余渾是赤斑蛇。法昌小刹,路遠山遙,景物蕭疏,遊人罕到。敢謂黃龍禅師曲賜光臨,不唯泉石生輝,亦乃人天欣悅。然雲行雨施,自古自今,其奈爐[革*(備-人)]之所,鈍鐵尤多;良醫之門,病者愈甚。瘥病須求靈藥,銷頑必藉金錘。法昌這裏,有幾個垛根阿師,病者病在膏肓,頑者頑入骨髓。若非黃龍老漢到來,總是虛生浪死。」拈拄杖曰:「要會麼?打面還他州土麥,唱歌須是帝鄉人。」僧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卻須磨取。」曰:「未審如何下手?」師曰:「鏡在甚麼處?」僧遂作一圓相,師便打曰:「這漆桶,碌磚也不識。」師與感首座歲夜吃湯次,座曰:「昔日北禅分歲,曾烹露地白牛。和尚今夜分歲,有何施設?」師曰:「臘雪連山白,春風透戶寒。」座曰:「大衆吃個甚麼?」師曰:「莫嫌冷淡無滋味,一飽能消萬劫饑。」座曰:「未審是甚麼人置辦?」師曰:「無慚愧漢,來處也不知。」英勝二首座到山相訪。英曰:「和尚尋常愛檢點諸方,今日因甚麼卻來古廟裏作活計?」師曰:「打草只要蛇驚。」英曰:「莫塗糊人好!」師曰:「你又刺頭入膠盆作甚麼?」英曰:「古人道,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所以住此山。未審和尚見個甚麼?」師曰:「你他時異日,有把茆蓋頭,人或問你,作麼生祗對?」英曰:「山頭不如嶺尾。」師曰:「你且道,還當得住山事也無?」英曰:「使钁不及拖犁。」師曰:「還曾夢見古人麼?」英曰:「和尚作麼生?」師展兩手。英曰:「蝦跳不出鬥。」師曰:「休將叁寸燭,擬比太陽輝。」英曰:「爭奈公案見在。」師曰:「亂統禅和,如麻似粟。」龍圖徐公禧布衣時,與師往來,爲法喜之遊。師將化前一日,作偈遺之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須擇日。昨夜問龜哥,報道明朝吉。」徐覽偈聳然,邀靈源清禅師同往。師方坐寢室,以院務誡知事曰:「吾住此山二十叁年,護惜常住,每自莅之。今行矣,汝輩著精彩。」言畢,舉拄杖曰:「且道這個分付阿誰?」徐與靈源皆屏息。遂擲杖投床,枕臂而化。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0】法海行周禅師

  定州法海院行周禅師,僧問:「風恬浪靜時如何?」師曰:「吹倒南牆。」問:「如何是道中寶?」師曰:「不露光。」曰:「莫便是否?」師曰:「是即露也。」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1】法華全舉禅師

  舒州法華院全舉禅師,到公安遠和尚處,安問:「作麼生是伽藍?」師曰:「深山藏獨虎,淺草露群蛇。」曰:「作麼生是伽藍中人?」師曰:「青松蓋不得,黃葉豈能遮。」曰:「道甚麼?」師曰:「少年玩盡天邊月,潦倒扶桑沒日頭。」曰:「一句兩句,雲開月露。作麼生?」師曰:「照破佛祖。」
  到大愚芝和尚處,愚問:「古人見桃花意作麼生?」師曰:「曲不藏直。」曰:「那個且從,這個作麼生?」師曰:「大街拾得金,四鄰爭得知?」曰:「上座還知麼?」師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曰:「作家詩客!」師曰:「一條紅線兩人牽。」曰:「玄沙道,谛當甚谛當,敢保老兄未徹在,又作麼生?」師曰:「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曰:「卻是。」師曰:「樓閣淩雲勢,峰巒疊翠層。」
  到琅邪覺和尚處,邪問:「近離甚處?」師曰:「兩浙。」曰:「船來陸來?」師曰:「船來。」曰:「船在甚處?」師曰:「步下。」曰:「不涉程途一句,作麼生道?」師以坐具摵一摵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拂袖而出。邪問侍者:「此是甚麼人?」者曰:「舉上座。」邪曰:「莫是舉師叔麼?先師教我尋見伊。」遂下。旦過問上座:「莫是舉師叔麼?莫怪適來相觸忤。」師便喝。複問:「長老何時到汾陽?」邪曰:「某時到。」師曰:「我在浙江早聞你名,元來見解只如此,何得名播寰宇?」邪遂作禮曰:「某甲罪過。」
  師到杭州西庵,庵主曾見明招,主舉頌曰:「絕頂西峰上,峻機誰敢當。超然凡聖外,瞥起兩重光。」師曰:「如何是兩重光?」主曰:「月從東出,日向西沒。」師曰:「庵主未見明招時如何?」主曰:「滿盞油難盡。」師曰:「見後如何?」主曰:「多心易得幹。」
  住後,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白菊乍開重日暖,百年公子不逢春。」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大地絕消息,翛然獨任真。」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草荒人變色,凡聖兩齊空。」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清風與明月,野老笑相親。」
  上堂:「釋迦不出世,達磨不西來,佛法遍天下,談玄口不開。」上堂:「鍾鳴鼓響,鵲噪鴉鳴。爲你諸人說般若、講涅槃了也。諸人還信得及麼?觀音菩薩向諸人面前作大神通;若信不及,卻往他方救苦利生去也。」上堂:「開口又成增語,不開口又成剩語。」乃曰:「金輪天子敕,草店家風別。」上堂:「叁世諸佛,口挂壁上。天下老和尚作麼生措手?你諸人到諸方作麼生舉?山僧恁麼道,也是久日桦來唇,喝一喝。」上堂:「古者道,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裏草深一丈,不可爲阇黎鎖卻僧堂門去也。雖然如是,也是烏龜陸地弄塵行。」上堂:「語漸也返常合道,論頓也不留眹迹。直饒論其頓返其常,也是抑而爲之。」問:「牛頭未見四祖時,爲甚麼百鳥銜花獻?」師曰:「果熟猿兼重。」曰:「見後爲甚麼不銜花?」師曰:「林疏鳥不過。」問:「七星光彩天將曉,不犯皇風試道看。」師曰:「將軍馬蹄紅。」曰:「錯。」師便打,僧禮拜,展坐具始收。師曰:「一展一收,法法皆周。擬欲更問,著甚來由。」遂問:「會麼?」僧曰:「不會。」師便打。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2】法輪齊添禅師

  南嶽法輪齊添禅師,僧問:「學人上來,乞師指示。」師曰:「汝適來聞鼓聲麼?」曰:「聞。」師曰:「還我話頭來。」僧禮拜,師曰:「令人疑著。」上堂,喝一喝曰:「師子哮吼。」又喝一喝曰:「象王颦呻。」又喝一喝曰:「狂狗趁塊。」又喝一喝曰:「蝦跳不出鬥。」乃曰:「此四喝,有一喝堪與祖佛爲師,明眼衲僧試請揀看。若揀不出,大似日中迷路。」上堂,良久曰:「性靜情逸。」乃喝一喝曰:「心動神疲。」遂顧左右曰:「守真志滿。」拈拄杖曰:「逐物意移。」蓦召大衆曰:「見怪不怪,其怪自壞。」靠拄杖,便下座。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3】法輪文昱禅師

  南嶽法輪文昱禅師,上堂,以拄杖卓一卓,喝一喝曰:「雪上加霜,眼中添屑。若也不會,北郁單越。」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4】法輪彥孜禅師

  南嶽法輪彥孜禅師,處之龍泉陳氏子。上堂:「若是谛當漢,通身無隔礙。舉措絕毫厘,把手出紅塵。撥開向上竅,當頭劄定,不犯鋒棱。轉握將來,應用恰好。絲毫不漏,函蓋相應。任是諸佛諸祖,觑著寒毛卓豎。會麼?吃茶去。」僧問:「如何是不涉煙波底句?」師曰:「皎皎寒松月,飄飄谷口風。」曰:「萬差俱掃蕩,一句截流機。」師曰:「點。」僧曰:「到。」師曰:「借人面具舞叁臺。」問:「如何是佛?」師曰:「白額大蟲。」曰:「只如洞山道,麻叁斤。又作麼生?」師曰:「毒蛇鑽露柱。」曰:「學人不曉。」師曰:「踏著始驚人。」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5】法輪應端禅師

  潭州法輪應端禅師,南昌徐氏子。少依化度善月,圓顱登具。谒真淨文禅師,機不諧。至雲居,會靈源分座,爲衆激昂。師扣其旨。然以妙入諸經自負,源嘗痛劄之。師乃援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宗旨爲表。源笑曰:「馬祖百丈固錯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師憤然欲他往。因請辭。及揭簾,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見乃曰:「是子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被汝帶累。」由此譽望四馳,名士夫爭挽應世,皆不就。政和末,太師張公司成以百丈堅命開法,師不得已,始從。上堂,舉大隋劫火洞然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吹火渾閑事,引得遊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太湖叁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曰:「芒鞋竹杖走紅塵。」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十字街頭逢上祖。」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禦馬金鞭混四民。」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金門誰敢擡眸觑?」曰:「賓主已蒙師指示,向上宗乘又若何?」師曰:「昨夜霜風刮地寒,老猿嶺上啼殘月。」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6】法門佛陀禅師

  鳳翔府法門寺佛陀禅師,尋常持一串數珠,念叁種名號,曰一釋迦、二元和、叁佛陀,自余是甚麼「碗跶丘」,乃過一珠,終而複始。事迹異常,時人莫測。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67】法石慧空禅師

  泉州法石中庵慧空禅師,贛州蔡氏子。春日上堂,拈拄杖卓一下曰:「先打春牛頭。」又卓一下曰:「後打春牛尾。驚起虛空入藕絲裏。釋迦無路潛蹤,彌勒急走千裏。文殊卻知落處,拊掌大笑歡喜。且道歡喜個甚麼?春風昨夜入門來,便見千花生碓觜。」上堂:「千家樓閣,一霎秋風。只知襟袖涼生,不覺園林落葉。于斯薦得,觸處全真。其或未然,且作寒溫相見。」上堂,舉金剛經雲:「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要會麼?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僧問:「先佛垂範,禁足安居。未審是何宗旨?」曰:「琉璃缽內拓須彌。」僧便喝,師便打。 - 宋·普濟

佛學大詞典 【568】法演禅師語錄

凡叁卷。北宋僧法演(?~1104)撰,才良等編集,哲宗紹聖年間刊行。又稱五祖法演禅師語錄、五祖錄。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收錄才良所編之初住四面山語錄、清遠所集之次住太平語錄、景淳所集之次住海會語錄、惟慶所編之黃梅東山演和尚語錄、偈頌、贊等。由附錄之序文得知此書編集于法演示寂前約十年。

五燈會元 【569】法雨慧源禅師

  臨安府法雨慧源禅師,僧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曰:「梁王不識。」曰:「如何是末後一句?」師曰:「達磨渡江。」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70】法雲法秀禅師

  東京法雲寺法秀圓通禅師,秦州隴城辛氏子。母夢老僧托宿,覺而有娠。先是,麥積山老僧與應幹寺魯和尚者善,嘗欲從魯遊方。魯老之,既去,緒語曰:「他日當尋我竹鋪坡前,鐵場嶺下。」魯後聞其所俄有兒生,即往觀焉,兒爲一笑。叁歲願隨魯歸,遂從魯姓。十九試經圓具,勵志講肆。習圓覺、華嚴,妙入精義。因聞無爲軍鐵佛寺懷禅師法席之盛,徑往參谒。懷問曰:「座主講甚麼經?」師曰:「華嚴。」曰:「華嚴以何爲宗?」師曰:「法界爲宗。」曰:「法界以何爲宗?」師曰:「以心爲宗。」曰:「心以何爲宗?」師無對。懷曰:「毫牦有差,天地懸隔。汝當自看,必有發明。」後聞僧舉:「白兆參報慈:“情未生時如何?”慈曰:“隔。”」師忽大悟,直詣方丈,陳其所證。懷曰:「汝真法器。吾宗異日在汝行矣。」初住龍舒四面,後诏居長蘆法雲爲鼻祖。神宗皇帝上仙,宣就神禦前說法,賜圓通號。僧問:「不離生死而得涅槃,不出魔界而入佛界,此理如何?」師曰:「赤土茶牛奶。」曰:「謝師答話。」師曰:「你話頭道甚麼?」僧擬議,師便喝。問:「陽春二叁月,萬物盡生芽。未審道芽還增長也無?」師曰:「自家看取。」曰:「莫便是指示處麼?」師曰:「芭蕉高多少?」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師曰:「這個是白公底,你底作麼生?」曰:「且待別時。」師曰:「看你道不出。」上堂:「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衆流,未免依前滲漏。量才補職,甯越短長;買帽相頭,難得恰好。直饒上不見天,下不見地,東西不辨,南北不分,有甚麼用處?任是純鋼打就,生鐵鑄成,也須額頭汗出。忽不恁麼,如何商量?」良久曰:「赤心片片誰知得?笑殺黃梅石女兒。」上堂:「山僧不會巧說,大都應個時節。相喚吃碗茶湯,亦無祖師妙訣。禅人若也未相谙,踏著秤錘硬似鐵。」上堂:「秋雲秋水,看山滿目。這裏明得,千足萬足。其或未然,道士倒騎牛。參!」上堂:「寒雨細,朔風高,吹沙走石,拔木鳴條。諸人盡知有,且道風作何色?若識得去,許你具眼。若也不識,莫怪相瞞。參!」上堂:「少林九年冷坐,卻被神光觑破。如今玉石難分,只得麻纏紙裹。還會麼?笑我者多,哂我者少?」上堂:「衲僧家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未爲分外。只如半偈亡軀,一句投火,又圖個甚麼?」良久曰:「彼彼住山人,何須更說破。」師示疾,謂衆曰:「老僧六處住持,有煩知事首座。大衆今來,四大不堅,火風將散,各宜以道自安,無違吾囑。」遂曰:「來時無物去時空,南北東西事一同。六處住持無所補,」師良久,監寺惠當進曰:「和尚何不道末後句?」師曰:「珍重!珍重!」言訖而逝。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71】法雲善本禅師

  東京法雲善本大通禅師,族董氏,漢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溫,皆官于颍,遂爲颍人。母無子,禱白衣大士,乃得師。及長,博極群書,然清修無仕宦意。嘉祐八年,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得度,習毗尼。東遊至姑蘇,禮圓照于瑞光。照特顧之,于是契旨,經五稔,益跻微奧。照令依圓通秀,師去又盡其要。元豐七年,渡淮,留太守岩。久之出住雙林,遷淨慈,尋被旨徙法雲。僧問:「寶塔元無縫,如何指示人?」師曰:「煙霞生背面,星月繞檐楹。」曰:「如何是塔中人?」師曰:「竟日不知清世事,長年占斷白雲鄉。」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問:「若論此事,譬如兩家著棋。學人上來,請師一著。」師曰:「早見輸了也。」僧曰:「錯。」師曰:「是。」僧曰:「進前無路也。」師卓拄杖一下,曰:「爭奈這個何!」僧曰:「只如黑白未分時,又作麼生?」師曰:「且饒一著。」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師曰:「險。」曰:「便恁麼去又作麼生?」師曰:「百雜碎。」問:「九夏賞勞即不問,從今向去事如何?」師曰:「光剃頭,淨洗缽。」曰:「謝師指示。」師曰:「滴水難消。」上堂:「上不見天,下不見地。[畣-人]塞虛空,無處回避。爲君明破即不中,且向南山看鼈鼻。」擲拄杖下座。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72】法雲惟白禅師

  東京法雲惟白佛國禅師,上堂:「離婁有意,白浪徒以滔天。罔象無心,明珠忽然在掌。」以手打一圓相,召大衆曰:「還見麼?」良久曰:「看即有分。」上堂,拈柱杖示衆曰:「山僧住持七十余日,未曾拈動這個,而今不免現些小神通,供養諸人。」遂卓拄杖,下座。上堂:「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正當現在事,今朝正月半。明月正團圓,打鼓普請看。大衆看即不無,畢竟喚甚麼作月?休于天上覓,莫向水中尋。」師有續燈錄叁十卷,入藏。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73】法雲智善禅師

  安州法雲智善禅師,僧問:「如何是古佛道場?」師曰:「山青水綠。」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574】肥田慧覺禅師

  潭州肥田慧覺伏禅師,僧問:「如何是未出世邊事?」師曰:「髻中珠未解,石女斂雙眉。」曰:「出世後如何?」師曰:「靈龜呈卦兆,失卻自家身。」問:「此地名甚麼?」師曰:「肥田。」曰:「宜種甚麼?」師便打。師有偈曰:「修多好句枉工夫,返本還源是大愚。祖佛不從修證得,縱行玄路也崎岖。」 - 宋·普濟

佛學大詞典 【575】費隱禅師語錄

凡十四卷(或十六卷)。明代臨濟宗僧費隱通容(1593~1661)撰,隱元隆琦等編,崇祯十六年(1643)刊行。內容包括上堂、小參、入室、法語、偈、書問、問答機緣、拈古、頌古、判古、贊、雜著、小佛事等,卷末附錄紀年錄。

五燈會元 【576】汾陽善昭禅師

  汾州太子院善昭禅師,太原俞氏子。剃發受具,杖策遊方。所至少留,隨機叩發,曆參知識七十一員。後到首山,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龍袖拂開全體現。」曰:「師意如何?」山曰:「象王行處絕狐蹤。」師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叁撈捷始應知。」有問者曰:「見何道理,便爾自肯?」師曰:「正是我放身命處。」後遊衡湘及襄沔間,每爲郡守以名刹力致。前後八請,堅臥不答。洎首山殁,西河道俗遣僧契聰迎請住持。師閉關高枕,聰排闼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風穴懼應谶,憂宗旨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已棄世,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師矍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趣辦嚴,吾行矣。」
  住後上堂,謂衆曰:「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門踞坐。但有來者,即便咬殺。有何方便,入得汾陽門,見得汾陽人?若見汾陽人者,堪與祖佛爲師。不見汾陽人,盡是立地死漢。如今還有人入得麼?快須入取,免得孤負平生。不是龍門客,切忌遭點額。那個是龍門客,一齊點下。」舉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
  上堂:「先聖雲,一句語須具叁玄門,一玄門須具叁要。阿那個是叁玄叁要底句?快會取好。各自思量,還得穩當也未?古德已前行腳,聞一個因緣未明,中間直下,飲食無味,睡臥不安,火急決擇,莫將爲小事。所以大覺老人,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想計他從上來行腳,不爲遊山玩水,看州府奢華,片衣口食,皆爲聖心未通。所以驅馳行腳,決擇深奧,傳唱敷揚。博問先知,親近高德。蓋爲續佛心燈,紹隆祖代。興崇聖種,接引後機。自利利他,不忘先迹。如今還有商量者麼?有即出來,大家商量。」僧問:「如何是接初機底句?」師曰:「汝是行腳。」僧曰:「如何是辨衲僧底句?」師曰:「西方日出外。」曰:「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師曰:「千裏持來呈舊面。」曰:「如何是立乾坤底句?」師曰:「北俱盧洲長粳米,食者無貪亦無嗔。」乃曰:「將此四轉語驗天下衲僧,才見你出來,驗得了也。」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師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學人轉身處?」師曰:「陝府灌鐵牛。」曰:「如何是學人親切處?」師曰:「西河弄師子。」乃曰:「若人會得此叁句,已辨叁玄。更有叁要語在,切須薦取,不是等閑。與大衆頌出:叁玄叁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
  師爲並汾苦寒,乃罷夜參。有異比丘振錫而至,謂師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而去。師密記以偈曰:「胡僧金錫光,爲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爲敷揚。」上堂:「凡一句語須具叁玄門,每一玄門須具叁要。有照有用,或先照後用,或先用後照,或照用同時,或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且要共你商量。先用後照,你也須是個人始得。照用同時,你作麼生當抵?照用不同時,你又作麼生湊泊?」僧問:「如何是大道之源?」師曰:「掘地覓天。」曰:「何得如此!」師曰:「不識幽玄。」問:「如何是賓中賓?」師曰:「合掌庵前問世尊。」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對面無俦侶。」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陣雲橫海上,拔劍攪龍門。」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叁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鍾。」
  上堂:「汾陽有叁訣,衲僧難辨別。更擬問如何,拄杖蓦頭揳。」時有僧問:「如何是叁訣?」師便打,僧禮拜。師曰:「爲汝一時頌出:第一訣,接引無時節,巧語不能诠,雲綻青天月。第二訣,舒光辨賢哲,問答利生心,拔卻眼中楔。第叁訣,西國胡人說,濟水過新羅,北地用镔鐵。」複曰:「還有人會麼?會底出來通個消息。要知遠近,莫只恁麼記言記語,以當平生,有甚麼利益!不用久立,珍重!」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青絹扇子足風涼。」問:「布鼓當軒挂,誰是知音者?」師曰:「停鋤傾麥飯,臥草不擡頭。」問:「如何是道場?」師曰:「下腳不得。」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徹骨徹髓。」曰:「此意如何?」師曰:「遍天遍地。」問:「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未審不見個甚麼過?」師曰:「雪埋夜月深叁尺,陸地行舟萬裏程。」曰:「和尚是何心行?」師曰:「卻是你心行。」問:「大悲千手眼,如何是正眼?」師曰:「瞎。」曰:「恁麼則一條拄杖兩人舁。」師曰:「叁家村裏唱巴歌。」曰:「恁麼則和尚同在裏顯。」師曰:「謝汝殷勤。」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叁玄開正道,一句破邪宗。」曰:「如何是和尚活計?」師曰:「尋常不掌握,供養五湖僧。」曰:「未審吃個甚麼?」師曰:「天酥陀飯非珍馔,一味良羹飽即休。」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新神更著師婆賽。」曰:「見後如何?」師曰:「古廟重遭措大題。」
  上堂,謂衆曰:「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不能與人天爲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翼牢,空的俱徹。作麼生是十智同真?與諸上座點出:一同一質,二同大事,叁總同參,四同真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又曰:「與甚麼人同得入?與阿誰同音吼?作麼生是同生殺?甚麼物同得失?阿那個同具足?是甚麼同遍普?何人同真志?孰能總同參?那個同大事?何物同一質?有點得出底麼,點得出者不吝慈悲。點不出來,未有參學眼在,切須辨取。要識是非,面目見在,不可久立,珍重!」龍德府尹李侯與師有舊,虛承天寺致之,使叁反不赴。使者受罰,複至曰:「必欲得師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師笑曰:「老病業已不出山,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邪?」使曰:「師諾,則先後唯所擇。」師令馔設,且俶裝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阇維收舍利起塔。 - 宋·普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