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四禅,四無量,四空也。
四禅、四無量、四空定,合稱爲十二門禅。 - 陳義孝編
(雜名)斥教相區區闇于觀道之禅師,謂爲事相禅師。止觀七之四曰:“九意不與世間文字法師共,亦不與事相禅師共。”
禅林用語。禅和子,又作禅和,即指一般禅僧。死禅和子,即是罵缺乏正見,而執著于邪思、邪見之禅僧。[宏智禅師廣錄卷一、碧岩錄第二則]
(雜語)禅和子叁字,支那指稱禅僧之俗語。長老曰和尚。小僧曰和子。死之一字,罵無正見之想命之詞也。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爲“禅”,在無色界爲“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于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爲“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爲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禅定,則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瑜伽師地論卷十一、摩诃止觀卷九](參閱“四無色定”1772、“四禅”1843)
(術語)四禅者,色界之四禅也,八定者,色界之四禅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也,對欲界之散而總謂之定,重言之則如言詩書六經也。止觀九曰:“四禅八定,毗昙成實明之委細。”同輔行曰:“言四禅八定者:四在八數,重兼列者。若色無色相對則色禅爲禅,無色爲定。若總以上界望于下欲則上上二界俗名定地,下欲爲散。”
四禅是色界的四種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 陳義孝編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與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合稱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與八並舉者,因爲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爲“禅”,在無色界爲“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于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爲“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而稱之爲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的禅定,則色界之禅定爲“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見《瑜伽師地論》卷十一。 - 于淩波居士著
爲佛陀弟子中一位雖精勤于佛道修行,然因起增上慢而終墮地獄之比丘。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因坐禅持戒而證得四禅,然以生起增上慢之心,而妄自以爲已得“四果”。即在得初禅時,謂是初果須沱洹;得第二禅時,謂是第二果斯陀含;得第叁禅時,謂是第叁果阿那含;得第四禅時,謂是第四果阿羅漢,恃此不複求進。至其命將盡時,見四禅的中陰之相現前,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爲欺我”。生此惡見,故失四禅之中陰相,而見阿鼻泥犁之中陰相,命終便墮阿鼻地獄。以此因緣,故稱四禅比丘。[摩诃止觀卷四上]
(傳說)智度論十七謂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謂得四道。得初禅謂是須陀洹,第二禅時謂是斯陀含,第叁禅時謂是阿那含,第四禅時謂是得阿羅漢。恃是不複求進,命欲盡時見四禅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爲欺我。生此惡見,故失四禅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便生阿鼻地獄。諸比丘問佛:某甲比丘,命終阿蘭若,生于何處?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諸比丘皆大驚怪,此人坐禅持戒,何爾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時,謂得四道。故臨命終時,見四禅中陰相,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羅漢,今還複生,佛虛詐我。是故即時見阿鼻泥犁中陰相,生阿鼻地獄中。
變,即轉變;化,即幻化。據大智度論卷六載,四禅諸天能于五欲勝妙之境轉現種種變化。即:(一)初禅天二變化,謂初禅天能于初禅天、欲界中變化。(二)第二禅天叁變化,謂第二禅天能于二禅天、初禅天、欲界中變化。(叁)第叁禅天四變化,謂第叁禅天能于叁禅天、二禅天、初禅天、欲界中變化。(四)第四禅天五變化,謂第四禅天能于四禅天、叁禅天、二禅天、初禅天、欲界中變化。
[出大智度論] 變即轉變。化即幻化。謂此四禅諸天。于五欲勝妙之境。悉能次第種種變化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一初禅天二變化初禅天二變化者。一者能于初禅天中變化。二者能于欲界變化也。二第二禅天叁變化第二禅天叁變化者。一者能于二禅天中變化。二者能于初禅天中變化。叁者能于欲界變化也。叁第叁禅天四變化第叁禅天四變化者。一者能于叁禅天中變化。二者能于二禅天中變化。叁者能于初禅天中變化。四者能于欲界變化也。四第四禅天五變化第四禅天五 - 明·一如等 撰
謂一日之中四次定時坐禅。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則以隨時坐禅即四時坐禅。永平清規之辨道法,以黃昏(下午八時)、後夜(淩晨二時)、早晨(上午十時)、晡時(下午四時)之坐禅稱爲四時坐禅。北宋之禅苑清規中未載有四時坐禅之說,其後,見于日僧榮西之興禅護國論及日僧永平道元之永平清規中,故推測南宋時禅林有四時坐禅。[禅林象器箋叢軌門](參閱“坐禅”2838)
位于新竹市東山裏。民 國二十五年(1936),妙義尼師率達果、達善二徒來此開山,初規模甚簡,四十五年陸續增建大雄寶殿、齋堂、客房及左右兩廂樓房等。六十二年妙義示寂,由達果法師晉任住持。
(人名)烏窠道林禅師,姓潘,名香光,富陽人也。九歲出家。二十一,于荊州果願寺受具。後詣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處,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禅那。代宗诏國一禅師至阙下。師谒之,發明心地。及南歸,見秦望山有長松盤曲如蓋,遂棲止其上。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問道。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叁歲孩童也曉得。師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忽一日,謂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坐亡。
說禅法之五經。皆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即:(一)禅法要解經,二卷,姚秦鸠摩羅什譯。(二)達摩多羅禅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叁)坐禅叁昧法門經,二卷,僧伽羅刹造,鸠摩羅什譯。(四)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劉宋昙摩蜜多譯。(五)禅要經,一卷,譯者佚名。
(名數)一、禅法要解經,二卷。羅什譯。二、達磨多羅禅經,二卷,佛陀跋陀羅譯。叁、坐禅叁昧法門經,二卷,僧伽羅刹造,羅什譯。四、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昙摩蜜多譯。五、禅要經,一卷,失譯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