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596 條與「u」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32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8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utu catu hetu lust RUPA unit ASURA asura cause doubt kuppa rules STUPA subha SUDRA sukha SUTRA " beauty BHIKSU BUDDHA Buddha cakkhu course dha^tu dukkha favour groups grudge KARUNA kusala MUDITA purity RAHULA refuge sexual suddha sugati sukkha SUMERU truths tusita upa^di upadhi usages vatthu virtue woeful a^ruppa AKUSALA akusala anusaya bhikkhu counter duggati HSU YUN HUA TOU karuna^ KUSHALA lahuta^ matured mudita^ muduta^ mundane neutral puggala pun~n~a rapture sammuti skilful sublime sun~n~a thought turning upacaya UPEKKHA vimutti acquired AKUSHALA anussati BHIKSUNI delusion dhutanga fruition HUI NENG impurity influxes kukkucca postures scruples sensuous sucarita suchness uddhacca ujukata^ upa^saka upaca^ra upekkha^ uposatha upstream visuddhi 空(sunya) beautiful behaviour boundless dhuta^nga duccarita dukkhata^ ENDURANCE faculties impulsion indulging lokuttara NAGARJUNA nutriment PURE LAND SARIPUTRA SIX DUSTS SIX GUNAS suffering treasures upa^da^na upa^sika^ contiguity continuity cuti citta enthusiasm equanimity foundation FOUR PHALA FOUR SEALS functional impurities individual inducement ka^ma guna mutability obduracies productive punabbhava puthujjana repugnance sensuality SHAKYAMUNI successive SUDDHODANA unprepared unshakable upakkilesa upavica^ra yuganaddha a^po dha^tu anupassana^ corruptions cutúpapa^ta destruction dissolution foundations human world infatuation karma round kusala múla LOTUS SUTRA mano dha^tu mindfulness pure abodes samuttha^na supernormal tejo dha^tu temperature unthinkable unwholesome uprightness accumulation bahula kamma ceto vimutti covetousness dibba cakkhu FOUR VIRTUES garuka kamma hate natured karma result purification purisindriya RENUNCIATION santutthita^ subconscious suddha^va^sa supermundane tranquillity upa^da^ rúpa va^yo dha^tu vatthu ka^ma viveka sukha 佛教(Buddhism) 藍毗尼(lumbini) 叁界(tridhatu) ahetuka citta akuppa dhamma anuloma citta ariya puggala BHAISAJYAGURU cakkhu dha^tu consciousness dhamma dha^tu FIVE BHIKSHUS FOUR FRUITION hadaya vatthu ka^mupa^da^na ka^ya lahuta^ pa^gun~n~ata^ RIGHT THOUGHT sammuti sacca silent buddha subha nimitta susa^nik’anga THREE STUDIES THREE VIRTUES unconditioned understanding upekkhindriya vipacitan~n~u 因明(Hetuvidya) a^ka^sa dha^tu ahetuka ditthi altruistic joy AMITABHA SUTRA anuloma n~a^na auditory organ Buddha sa^sana buddha^nussati citta visuddhi devata^nussati dhamma^nussati frivolous talk greedy natured habitual karma kusala vipa^ka marana^nussati niyata puggala pacceka buddha relative truth saddha^nusa^ri sahetuka citta samudaya sacca samvara suddhi samvega vatthu sangaha vatthu SIX FULFILMENT stupid natured uccheda ditthi uggaha nimitta ugghatitan~n~u upapatti bhava upekkha^ sukha 佛身(buddhakaya) akusala vitakka appama^na subha deluded natured dhamma^nusa^ri^ ditth’upa^da^na ditthi visuddhi FOUR GREAT VOWS gustatory organ mental function mental obduracy no upa^da^ rúpa pamsukúlik’anga pathavi^ dha^tu PRATYEKA-BUDDHA sceptical doubt SPIRITUAL GHOST stored up karma THREE DELUSIONS tranquilisation upasama^nussati vaya^nupassana^ 法界(dharmadhatu) 法印(dharmamudra) 極樂世界(sukhavati) 婆羅浮屠(Borobudur) anupubba nirodha anupubba viha^ra AVATAMSAKA SUTRA citta^nupassana^ dukkha patipada^ EIGHT SUFFERINGS equality conceit faithful natured FOUR HOLY REALMS ka^ya^nupassana^ khaya^nupassana^ life infatuation monks’ community natural morality pan~n~a^ vimutti pun~n~a^ dha^ra^ round of rebirth sensuous craving sukkha vipassaka supportive karma THREE SUFFERINGS upapi^laka kamma upekkha^ vedana^ upekkhopavica^ra vikubbana^ iddhi 經量部(Sautrantike) 律經(Vinaya-sutra) 菩提伽耶(Buddhagaya) 釋迦牟尼 (Sakyamuni) 四谛(catur-satyas) a^nupubbi^ katha^ anatta^nupassana^ anicca^nupassana^ cakkhu vin~n~a^na destructive karma dhamma^nupassana^ dukkha^nupassana^ eye consciousness FOUR FEARLESSNESS FOUR NOBLE TRUTHS FOURFOLD ASSEMBLY kusala kammapatha pa^risuddhi si^la pakati upanissaya paticcasamuppa^da pureja^ta paccaya rukkha mulik’anga sensuous clinging SINGALOVADA SUTRA SIX CONSCIOUSNESS sudassa sudassi^ suppressive karma upaca^ra sama^dhi upacchedaka kamma upagha^taka kamma vedana^nupassana^ youth infatuation 迦毗羅衛(Kapilavastu) 空海(Kukai 774~835) 桑奇大塔(Sanch Stupa) ahetu patisandhika atta va^dupa^da^na catu voka^ra bhava corporeality group dha^tu vavattha^na domanassupavica^ra full comprehension hasituppa^da citta health infatuation karma accumulation maturity knowledge meritorious action nirodha^nupassana^ ONE BUDDHA VEHICLE ruminating natured sampayutta paccaya samuccheda paha^na SIDDHARTHA GOUTAMA unconscious beings upa^da^na kkhandha upanissaya paccaya vippayutta paccaya vira^ga^nupassana^ WORLD HONOURED ONE 佛所行贊(Buddhacarita) 解脫道論(Vimuttimagga) 四大(caturmahabhuta) animitta^nupassana^ answering questions ANUPADISESA-NIBBANA BURNING LAMP BUDDHA counteractive karma death consciousness discursive thinking FOUR GREAT ELEMENTS FOUR UNLIMITED MIND fruits of monk life gradual instruction intelligent natured lofty consciousness maha^purisa vitakka one group existence RIGHT UNDERSTANDING sattakkhattu parama spiritual faculties sun~n~ata^ vimokkha superiority conceit suta maya^ pan~n~a^ upatthambhaka kamma 大乘經(Mahayana sutra)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akuppa^ ceto vimutti anurakkhana padha^na five group existence four group existence greedy consciousness ka^mesu miccha^ca^ra MANJUSRI BODHISATTVA manovinn~a^na dha^tu NIRVANA WITH RESIDUE paccavekkhana suddhi pubbeniva^sa^nussati pun~n~a^bhisankha^ra SA-UPADISESA-NIBBANA SUDDEN ENLIGHTENMENT SUKHAVATIVYUHA SUTRA sun~n~ata^nupassana^ TEN TITLES OF BUDDHA ti hetu patisandhika UNCONDITIONED DHARMA VAST AND LONG TONGUE vivattana^nupassana^ 龍樹(Nagarjuna 約2/3世紀) 源空(Genku 1133~1212) animitta ceto vimutti anupa^disesa nibba^na apun~n~a^bhisankha^ra bhojane mattan~n~uta^ deluded consciousness DVADASHAMUKHA SHASTRA dvi hetuka patisandhi nirutti patisambhida^ produced corporeality pun~n~a kiriya vatthu questions and answers sacca^nulomika n~a^na TEN MERITORIOUS DEEDS ubhato bha^ga vimutta upekkha^ sambojjhanga 朝鮮佛教(Korean Buddhism) 梵網經(Brahmajala-sutra) 覺音(Buddhaghosa 5世紀中葉) 世親(Vasubandhu 約4或5世紀)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appama^na ceto vimutti catu pa^risuddhi si^la citta samuttha^na rúpa doctrine of the Buddha FLOWER ADORNMENT SUTRA FOUR GREAT BODHISATTVA kamma samuttha^na rúpa n~a^nadassana visuddhi prescribed moral rules sa upa^disesa nibba^na substrata of existence THREE UNIVERSAL TRUTHS unshakable deliverance upahacca parinibba^yi^ viparina^ma^nupassana^ 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 楞伽經(Lankavatara-sutr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bhayatupattha^na n~a^na catu dha^tu vavattha^na FOUR IMMEASURABLE MINDS muccitu kamyata^ n~a^na NIRVANA WITHOUT RESIDUE patinissagga^nupassana^ receptive consciousness sankha^rupekkha^ n~a^na 佛性(buddhata, buddhatva) 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 ?~594) 菩提流支(Bodhiruci 約5~6世紀間)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 四分律(Dharmagupta-vinaya) ANNUTARA-SAMYAK-SAMBODHI bhanga^nupassana^ n~a^na clarity of consciousness ka^ma sukh’allika^nuyoga multiformity perceptions REALM OF SENSUOUS DESIRE uddhambha^giya samyojana upapajja vedani^ya kamma verbal functions of mind 部派佛部(Sectarian Buddhism) 大日經(Mahavairocana-sutra) 尼泊爾佛教(Nepalese Buddhism) 無量壽經(Aparimitayur-sutra) 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 雜阿含經(Samyuktagama-sutra) a^ji^va pa^risuddhi si^la adukkha m asukha^ vedana^ hate rooted consciousness indriyesu gutta dva^rata^ kankha^ vitarana visuddhi nibbida^nupassana^ n~a^na pa^risuddhi padha^niyanga registering consciousness spontaneously born beings support decisive support VIMALAKIRTI-NIVDESA SUTRA 佛教文學(Buddhist literature) 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 394~468) 增一阿含經(Ekottaragama-sutra) 中阿含經(Madh yamagama-sutra) a^kin~can~n~a ceto vimutti ability to acquire insight dasa pun~n~a kiriya vatthu functions of consciousness happy courses of existence khalu paccha^ bhattik’anga MAHA-PRAJNA-PARAMITA-SUTRA mind consciousness element THREEFOLD BODY OF A BUDDHA uddhamsota akanitthaga^mi^ 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 a^di^nava^nupassana^ n~a^na balance of mental faculties karma produced corporeality 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 PUR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thought thought conception 佛教建築(Buddhist architecture) 字井伯壽(Ui Hakuju 1882~1963)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NINE STAGES OF LOTUS FLOWERS patisankha^nupassana^ n~a^na seven rebirths at the utmost udayabbaya^nupassana^ n~a^na 常樂我淨(nitya-sukha-atma-subha) 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 359~429) 觀無量壽經(Amitayurbhavana-sutra) 楞嚴經(surangama-samadhi-sutra) 南條文雄(Nanjo Bunyu 1849~1927) 瑜伽師地論(Yogacara-bhumi-sastra) EVIL TIME OF FIVE TURBIDITIES vuttha^na ga^mini^ vipassana^ 斯裏蘭卡佛教(Buddhism in Sri Lanka) 中國佛教美術(Buddhist art in China) ascetic purification practices imperturbable karma formations VIPASYANA SUKHAVATIVYUHA SUTRA 維摩經(Vimalakirti-nirdesa-sutra) equilibrium of mental faculties lahuta^ muduta^, kamman~n~ata^ subha san~n~a^, citta, ditthi sukha san~n~a^, citta, ditthi THRE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村上專精(Murakami Senjo 1851~1928) 大般若經(Mahaprajna-paramita-sutra) 鈴木大拙(Suzuki Daisetsu 1870~1966)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中國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 in China) karmically acquired corporeality patipada^ n~a^nadassana visuddhi 冢本善隆(Tsukamoto Zenryu 1898~1980) citta ja (citta samuttha^na) rúpa FOUR ASPECTS (OF BUDDHIST DHARMA) 勝鬘經(Srimala-devi simhanada-sutra) 望月信亨(Mochizuki Shinko 1869~1948) 仰光大金塔(Mahamuni Pagoda of Rangoon) a^ha^ra ja (or-samuttha^na) - rúpa magga^magga n~a^nadassana visuddhi NIRVANA OF PURE, CLEAR SELF-NATURE 東南亞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 鸠摩羅什(Kumarajiva 344~413,一說350~409) 高楠順次郎(Takakusu Junjiro 1866~1945) 解深密經(Sandhinir-mokcana-vyuha-sutra) 攝大乘論(Mahayana-samuparigraha-sastra) 中國佛學院(The Chinese Buddhist Academy) 歐美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a^rammana^dhipati a^rammanupanissaya FIVE CATEGORIES OF UNTRANSLATED TERMS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FOUR WAYS (OF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雜阿毗昙心論(Samyuktabhidharma-hrdaya-sastra) TEN GREAT DISCIPLES OF SKAKYAMUNI BUDDHA 金剛經(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華嚴經(Bud dhavatamsaka-mahavai pul yasutra) 馬克斯·缪勒,F·(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 中國佛教協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karmically wholesome, unwholesome, neutral 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大方等大集經(Mahavai pul ya-mahasanni-pata-sutra) 阿彌陀經(Sukhavati-v yuha-sutra,Amitayur-v yuha-sutra) 馬拉拉塞克拉,G·P·(Gunapala Piyasena Malalasekera 1899~1973) 國際佛教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sura^meraya majja p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 收起
中國百科全書 【559】鈴木大拙(Suzuki Daisetsu 1870~1966)

  Lingmudazhuo

  日本佛教學者。原名貞太郎,後因學禅,改名大拙,別號也風流居士。石川縣金澤市人。1892年秋,師事臨濟宗圓覺寺派宗演學禅。次年,美國芝加哥召開世界宗教大會,隨師參加,任英語翻譯,會後宗演推薦他爲美國佛教學進保羅·克拉斯的助手。1900年將漢譯《大乘起信論》轉譯爲英語出版。1907年在倫敦出版。英語著作《大乘佛教綱要》翌年再版于芝加哥。1908年遊曆法、德諸國,後于英國就瑞甸波爾研究歐洲哲學。1909年回國,曆任學習院大學和東京大學講師、教授。1911年再度赴英,介紹佛教禅學。1921年回國後,任大谷大學教授,創辦英語雜志《東方佛教徒》。1933年,寫成《楞伽經之研究》一文,獲文學博士學位,並將《楞伽經》譯成英語。1934年訪問中國,回國後用英語著《中國佛教印象記》。1959年,將在美國哈佛、哥倫比亞、耶魯、加州各大學的佛教講稿整理爲《禅爲日本文化》一書,在紐約、倫敦出版。同年在夏威夷大學召開的第叁屆世界東西哲學會議上,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晚年隱居鐮倉松岡文庫,英譯出版了真宗創始人親鸾的《教行信證》。主要著作有《禅的研究》、《禅的諸問題》、《禅思想史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佛教與基督教》、《華嚴的研究》等。全部著作收于《鈴木大拙全集》。(林子青)

中國百科全書 【560】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Miaofalianhuajing

  佛教經典。簡稱《法華經》。

  起源  一般認爲此經起源甚早,並經過不同的曆史階段陸續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廣泛流行,已發現有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40余種。這些寫本大致可分爲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所屬的寫本大致爲11世紀以後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種校訂本。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原由尼泊爾傳入、珍藏于西藏薩迦寺的1082年書寫的梵文貝葉寫本,內容完整無缺,字體清晰優美,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在基爾基特地區發現的克什米爾體系抄本,多數屬于斷片,從字體上看,一般是5~6世紀的作品,比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爾等幾個地區發現的大多數也是殘片,內容與尼泊爾系的抄本比較接近,從字體上看,大致是7~8世紀的作品。另外,在新疆還發現有和阗文的譯本。

  譯本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經共有漢譯、藏譯等的全譯本和部分譯本的梵漢對照、梵文改訂本等17種。除後秦鸠摩羅什譯的7卷28品,爲後世廣泛流傳者外,尚有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達摩笈多重勘梵文,譯爲《添品妙法蓮華經》7卷27品。此外據《開元錄》卷十一、十四載,還有《法華叁昧經》6卷、《薩芸芬陀利經》6卷、《方等法華經》5卷等叁譯阙本,似屬誤傳。羅什譯本原是7卷27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于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阇那崛多于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7卷28品的內容。

  藏譯本爲日帝覺和智軍所譯,題名《正法白蓮華大乘經》,1924年河口慧海對照梵本日譯出版,名《藏梵傳譯法華經》。法譯本有巴爾諾夫的《法譯法妙蓮花經》(1852)。英譯本有基恩譯《正法華經》,編入《東方聖書》第21卷(1884)。日本有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梵文和譯法華經》、改訂梵本《法華經》等。此外,基恩和南條文維還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蓮花經》(《佛教文庫》第10卷,彼得堡,1908~1912)。

  內容  此經說叁乘方便、一乘真實和一切衆生皆能成佛等內容,爲天臺宗等據以立說的主要典籍。全經主要思想爲空無相的空性說的《般若經》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與《涅槃經》溝通,指歸淨土,宣揚濟世,兼說陀羅尼咒密護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會叁乘方便,入一乘真實。

  全經大段分科,古來主張不一。隋智顗作《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立序品爲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前半爲正宗分;以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爲流通分;又以前14品爲迹門,後14品爲本門。後人多依其說。

  影響  鸠摩羅什所譯《法華經》,在中國漢地流傳甚廣。《高僧傳》所舉講經、誦經者中,以講、誦此經的人數最多;敦煌寫經中也是此經比重最大;南北朝注釋此經學者達70余家。陳隋之際智顗更依據此經創立了天臺宗。漢譯本傳入朝鮮、日本後,流傳也盛。直至現代,日本新興的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和妙智會等,都專奉此經與經題爲宗旨。此經由于流傳甚廣而出現了僞作。早在隋代《衆經目錄》中即有《妙法蓮花經度量天地品》等3種僞經、敦煌寫經、《續道藏經》和日本《續藏經》中也都收有附會此經的僞作。

  注疏  現存的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華經疏》2卷;梁法雲《法華經義記》8卷;隋智顗《法華玄義》20卷、《法華文句》20卷(一作10卷),吉藏《法化經玄法》10卷、《法華經義疏》12卷;唐窺基《法華經玄贊》10卷;元徐行善《法華經科注》8卷;明智旭《法華經會義》1卷;清通理《法華經指掌疏》7卷。新羅元曉《法結經宗要》1卷。日本聖德太子《法華經義疏》4卷,最澄《法華經大意》1卷,日蓮《法華經注》10卷等。(王新)

中國百科全書 【561】中國佛教音樂(Buddhist music in China)

  Zhongguo  Fojiao  yinyue

  中國佛教寺院和信衆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爲,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法華經·方便品》雲:“歌呗頌佛德,乃至一音,皆已成佛道。”

  形式  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聲樂主要有:1、獨唱,由維那擔任;2、領唱和齊唱結合,即由維那唱上句,僧衆唱下句:3、齊唱;4、輪唱。

  聲樂曲調的格式主要有四種,即贊、偈、咒、白。贊,用于頌佛之功德,如叁寶贊、得贊等,其詞多爲長短句式的詩。偈,用于頌揚佛教教義,如淨叁業偈、沐浴偈等,其詞有四、五、六、七和九言的句式,在曲調上除了用上下對句外,一般常以四句爲一樂段。咒,是密語或真言,如灑淨真言等,其詞的格式變化甚多,曲調比較活潑。白,除直白外,其他如梵白、書聲白、書梵白、道腔白等都帶有音樂旋律,與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器樂訂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用的曲牌不盡相同,如江蘇地區用十番鼓,山西五臺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樂等。

  佛教常見的主要儀式有朝課、晚課、佛誕祝儀、忏儀、放焰口及水陸法會(水陸道場)、戒壇儀式等等。其中禅門日育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課,音樂並不複雜,而且各地較爲一致。放焰口和水陸法會規模較大,費時較長,有的還有情節內容,其音樂和舞蹈、誦白的結合安排都有一定的水平。音樂旋律有的莊重,有的活潑,有的淒厲,有的熱情,隨儀式發展而變化。如放焰口,據傳有九板十叁腔,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幾十種,因此,放焰口的音樂結構實際上相當于一出音樂清唱劇。水陸法會的規模更大,主要盛行于江浙一帶和臺灣等地。  

  演奏使用的樂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課誦、祝聖等宗教儀式中,著名寺院都較統一,即只用經書中稱之爲法器的打擊樂器,如磬、引磬、木魚、铛、铪、鍾、鼓等。在其他佛事儀式中,特別是民間應赴的佛事儀式,各地應用樂器不全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擊樂器之外,吹管樂器有管子、笛、笙、唢呐、昭君等。也有采用絲弦樂器的。

  源流  佛教音樂源于印度。公元前後,天竺的佛教音樂甚盛。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當時稱爲梵呗。慧皎的《高僧傳》雲:“天竺方俗,凡歌詠法言,皆稱爲呗。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爲轉讀,歌贊則號爲梵呗。”義爭的《南海寄歸內法傳》雲:“初出家者……即須先教頌斯二贊,無問大乘、小乘,鹹同遵此。”自佛教開始傳入至叁國時,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示蘭、迦時摩騰、支婁迦谶、支謙、康僧會、帛屍梨蜜多羅、有“胡呗叁契”和“高聲梵呗”;支昙  有“六言梵呗”;鸠摩羅什作十首偈頌,贈沙門法和。《隋書·音樂志》載:呂光等滅龜茲,因得龜茲樂“于阗佛曲”。贊甯《高僧傳·讀誦篇》雲:“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慧皎《高僧傳》卷十叁雲:鸠摩羅什“傳聲則叁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把竺法蘭、康僧會、鸠摩羅什等奉爲梵呗傳入中國的鼻祖。

  發展  印度佛教音樂在漢地流傳中,因漢、梵語音不同,曲調難以通用和接受,“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爲了便于弘揚佛法,爲廣大信徒所接受,音樂遂“改梵爲秦”,用中國的音調來配唱漢譯經文。相傳最早改梵爲秦的是叁國魏曹植。《法苑珠林》言其遊魚山時,聞空中梵天之響而“製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鹹憲章焉”。魏晉間的佛教出現了與印度佛教音樂相異的形式,由中國人創製的佛教音樂,可視爲中國佛教音樂的萌芽。

  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傳播,民間吟唱贊偈甚爲流行。佛教中湧現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藝術修養的僧人,在慧皎的《高僧傳》和道宣的《續高僧傳》等書中,記載了南北朝至唐初的許多擅長佛教音樂的高僧,如道照、慧琚、昙宗、道慧、智周、慧明、法稱、真觀等。據傳,他們皆“尤善唱導,出語成章”,“聲韻錘鈴”,“唱說之功,獨步當世”;其見聞者,莫不驚異。梁武帝箫衍積極倡導師佛教音樂,《隋書·音樂志》雲:帝既笃敬佛法,“製《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等十篇,名爲正樂”。另外,他還開創了童聲演唱佛曲的“法樂童子伎”,讓“童子倚歌梵呗”,又多次舉辦“無遮大會”,爲中國佛教音樂創作、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場所和條件。這一時期,各地佛教音樂在創作中,又因方言、地方音樂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風格各異。道宣在《續高僧傳·雜科聲德篇》中評論道:佛教音樂“地分鄭魏,聲亦參差”,“東川諸梵聲唱尤多,其中高者,則新聲助哀般遮屈勢之類也”,“吳越志揚,俗好浮绮,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爲工”,“江淮之境,偏饒此玩,雕飾文绮,糅以聲華”,“秦壤雍冀,音詞雄遠”。南北朝時代,樂僧輩出,新創作豐富多彩,信衆歡迎,加上帝王倡導,這就爲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唐代,西域音樂廣泛傳入中原地區,唐太宗在宮廷歡宴百僚時,經常演奏《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等十部樂。其中《天竺樂》、《西涼樂》、《龜茲樂》等西域音樂和佛教音樂均有密切的關系,也是當時中原最流行的音樂。《舊唐書·音樂志》雲:“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同時,中國佛教音樂在創作和演唱、演奏上均達到很高水平,進入了鼎盛時期。廟會在唐代已成爲藝術表演場所,寺院成爲保存和傳習佛教音樂的中心,僧人中演唱、演奏大師輩出。如《宋高僧傳》稱少康唱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其藝術魅力如“善醫以饧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入口耳”;唐《樂府雜錄》和《因話錄》說文淑“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裏人”,“聽者填咽寺舍”。《太平廣記》稱唐文宗曾采其講聲成爲小管的曲子。又如段善本,貞元年間與有“長安第一手”之稱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侖比藝,其高超的演奏技術使聽衆傾倒,康昆侖驚服,後拜其爲師。唐代佛教的“俗講”吸引廣大百姓,韓愈詩雲:“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廷”;姚合也有“仍聞開講日,湖上少魚船”和“酒坊魚市盡無人”之句。《續高僧傳》記載寶巖和尚登座俗講時,“案幾顧望,未及吐言,擲物雲崩,須臾坐沒”,有的高僧“隨物贊祝,其紛若花,士女觀聽,擲錢如雨”。

  唐代佛曲名目甚多。據近人任二北對敦煌卷子中的500余首曲名進行考證研究,其中佛曲有:《婆羅門》、《悉昙頌》、《佛說楞伽經禅門悉昙章》、《好住娘》、《散花樂》、《歸去來》、《太子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等281首。在陳旸的《樂書》中,還載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如來藏佛曲》等幾十首。此外,在《羯鼓錄》、《食曲》、《唐會要》等書中。也有佛曲名的記載。唐代佛教音樂還吸收和融合了民間音樂和古樂,如佛曲《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好住娘》等。在曆經了600余年發展、變化,經過漢族多代僧人的努力創造,中國佛教音樂在唐代進入了輝煌燦爛時期。  

  宋元明清諸代,佛教音樂又經多次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搜集唐、宋、元以來通行南北的佛教音樂曲調400余首,編成《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行世。這本曲集不但影響全國,還流傳越南、緬甸一帶。

  近代佛教音樂基本上保存了明清的傳統。音樂活動較著名的,有常州天甯寺、甯波天童寺、北京智化寺、揚州大明寺以及山西五臺山諸博物院。爲發掘、整理中國古老的佛教音樂,1986年3月,北京于廣化寺成立了北京佛教音樂團,整理、研究智化寺自明正統(1436~1449)年間流傳下來的京音樂。

  佛教音樂對于中國民間說唱音樂、音韻學以及樂律、音階和字譜學的發展,均有重要影響。另外,崇奉佛教的音樂家和民間音樂藝人,還創作過不少宣傳佛家思想的非宗教儀式所用的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如琴曲《普庵咒》,說唱音樂“宣卷”、“寶卷”的早期作品和現代名僧弘一所作的《叁寶歌》等。

  史料  中國佛教音樂的史料不多,流傳的譜集更爲少見。現藏法國伯希和編號爲P3539,即寫在“叁藏法師阇那崛多譯”的背面的殘譜兩行和編號爲P3808,即寫于後唐長興四年(933)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卷子的背面的25首曲子,以及山西五臺山鼓樂老譜等唐代字譜,是目前研究唐代佛教音樂的珍貴資料。明永樂趣一年(1404)行世的普集以及清康熙叁十叁年(1694)的北京智化寺的曲譜集,也是重要資料。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法》中的《魚山聲明集》、《魚山和鈔》以及西藏紮什倫寺所藏的《央移普》等均爲聲曲線譜,這些重要的音樂史料,尚待破譯。此外,各地寺院也有一些手抄譜本。(陳大燦)

南傳佛教英文辭典 【562】karmically acquired corporeality

  upa^dinnarúpa  (q.v.).

南傳佛教英文辭典 【563】patipada^ n~a^nadassana visuddhi

”purification  by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path-progress”  forms  the  6th  stage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  q.v.).

中國百科全書 【564】冢本善隆(Tsukamoto Zenryu 1898~1980)

  日本佛教學者。愛知縣人。1926年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1928年到中國北京輔仁大學留學。後專門從事中國佛教之研究。1933年以《唐中期的淨土教—特就法照禅師的研究》論文,獲文學博士學位。1934年組織房山石經調查團,來中國從事石經山的全面研究。回國後寫出《石經山雲居寺與石刻大藏經》一文,發表于京都大學出版的《東方學報》,較有系統地介紹了房山石經的曆史和內容。1949年任京都大學教授兼佛教大學講師。1955年,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邀請以郭沫若爲首的中國科學代表團訪日。1961年,辭去教授之職,任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11年。1974年任日中友好佛教協會會長。1976年,被選爲日本學士院會員。其間擔任了望月信亨編纂的《望月佛教大辭典》7卷的再版和增補1卷、補遣2卷的監修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來華進行友好訪問,積極從事日中友好活動。西安香積寺的複興和善導塔的修葺,均爲他所建議。生平著重研究中國佛教史。著有《中國佛教史研究·北魏篇》、《魏書釋老志的研究》、《中國佛教史》、《日中佛教交涉史研究》、《肇論研究》、《淨土變文概說》等,並有《冢本善隆著作集》7卷行世。(林子青)

南傳佛教英文辭典 【565】citta ja (citta samuttha^na) rúpa

”mind-produced  corporeality”;  s.  samuttha^na.

英漢對照詞典 【566】FOUR ASPECTS (OF BUDDHIST DHARMA)

Four  Aspects  (of  Buddhist  Dharma)  ==  四法

(1)  the  teaching
(2)  the  principle
(3)  the  practice
(4)  the  fruit/reward/result

中國百科全書 【567】勝鬘經(Srimala-devi simhanada-sutra)

  Shengmanjing

  佛教經典。屬如來藏系。全稱《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稱《獅子吼經》。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1卷。勝鬘傳爲古印度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女,阿踰阇國王後,其母即佛陀堂弟摩诃男之養女末利夫人。此經爲記述勝鬘夫人勸信佛法的說教。異譯本有《曆代叁寶記》中涼昙無谶譯的《勝鬘經》1卷(早佚),唐菩提流志等譯的《勝鬘夫人會》(《大寶積經》卷四十八),藏譯有勝友等譯本2卷,也編入藏譯《大寶積經》裏。梵本已佚,但在其他梵文論書中還存在斷片,日人宇井伯壽已收集成書。日譯本有寶幢會所編《藏漢和叁譯合璧:勝鬘經·寶月童子所問經》,英譯本見韋曼等所著《勝鬘皇後獅子吼——佛典如來藏學說》。

  全經分爲15章。前3章(如來真實義功德章、十受章、叁願章)主要記述勝鬘夫人由父母遣使授書而見佛聞法生信,稱說如來功德,立不思議十大受(十誓)、發叁大願等皈依受戒經過。第4章(攝受章),述攝受正法後出現的一切德行。第5章(一乘章)說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即佛乘,叁乘即一乘,得如來法身等。第6~13章(無邊聖谛章、如來章、法身章、空義隱覆真實章、一谛章、一依章、顛倒章、自性清淨章),述說聖谛、法身、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等大乘佛教理論。第14章(真子章)謂如上信行者,均能真正進入大乘道等。第15章(勝鬘章)歸納此經所說十四義,斷一切疑,入一乘道等。經中提出的“一乘真實”、“如來藏法身”、“自性清淨心”、“叁乘歸于一乘”、“四谛歸于滅谛”等理論,對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有一定影響。

  著名注疏有慧遠《勝鬘經義記》上下卷(缺下卷)、吉藏《勝鬘經寶窟》6卷、窺基《勝鬘經述記》2卷。敦煌發現的古寫本中有亡名的“義記”、“挾注”及昭法師疏1卷。日本有聖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鈔的《勝鬘經疏義私鈔》6卷,普寂《顯宗鈔》3卷等。(田光烈)

中國百科全書 【568】望月信亨(Mochizuki Shinko 1869~1948)

  Wangyue  Xinheng

  日本佛教學者,原姓松原,名勝次郎,福井縣人。12歲于該縣圓海寺從加納法宣出家,入淨土宗僧籍。因被神戶滕之寺望月有成收爲法嗣和養子,改姓望月。1896年,爲淨土宗派至比睿山及京都專攻天臺教義。旋與同不宇京都創辦《宗粹》雜志,宣揚淨土教義。1899年,任東京小石川的淨土宗高等學院教授。1905年,與鹫尾順敬等于東京創辦《宗教界》月刊,發表研究作品,刊行《法然上人全集》。1906年,著手編纂《望月佛教大辭典》。1909年完成《佛教大年表》,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其間與高楠順次郎、大村西崖等編纂《大日本佛教全書》150卷。1924年寫出《淨土教之起源及發達》論文,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30年任東京大正大學校長。1936年,《望月佛教大辭典》7冊編纂完成。1945年任日本淨土宗管長。1947年被選爲日本學士院會員。主要著作有《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中國有梁啓超縮譯本)、《淨土教之研究》、《淨土教概論》、《中國淨土教理史》、《佛教史之諸研究》等。所編《望月佛教大辭典》,1954年經  本善隆等補遺3冊出版,合爲10冊,爲近代日本最被重視的佛教研究工具書。

中國百科全書 【569】仰光大金塔(Mahamuni Pagoda of Rangoon)

  緬甸著名佛塔。又稱瑞光大金塔。位于緬甸仰光市丁固達拉山崗。始建于公元前。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成佛後,爲報答緬人曾贈蜜糕爲食而回贈了八根頭發。佛發被迎回緬甸,忽顯神力自空中降下金磚,于是衆人拾起金磚砌塔。實際爲磚塔,經兩千余年間的修繕、擴建,方成今日規模。主塔高112米,四周環牆,開南北東西四處入口。南門爲主要入口,現備有電梯供遊人使用。登70余級大理石階梯,抵達大塔臺基平面。臺基四角各有一座小型石塔,中間爲大塔本身。主塔上端以純金箔貼面,頂端鑲有5448顆鑽石和2000顆寶石。塔尖懸挂寶鈴,風吹鈴響,壯觀悅耳。(羅照輝)

南傳佛教英文辭典 【570】a^ha^ra ja (or-samuttha^na) - rúpa

  ”Food-produced  corporeality”;  s.  samuttha^na.

南傳佛教英文辭典 【571】magga^magga n~a^nadassana visuddhi

”purification  by  knowledge  of  what  is  path  and  not-path”,  is  one  of  the  7  stages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  V,  q.v.).

英漢對照詞典 【572】NIRVANA OF PURE, CLEAR SELF-NATURE

Nirvana  of  pure,  clear  self-nature  ==  自性涅槃

It  is  commonly  possessed  by  all  individual  sentient  beings.  It  is  not  subject  to  birth  and  death,  nor  increase  and  decrease.

中國百科全書 【573】東南亞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

  以南傳上座部爲主的佛教。主要傳播于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據有關史料記述,公曆紀元前後,上座部佛教已在東南亞流行。《太平禦覽》引萬震著《南州異物志》稱:“林陽在扶南西七千余裏,地皆平博。民十余萬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經注》引竺枝著《扶南記》中也有“扶南舉國事佛”的記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稱。2~6世紀,東南亞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傳入更早的婆羅門教,經與佛教並存和融和的階段之後,雖爲佛教所取代,但對佛教的影響仍然存在。婆羅浮屠、吳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廟建築、佛像雕塑和佛事儀式,都帶有一定的婆羅門教色彩。10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國家封建領主的推崇和提倡,並加強了同錫蘭(今斯裏蘭卡)的聯系,互派僧侶留學,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叁藏典籍,確定了摩诃尼迦耶和達磨育特兩派僧王製度,佛教被尊爲國教,在大衆中産生了深刻影響。18世紀到現代,泰文、緬文、高棉文、老撾文的巴利叁藏音譯編纂工作逐漸完備,並進一步將部分經卷譯爲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老撾  1世紀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區。14世紀中葉,由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被尊爲國教,並確立了達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兩派僧王製度。16~17世紀,曾一度成爲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許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創立巴利語佛教學校和實行僧侶考試製度。19世紀末淪爲法國殖民地後,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寺塔被毀,經像被劫,僧侶慘遭殺戮。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佛教又出現複興的氣象,成立全國統一的佛教組織機構,整理出現了寮文巴利叁藏典籍,並恢複以寺院爲主的巴利語教學的教育中心製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外,在公曆紀元前後,即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5~6世紀時,大小乘佛教開始傳入。由于同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頻繁,大乘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其間高僧疊出。碩學沙門到中國傳教、譯經者不乏其人,如6世紀上半葉,即有僧伽婆羅和曼陀羅仙等人。9世紀後,已成爲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並得不衰,9世紀末創建、12世紀完成的吳哥城以及以後建立的吳哥窟大伽藍,即爲兩教混合在寺廟建築上的反映。此後,由于受到外族的影響,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趨于衰微。14世紀中葉之後,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柬埔寨,逐漸推行兩派僧王製度,並定爲國教。國王爲佛教的當然護持。20世紀初葉,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中,雖然許多佛寺受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很多僧侶參加反殖民主義的鬥爭,創辦了巴利語學校、西哈努克大學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語叁藏典籍和高棉文譯文的部分上座部經論。

  泰國  古稱暹羅。從那坤巴通發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遺址判斷,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傳入。以後,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傳入南暹羅及其沿海鄰國。11世紀,緬甸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其勢力擴展到暹羅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阿努羅陀王笃信小乘佛教,並大力支持其發展傳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羅,特別是北部地區流行。13世紀中葉,泰族在速可臺建立了獨立的部族國家,勢力逐步向南擴張,將南暹羅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並接受流行于這個地區的大乘佛教。同時,帶有婆羅門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儀式,也逐步爲泰國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錫蘭曾于12世紀時舉行佛教第七次結集,整頓僧團組織,嚴肅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錫蘭臻于隆盛。當時北暹羅地區的一些部族國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學習,並傳入具足戒儀式。速可臺王朝建國初期,錫蘭教派勢力,已擴展到南暹羅地區,並在那坤室利塔瑪羅陀建立錫蘭派傳教中心。速可臺王朝第叁代君主拉馬康亨,曾迎奉錫蘭僧團到都城弘揚教義,使錫蘭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卻退居次要地位。此後,佛教在封建君主的護持下,逐漸形成僧王製度,佛教幾成全民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習俗之中。速可臺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爲僧,開創了泰國國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出家爲僧的先例。他于1361年迎請錫蘭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統一了本國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爲緬甸攻陷時,王宮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經像文物,均毀于兵火。吞武裏王朝建立後,國王鄭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獻,彙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鄭昭被弑身死,此項工作遂告停頓。曼谷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繼承鄭昭未竟的事業,于1788年召集230名碩學比丘和30名皇家學者,對已收集的叁藏典籍進行整理編定,此即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結集,編寫的叁藏名爲“結集版叁藏”或“皇家版叁藏”,共計288箧。在拉瑪四世統治時(1851~1868),對佛教進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內出現了一個要求嚴格遵守戒律的派別,稱爲“正法派”,而把傳統的佛教稱爲“大衆派”,這兩派在教理上沒有重大差別,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寬嚴。現泰國佛教主要是這兩派。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時(1868~1910),提出將全部叁藏付印的計劃。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了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了比勘,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種未曾編入。1925年拉瑪七世繼位時,遵照其兄拉瑪六世遺囑,重編泰文叁藏,收錄所缺的小部各經,編爲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現泰國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緬甸  佛教傳入較早。根據《島史》記載,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紀曾派須那與憂多羅兩位長老到金地傳教,有人認爲金地即今之下緬甸塔通地區,但此說不能認爲確鑿的史實。公曆紀元前後,從東南印度到緬甸有航路可通,錫蘭與緬甸的交通通過東南印度爲中心而發展起來,因此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過海道傳入的。據骠族(緬甸族一支)古都卑謬發現的碑文記載,5世紀時,錫蘭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紀後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又傳入緬甸的蒲甘地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阿努陀羅王統一緬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阇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爲國教,尊阿羅漢長老爲國師;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音譯了上座部佛教叁藏典籍,奠定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礎。此後緬甸王朝雖幾經變遷,但一直信奉佛教。13世紀末,蒲甘王朝崩潰,緬甸出現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廟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後曆代國王都將大金塔增高,並敷金箔,增設回廊,形成現代所見的形態。18世紀中葉,緬甸南北朝爲雍籍牙王朝所統一,佛教十分繁榮。這個王朝的孟雲王在明恒費時1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磚塔和一口大鍾。12~19世紀末,僧伽羅僧伽派和末羅姆摩僧伽派逐漸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1871年,明頓王曾召集各派長老2400人于曼德裏舉行第五次結集,重編緬文巴利叁藏,後將全部經典刻在729塊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緬甸僧侶建立了佛教組織,參與反英殖民主義的鬥爭。緬甸獨立後,曾于1956年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紀念時,邀請各國佛教界代表,舉行了有2500人參加的第六次結集,校勘上座部緬文巴利叁藏,印行結集版藏經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爲國教,繼又取消國教的地位,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緬甸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亞  在公曆紀元前後,印度尼西亞是海上交通的要沖,居民都爲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羅門教。5世紀初,法顯去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及爪哇)時,據他著的《佛國記》所載,當地盛行婆羅門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後,印僧求那跋摩赴華,路經阇婆時,已見佛教甚爲流行。據中國史籍《宋書》、《南史》和《梁書》的記載,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上半葉,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廣信佛法,崇仰叁寶。7世紀末,在蘇門答臘地區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國。中國高僧義淨往返印度時都在此落腳,據其所述該地大小乘並舉;但從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觀世音菩薩和多羅菩薩信仰也很普遍。8世紀初,到中國的印度高僧金剛智,曾在室利佛逝滯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剛智爲師。可見8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特別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紀以後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馬來半島發展,當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馬來半島建立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間亦多信奉者。

  5世紀以後佛教在爪哇廣爲流傳。8~9世紀,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蓮特拉王朝諸王,都信奉大乘佛教與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馳名的婆羅浮屠大寺,高達十層,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莊嚴雄傳,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觀。(參見彩圖插頁第14頁)

  10世紀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編集了著名的佛教教義書《聖大乘論》。13世紀庚·安祿在東爪哇創建的新诃沙裏王朝和14世紀韋阇耶建立的滿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濕婆派的混合物。他們把佛陀和濕婆看作一本,在崇拜的對象中雜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祗。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爪哇後,佛教和濕婆派的信仰逐漸衰落,以致絕迹。

  越南  盛傳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僅流行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信徒僅及大乘佛教的10%(見越南佛教)。

中國百科全書 【574】鸠摩羅什(Kumarajiva 344~413,一說350~409)

  Jiumoluoshi

  後秦僧人、譯經家。又譯鸠摩羅什婆、鸠摩羅耆婆,略作羅什。意譯童壽。父鸠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後來龜茲,生羅什。羅什7歲隨母出家,初學小乘經典。9歲隨母赴罽賓(今克什米爾地區)從槃頭達多誦讀雜藏、阿含等經。12歲與母返龜茲途中,在疏勒駐留年余,修習阿毗昙及六足論,從大乘僧人、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誦讀《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複從佛陀耶舍授讀《十誦律》等。後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譯佛經。羅什回龜茲後,廣習大乘經論,講經說法,成爲中觀大師。時槃頭達多從罽賓到龜茲,羅什曉以大乘宗義,使之垂信。于是羅什之名聲大震西域,在漢地也有傳聞。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攻攻焉耆,繼滅龜芘,劫羅什至涼州。叁年後姚苌殺苻堅,滅前秦,呂光遂割據涼州,自立爲涼主,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達16~17年。後秦弘始叁年(401)姚興攻伐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入逍遙園西明閣,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爾後十余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據《出叁藏記集》載,羅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間,譯出經論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首楞嚴叁昧經》、《十住毗婆沙論》、《中實論》及《十誦律》等。所譯經典極爲廣泛,重點在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派論書,內容信實,文字流暢,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仍難以取代,在中國譯經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羅什持律並不嚴格。臨終前曾囑其弟子應以其著譯而不以其生活行事爲准繩。譬喻“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臭泥”。著作有爲姚興所寫的《實相論》2卷,已佚;答姚興《通叁世論》書1篇;答慧遠質問大乘義十八科3卷,系後人所彙集,題爲《大乘大義章》或《鸠摩羅什法師大義》。

  羅什的弟子甚多,其中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觀、慧嚴、道融、僧契、僧遷、法欽、昙無成、僧導、僧業、僧嵩等,後世有什門八俊、四聖、十哲之稱。(郭元興)

中國百科全書 【575】高楠順次郎(Takakusu Junjiro 1866~1945)

  Gaonanshuncilang

  日本佛教學者。原姓澤井,幼名梅太郎,廣島縣人。求學時名澤井洵,後因入贅高楠孫叁郎爲婿,得其資助留學英國,改名高楠順次郎。屬真宗西本願寺派。1887年與同學組織反省會,從事學生運動,發行《反省者雜志》,鼓吹禁酒進德的社會啓蒙運動。1890年留學英國,入牛津大學從馬克斯·缪勒學梵文、印度哲學、比較宗教學等。1897年學成回國,任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教授,兼東京外國語學校校長並創建武藏野女子學院(後改爲大學)。他在佛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編纂《大正新修大藏經》(與渡邊海旭聯合主編)和《南傳大藏經》。又與南條文雄、望月信亨等合編《大日本佛教全書》。著有《佛教哲學概要》(英文)、《釋尊的生活》、《佛教的真髓》、《亞洲民族的中心思想》、《佛教國民的理想》、《理想之泉的佛教》等;並將《南海寄歸內法傳》和《觀無量壽經》譯爲英語。

中國百科全書 【576】解深密經(Sandhinir-mokcana-vyuha-sutra)

  Jieshenmijing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爲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谛譯《解節經》1卷。此經以闡述大乘境行果爲中心,分序、勝義谛相、心意識相、一切法相、無自性相、分別瑜伽、地波羅蜜,如來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爲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講所觀境,次二品明能觀行,後一品顯所得果。此經傳來中國後,法相宗依《無自性相品》判釋迦一代教法爲有、空、中道叁時教,並依心意識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叁性說及唯識說,阿賴耶識和緣起說,爲一宗根本教義。

  主要注疏有:圓測《解深密經疏》10卷(現存前9卷),道倫《解深密經注》5卷,令因《解深密經疏》11卷,玄範《解深密經疏》10卷。真谛有《解節經義疏》之作,現已不傳;但圓測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經支那內學院輯成《解節經真谛義》1卷。藏譯有無著撰、勝友等譯的《解深密經略釋》二百二十頌,龍幢撰、譯者不詳的《解深密經廣釋》40卷,圓測撰、法成譯的《解深密經大疏》75卷等。新羅元曉、憬興所作注疏,現已失傳。(劉明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