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阅“无色界定”5084)
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的“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此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参阅分释条。 - 于凌波居士著
四个能往生无色界的定,即第四禅以上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 庄春江居士编
[出成唯识论] 一大乘光吸定谓此定所发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定。(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诠之理。教即能诠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证之果也。)二集福王定谓此一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三贤守定谓此定即能守世间出世间贤善之法。故名贤守定。四健行定谓佛菩萨以精进大健之力。修行胜行而得此定。故名健行定。 - 明·一如等 撰
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脱离苦厄,随应其机类而现诸种身,如满虚空身、丈六身等。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大一二·四九四下):“如来非天,非非天;非人,非非人;(中略)非说,非非说;非如来,非不如来。以是义故,如来不定。”
#PG 6357
(术语)佛济度众生,应其机类而现诸种之身,满虚空身,丈六身等不定。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 陈义孝编
佛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 梵心居士编
显扬十九卷十五页云:又从离欲退、彼相续、彼对治、应知各有多种。谓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谓如有一、遭于重疾,退失于定。如尊者伐勒迦梨说:我今于此三摩地,不能证入;将无于此三摩地,由多粗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为性多粗重。由宿习故。由此多粗重故,退三摩地。或由境界胜妙故退。谓如有一、得胜妙境界现前;故退失定。如闻有外道仙人、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由触可爱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由敬养故退。谓如有一、现前获得胜妙敬养,便退失定。如天与等。或由轻毁故退。谓如有一、被他瞋毁诃责,便退失定。如诸外仙,瞋忿退已,行诸恶咒。或由憍慢故退。谓如有一、因所得定,自举凌他,退失于定,或由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故;退所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先由如是诸行状相,得入诸定。彼于后时,更不思惟此行状相故;退失于定。或由不纯熟故退。谓如有一、修习始业,创发善品。或由自烦恼多现在前,故退失定。谓如有一、爱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故退失定。或由寿尽福尽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地生处舍命,堕下地生。 - 朱芾煌
又称金刚定印、缚定印。为密教金刚部之法界定印,乃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即二手之掌心向上,手指相叉。定印系表示住于寂然不动三昧相之印契。本定印属五部定印之一,五部定印为佛部定印、金刚部定印、莲华部定印、宝部定印、羯磨部定印。(参阅“定印”3176)
(术语)谓得一念归念之信,必定往生弥陀净土也。
(术语)唯识观也。楞严经五曰:“我修习唯识心定,入三摩地。”
大毗婆在论一百八十五卷十四页云:如说:尊者大目揵连言:具寿!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边、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彼尊者为在定闻?为起定耶?答:起定闻。非在定。问:何故作此论?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如毗奈耶说:尊者大目揵连、告诸苾刍言:具寿!我自忆在鹫峰山,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边,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时诸苾刍共相谓言:今此大目揵连、自称得过人法;必无是事。应共坏之。所以者何?住初静虑者、尚不闻声;何况住无所有处定。便以此事白佛。佛时告曰:汝等不应坏大目揵连。所以者何?大目揵连、如想而说故。毗奈耶虽作是说;而不分别。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闻声。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彼尊者、起定闻声。故作斯论。问:诸余声闻、亦知在定不闻声故,尚无此说;况大目揵连、是最胜声闻;何故乃于苾刍众中说不应说?有说: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是伪毗奈耶故。谓佛灭后、有于素怛缆中、置伪素怛缆。毗奈耶中、置伪毗奈耶。阿毗达磨中、置伪阿毗达磨。诸伪文句、不应通释。有说:定海甚深;声闻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尽。故彼尊者、虽作是说;亦无有过。问:彼尊者岂不知在定不闻声耶?何故作如是说?答:彼尊者、于定自在,入出迅疾;虽起定闻;作住定想。谓彼先从欲界善心、入初静虑。从初静虑、入第二静虑。如是乃至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起、还入识处。如是乃至入初静虑。从此欲界善心现前。闻龙象等声、不起分别,复还从欲界善心、入初静虑。从初静虑、入第二静虑。如是乃至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起、还入识处。如是乃至入初静虑。从此欲界善心现前。不审分别,便作是语: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边龙象等声。彼但于二心起分别知。谓初入定心、及后出定心。于其中间、诸心相续;不审分别,故作是说。亦无有过。 - 朱芾煌
所问的事包含多种情况,并不明确。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见十八不共法条。
巴利语aru^pa-avacara-sama^dhi。又作无色定。无色界定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无色定。此四无色定,系由欲界定、色界定而得之静寂禅定;于此等禅定中,对欲、色等悉无想念。又根据说一切有部之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三定各又有味定(味等至)、净定(净等至)、无漏定(无漏等至)等三种,非想非非想处定则以定相昧劣之故,仅有味定、净定二种而无无漏定。
以南传佛教之观点言之,则不仅于现世中由于精神极度统一之纯粹专一现象可得无色定(属于善净之无色定),若因果报而生于无色界者亦可得无色定(属于异熟之无色定);除此二类外,其他另有证成圣道圣果者之“无漏无色定”,及现法乐住的阿罗汉之“唯作无色定”等。[俱舍论卷二十八、清净道论第十品、解脱道论卷二](参阅“四无色定”1772)
瑜伽九十七卷十九页云:从此已上,缘无所有,当知名为无上想定。 - 朱芾煌
心无想(无相;无念头)所成之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非想非非想处之定」。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