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要解經、達磨多羅禅經、坐禅叁昧法門經、五門禅經要用法、禅要經。 - 陳義孝編
位于臺灣臺北五股鄉。原名西雲岩。創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嘉慶及光緒年間,均曾重修,乃本省古老佛寺之一。民國五十九年(1970)悟明法師擔任住持,即拓寬、鋪建道路,增建殿堂、寮房。
仙天禅師,新羅僧參,方展坐具,擬禮拜,師捉住雲:「未發本國時道取一句?」僧無語。師便推出曰:「問伊一句,便道兩句。」僧參,展坐具,師曰:「這裏會得孤負平生去也。」曰:「不向這裏會得,又作麼生?」師曰:「不向這裏會,更向那裏會?」便打出。僧參,才展坐具,師曰:「不用通時暄,還我文彩未生時道理來!」曰:「某甲有口,啞卻即閑,若死覓個臘月扇子作麼?」師拈棒作打勢。僧把住曰:「還我未拈棒時道理。」師曰:「隨我者隨之南北,不隨我者死住東西。」曰:「隨與不隨且置,請師指出東西南北。」師便打。披雲和尚來,才入方丈,師便問:「未見東越老人時,作麼生爲物?」雲曰:「秖見雲生碧嶂,焉知月落寒潭。」師曰:「秖與麼也難得。」曰:「莫是未見時麼?」師便喝。雲展兩手,師曰:「錯怪人者有甚麼限?」雲掩耳而出。師曰:「死卻這漢平生也!」洛瓶和尚參,師問:「甚處來?」瓶曰:「南溪。」師曰:「還將南溪消息來麼?」曰:「消即消已,息即未息。」師曰:「最苦是未息。」瓶曰:「且道未息個甚麼?」師曰:「一回見面,千載忘名。」瓶拂袖便出。師曰:「弄死蛇手有甚麼限?」僧參,擬禮拜,師曰:「野狐兒見甚麼了便禮拜?」曰:「老禿奴見甚麼了便恁麼問?」師曰:「苦哉!苦哉!仙天今日忘前失後。」曰:「要且得時,終不補失。」師曰:「爭不如此?」曰:「誰甘!」師呵呵大笑曰:「遠之遠矣。」僧四顧便出。 - 宋·普濟
(人名)諱興俦,字心越,號東臯,明杭州金華府婓郡浦陽人。清康熙七年叁十歲,谒翠微閣堂,叁年參容狗子話,得師之印可。日本延寶五年至長崎。後改造水戶之天德寺,號祇園寺。爲開山。壽五十七寂。見日本洞上聯燈錄。
位于臺灣臺南新營市。由沈祖、田水吉、王只叁居士鸠資創建于民國十叁年(1924),禮迎頌安法師任開山住持。叁十七年十二月,頌安示寂後,由弟子微恭法師繼任住持,與師弟微頂法師合力策劃,將寺貌全部改造,原有之木造靈骨塔,改以鋼筋,又增建開山堂、廚室、水道;五十二年,增建規模宏大之大雄寶殿,擴建七寶塔,設置火葬場,並重建地藏王殿等。
乃九種大乘禅之一。因一切禅定皆由此門出,故稱一切門禅。凡有四種,即:有覺有觀俱禅、喜俱禅、樂俱禅、舍俱禅。此四種禅定相當于色界之初、二、叁、四禅,至第四禅定時,已無善、惡、憎、愛之心,故稱舍俱。[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法華經玄義卷四上]
爲九種大乘禅之一。意即大乘之一切行法皆含攝于禅定中。凡有十叁種:(一)善禅,此禅定能攝一切善法。(二)無記化化禅,不待作意思惟,即能于定中作種種無窮變化。(叁)止分禅,攝心不散,與定相應。(四)觀分禅,分別照了,與慧相應(五)自他利禅,正定現前時,則能自利利他。(六)正念禅,正念思惟,無諸雜想。(七)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得此大定,一切神通功德皆由此生。(八)名緣禅,于一切諸法之名相因緣皆能通達無礙。(九)義緣禅,于一切諸法之義理因緣悉能通達知曉。(十)止相緣禅,能圓明洞徹寂靜因緣之相,永離一切散亂。(十一)舉相緣禅,能清淨無礙,分別照了諸法起滅之因緣。(十二)舍相緣禅,舍離一切善惡之法相因緣,得清淨無染著。(十叁)現法樂住第一義禅,依此定,即可現得法喜之樂,安住于第一義。[菩薩地持經卷六方便處禅品、法華經玄義卷四、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大明叁藏法數卷叁十四]
(術語)公案名。盡天盡地悉攝盡于一指頭上之意。景德傳燈錄第十一,金華俱胝傳,俱胝時爲實際尼所勘破,憤慨不能措。偶以杭州天龍和尚到其庵。俱胝因問之。天龍時豎一指示之。俱胝即坐,大有所悟。由是常豎一指對學者參問,不別爲提唱。當欲示寂,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禅,一生用不盡。由是一指頭禅,于禅家之間,大爲喧傳。收于碧岩集第十九則及無門關第叁則。
(動物)又作憂承伽摩。鳥名。譯曰高行。起世因本經二曰:“優禅伽摩,隋言高行,鳥名也。”異譯經本曰:“憂承伽摩,此言高逝。”梵Ucca&mdotabv;gama。
(術語)一圓教即止觀業,二密教,即遮那業,叁禅宗,即牛頭禅,四戒律,即梵網宗。
位于浙江臨安東天目山玉屏峰。梁昭明太子修禅而創建本寺,時稱昭明院,寶志亦嘗駐錫于此。相傳梁大通年間(527~528)賜額“昭明禅寺”,唐宋以來幾經興廢,其後毀于元末。明洪武十年(1377)重建,明朝無趣如空,清朝獨超、道源等諸師嘗住之。鹹豐十一年(1861)爲太平天國所毀,成爲瓦礫廢墟,後智海頓覺與法嗣靜能圓參等自西天目山來,次第經營,漸複舊觀。寺有大雄寶殿、韋馱殿、千佛閣、藏經樓等,千佛閣爲寶方所建之堂,內置有宋元時代之金色銅佛千尊。[天目山名勝志(錢文選)]
位于臺北市北投區,落成于民國二十年(1931)。民國十叁年,善福初設曹洞宗布教所于臺北市延平北路二段,因法緣殊勝,信衆日增,爲謀教務之發展,乃購北投福壽山開山建寺,初名清泉寺,後改爲中和禅寺。寺處福壽山腰,岩石奇景,環境優美。
凡十卷。明代智旭(1599~1655)撰于崇祯十四年(1641)。智旭以爲:“易”乃天地之至理,萬物之根源,廣大精微,無所不備。而若以思想本據觀之,系儒家之易;以術數論之,系筮家之易;以因緣解之,系釋氏之易,故援引儒家之說,歸入于佛家之宗趣,揭示程、朱等學者所未及發揮之至理,並闡明太極之全體大用以成本書。
在白天靜坐禅修,參看「坐禅」,「晝日」指「白天;日間」。 - 莊春江居士編
爲越南早期佛教禅宗派別。又稱竹林安子。越南諸王統中,以陳朝諸帝最親近佛教。陳太宗在位,國內各驿亭皆安奉佛像,並受教于我國臨濟宗之天封、德誠二禅師。叁傳至仁宗(?~1308),重興九年(1293)仁宗讓位與太子英宗而入道,居于安子山臥雲庵,從無言通派初祖無言通之弟子慧忠修學,並嗣其法,號竹林大士,又號竹林調禦聖祖,創竹林禅派。其教法融合我國臨濟宗、越南無言通派、草堂派等思想,成爲越南化之臨濟禅,以實踐參話禅爲修行目標,而否定公案禅。並主張佛法即老子之“道”、孔子之“中庸”,佛法不離世間法。
大士于居處之西建立普明寺,除參禅外,曾行無量法會,普施天下貧弱者。興隆十六年入寂,著有禅林鐵觜語錄。門人有法鼓、密藏、香山、法螺、香幢、法幢等。曆傳二祖法螺、叁祖玄光、四祖陳明宗,至十五世紀初而趨于衰微。
法螺原名普慧,從慧忠門下之性覺出家,潛心研讀大藏經。一年後,從竹林大士受具足戒、菩薩戒,遂改名法螺。興隆二十年,至宮庭論說大慧語錄,次年,說禅林鐵觜語錄、慧忠上士語錄等。入寂前將竹林大士之傳衣、寫心偈,付與弟子玄光,將法器、拂子、竹篦、典籍、金鈴、金杵等,分別付與景顆、景微、慧觀、慧然、海印、慧燭等。法螺造寺八百座,門人達千余人。著有:涅槃大經科注、法華經科疏、四卷楞伽科疏、般若心經科疏、金剛場陀羅尼經科疏、法華科文、佛門攻文助成等。
玄光從法螺出家,善于詩文,注釋經典極多,然所注之書名不詳,或謂法螺之諸作中有部分爲玄光所作。[越國安子山竹林諸祖聖燈語錄、叁祖實錄]
位于香港新界荃灣之芙蓉山。風景殊勝,由融秋和尚創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早晚課誦系模仿廣州鼎湖山之儀式,並提供四衆弟子住宿場所。
圭峰宗密所分五種禅之一。指達磨所傳之禅。又作如來清淨禅、一行叁昧、真如叁昧。宗密分禅爲五種,爲別于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等四禅八定大小諸禅,特稱達磨所傳之禅法爲最上乘禅。據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載,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稱爲最上乘禅;又此最上乘禅爲叁昧之根本,若能漸次修習,自然可得百千叁昧。(參閱“五味禅”1105)
(書名)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