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翻译名义集曰:“阿含说舍利弗涅槃时,无色界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如《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又如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其空中楼阁的理想,诚足以自慰。”(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二谛,即真谛与俗谛,亦称胜义谛与世俗谛。俗谛为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偏于经验面;真谛为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偏于超越面。《中观论·观四谛品》载:“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实。”由此看来,俗谛是世间法的真理,真谛是佛教圣者所见的真理。而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是空无自性之法,世间凡夫不明此理,将虚幻不实的事物作为实有,这就是俗谛。而佛教圣者,了知诸法性空,无生无灭之理,这即是第一义谛,亦即真谛。 - 于凌波居士著
苦、空、无我。见苦空无常无我条。 - 陈义孝编
苦、空、无我。
- 梵心居士编
(术语)有漏果报四相之三。苦空如上。无我者,有漏果报中无我之实体,无我所有物之实体也。
禅林用语。原谓两脚离地而立;于禅林中,用以指责学人未切实下心参究,以致定、慧等修行难以扎实贯通,所得所悟皆虚而不实。古尊宿语录卷十二南泉普愿章(卍续一一八·一五○上):“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直须体会诣实修行。(中略)两脚稍(疑作捎)空,莫将为是,共道不相应。”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 陈义孝编
不有而有,谓之妙有。不空而空,谓之真空。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同上。
如空界中说。 - 朱芾煌
即人空、法空。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据吉藏之中论疏卷十八载,人法二空有小乘与大乘二种。吉藏复于三论玄义中比较二者之不同,谓小乘之空为析空、界内空、但空;大乘之空为性空、不但空、不可得空。又智俨于华严经孔目章卷三,以华严宗之见解论述人法二空,谓人空通小乘而未清净,至三乘方为清净,法空在三乘而未清净,至一乘乃究竟清净。[成唯识论卷一、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大乘义章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卷下](参阅“我空”2941)
又称我法二空、生法二空。无人我的执著,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的我体,称为人空;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故仅立我空,不说法空。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万有如幻而无实体也。
属大乘起信论所立二真如中之“依言真如”。如实,真如之异名。如实不空,谓真如自体具足无漏清净之功德,故称为如实不空。亦即不空真如之义。(参阅“真如”4197)
(术语)起信论所说二真如之一。如实者真如之异名也,真如体内具无量之性功德,谓之如实不空。即不空真如也。起信论曰:“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真如实相虽然无有妄染,不受一尘,但是它是永恒不变的,而且体备恒沙功德妙用,一切净法,无不具足,故谓之如实不空。 - 陈义孝编
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真如实相虽然没有妄染,不受一尘,但是它是永恒不变的,而且体备恒沙功德妙用,一切净法,无不满足,故谓之如实不空。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