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dachenglun
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叁種漢譯:即北魏佛陀扇多譯,2卷;陳真谛譯,3卷;唐玄奘譯,3卷。此外,還有藏譯一種。玄奘譯本與藏譯本十分接近。影響大、流行廣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譯本。
《攝論》與印度《大乘阿毗達磨經》的關系極爲密切,此經已佚,且未傳入中國。據玄奘的《攝論》譯本稱,此論系解釋此經中的《攝大乘品》的,但佛陀扇多、真谛和藏譯都說《攝論》是解釋全經的。此論比較集中地闡述了瑜伽行派的學說,其中尤以對成立唯識的理由、叁性說以及阿賴耶識等問題,作了比較細致的論述,並強調它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大乘學派的不同,從而奠定了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論基礎。依據真谛譯本,具體內容是:①依止勝相品(內分衆名、相、引證、差別四品),闡述阿賴耶識爲宇宙萬有的本源;②應知勝相品,著重解釋叁性;③應知入勝相品,強調多聞,熏習相續,增植善根,以便悟入勝相;④入因果勝相品,論述六波羅蜜;⑤入因果修差別性相品,論述十種菩薩地,即菩薩修行的十種階位;⑥依戒學勝相品,論述叁種戒;⑦依心學勝相品,論述依心學六種差別;⑧依慧學勝相品,論述無分別智差別及應離五種相;⑨學果寂來勝相品,論述六轉依;⑩智差別勝相品,論述佛的自性、受用、變化叁身。
《攝論》一出,當時在印度就受到重視。世親、無性先後撰《攝大乘論釋》以發揮《攝論》的思想。中國自真谛譯出此論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12卷後,研習者日多,傳播益廣。真谛殁後,門下雖分居異地,但仍承其遺教,傳播《攝論》。法泰初講《攝論》于建康(今江蘇南京),門下靖嵩弘揚于彭城(今江蘇徐州)。曹毗專講進于江都(今江蘇揚州)。道尼傳論于九江,入隋,又講學于長安,傳承頗盛。僧宗、慧曠宣講于廬山。影響所及,北方昙遷,亦隨之專研《攝論》。隋文帝于開皇(581~600)間邀昙遷講學于長安,慧遠亦“橫經禀義”,于是研習《攝論》蔚然成風。以後玄奘重譯《攝論》,文字、義理皆趨完備。
注疏有真谛《攝論義疏》8卷,慧恺《攝論疏》25卷,道基《攝大乘義章》8卷(僅存殘本),昙遷《攝論疏》10卷,辨相《攝論疏》7卷,靈潤《攝論義疏》13卷,法常《攝論義疏》16卷及《攝論略章》4卷,智俨《無性攝論釋疏》4卷,窺基《攝論鈔》10卷,廓法師《攝論疏》11卷,神泰《攝論疏》10卷,毗跋羅《攝論疏》7卷,玄範《攝論疏》7卷等。(高振農)
培養中國佛教專門人才的院校。1956年創辦于北京,院址設在法源寺。在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下,由院務委員會負責教學、行政一切事宜。學僧來自全國各地寺院,分設本科、專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設研究部。次年開辦藏語班,學員來自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等省。10年間共培養300多人,現大部分在各地寺廟任住持和管理工作,少數從事佛學研究。1966年停辦。1980年複校。設2年製專修科1班,1982年設本科2班。又在蘇州靈岩山和南京棲霞山各設分院1所。全國有條件的地區和寺廟也先後成立佛學院和培訓班。現已招生開學的有上海佛學院、四川尼衆佛學院、福建佛學院、廈門南普陀佛學院以及各地的佛學培訓班等。
中國佛教僧衆辦學始于20世紀初。1903年,湖南僧人笠雲得日僧水野梅曉之助,在長沙開福寺首創湖南僧學堂。繼起的有揚州天甯寺的普通僧學堂和南京叁藏殿的江蘇僧師範學堂。1907年,楊文會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又創辦精舍(又名梵文學堂)。上述學堂爲時不久即告停辦。辛亥革命後,佛教各類院校再度勃興,其中較著名的有1914年創辦于上海,專研華嚴教義的華嚴大學;1918年創辦于浙江甯波雙宗寺,專研天臺教義的觀宗學社(後改名弘法研究社);1922年創辦于武昌,師資、課程設置比較完備的武昌佛學院;1925年創辦于福建廈門南普陀寺,叢林化的閩南佛學院;還有1922年成立于南京的支那內學院、1927年創辦于北京的叁時學會以及1932年成立于四川重慶缙雲山的漢藏教理院。這些院校大都在30~40年代先後停辦。
此外,尚有北京廣濟寺的弘慈佛學院,法源寺的中華佛學院,瑞應寺的中國佛教學院,柏林寺的柏林佛學院;開封的河南佛學院;安微九華山的九華佛學院,安慶迎江寺的安微佛學院;浙江普陀山的南海佛學院,杭州的武林佛學院/;湖南甯鄉的沩山佛學院;江蘇常熟的法界學院,泰縣的覺海佛學院(後改名光孝佛學院),常州清涼寺的清涼學院、天甯寺佛學院,鎮江的竹林佛學院、焦山佛學院,蘇州靈岩山佛學院;福建福州的鼓山佛學院;廣東潮州開元寺的嶺東佛學院,以及上海玉佛寺的上海佛學院、靜安寺佛學院等,辦學時間大都不長。(參見彩圖插頁第16頁)(林子青)
佛教流傳于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臘亞曆山大大帝侵入鳊河流域時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入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余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余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于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入歐美後,爲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于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爲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爲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英國 佛學研究 1788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後,殖民當局鼓勵對印度巴利語和梵語的研究。英國傳教士克拉夫于1824年發表的《巴利語語法和語言》爲其濫觞。隨著法國東方學家鮑諾夫與拉森發表了《巴利語論集》(1826),英國傳教士斯賓塞發表了《東方僧門》(1850)和從僧伽羅文譯出《現代佛教手冊》(1853),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學者最初對佛教的興趣。1833年英國駐尼泊爾公使霍格森在尼泊爾收集了大量梵文貝葉經文獻,分贈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鮑諾夫根據霍格森提供的資料整理出版了《鳊佛教史導論》(1845),在鮑諾夫門下的馬克斯·缪勒受英國皇家學會的委托,編譯出版了《東方聖書》49冊,其中包括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經典。英國佛學家李斯·戴維斯夫婦,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聖典協會,馬浩瀚的巴利語叁藏和注疏用羅馬字刊出,並把其中一部分譯成英語,這爲歐洲的佛學研究打開了大門。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國新疆和中亞“考察”,掠奪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龜茲文、于阗文、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經典,這些文獻在西谝有出後,震動了歐洲的學術界,引起了對佛教考古學、佛教語言學和文獻學的舉。由于對佛教文學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動了佛教信仰的宣偉。亞諾爾特所寫的《亞洲之光》(1879)和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用優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詩歌描繪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衆的歡迎。
佛教傳播 20世紀初,英國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于1898年去錫蘭(今斯裏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布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遭到了失敗。1906年傑克遜、埃侖等人在倫敦首先組織了英國佛教協會,公推李斯·戴維斯爲會長。兩年後,改名爲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佛教會,並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牛津、劍橋和布萊登等地建立分會,出版《佛教評論》。參加這個會的主要是一些對佛學有舉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這個會由于創建人相繼逝世,不久即衰落。1924年法官洪飛斯在英國靈智學會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爲《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播佛法,創立了摩诃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佛教一度衰落,戰後即又複蘇,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繼續發展外,還引入了藏傳佛教的很多派別。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來,英國佛教徒人數有較大的增長,1970年聯合王國有佛教徒約3萬人,1975年驟增至8萬多人,1980年又增至12萬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長率爲11。3%,其中藏傳佛教信徒約占50%,上座位中佛教徒約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約占25%。出現了12個要佛教中心和45個教團組織。
德國 佛學研究 最早的倡導人是馬克斯·缪勒。最初弘揚佛法的是奧登堡。他著有《佛陀生涯·教義·教團》一書,曾被翻譯爲14種文字。與奧登堡同時代的有威柏、紐曼、蓋格、格拉澤納普、瓦勒澤爾,他們有的研究巴利語經典,有的研究梵語經典,其中有些人還兼通漢語和藏語等。在紐曼、塞登斯杜車、奧登堡等人通力協作下,把巴利語阿含經典全部譯成了德語。繼起者有安吞蘇特(法名叁界智)、格林和達爾克等人。叁界智把巴利語經典《清淨道論》和《彌蘭陀王問經》譯成德語。達爾克在歐洲最初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闡述佛陀的教義,著有《佛教》、《佛教的世界意識》等書。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研究佛教貢獻較多的魯本在《印度哲學史》(1954)中對佛教的起源和發展作了系統的闡述,並且編集、翻譯出版了《印度佛教資料選輯》。早期德國的佛學研究著重翻譯、校勘巴利語佛典,闡述小乘佛教的教義,但後來也擴及大乘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研究,翻譯和出版了不少著作。1956年霍夫曼發表的《西藏宗教》一書在學術界受到好評。
佛教傳播 1913年,塞登斯杜車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國佛教傳道會,陸續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報》、《佛陀世界鏡報》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斯村車在慕尼黑附近的烏亭建立了佛教聯合會,出版了《乘》雜志,參加這個組織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澤爾在慕尼黑創立了佛教協會,主要宣傳佛教的哲學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識。1932年達爾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祿那烏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內設佛殿、禅堂和圖書館等,是歐洲佛教運動的中心道場之一。19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會,1954年建立了漢保佛教會,1955年聯合成立了德國佛教會。1960年改名爲德國佛教聯合會,設總部于漢堡,這是聯幫德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同年,藏傳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聖彌勒寺,又稱聖彌勒教會,主要宣傳和實踐密宗的教義。根據《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刊》的報告,聯幫德國約有佛教徒7萬人(另說少于5萬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漢堡、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和下萊茵等地。
法國 佛學研究 至今已有100余年曆史。首辟蹊徑的是鮑諾夫,他在巴黎倡立了法亞協會,把梵語《妙法蓮華經》等譯成法語。繼起者有列維、福切爾和波爾茲洛斯基等。列維長期研究漢藏和梵文佛典,校勘《中邊論頌》法譯《大簡編城嚴經論》,另外和日本佛教學者高楠順次郎等編纂了佛教詞書《法寶義林》,現已出版6卷。列維的弟子普桑,用法語校訂、注釋龍樹的《中論頌》及釋月稱的藏譯《明句論》,另外,把玄奘所編譯的《成唯識論》和世親的《俱舍論》譯成法語。列維等人的活動爲歐洲現代佛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巴黎法蘭西學院的協諾、戴密微和費洛賽特對梵漢佛教研究也作出貢獻。佛教信仰者卡貝爾曾精心校訂了全部巴利語大藏經。在藏傳佛教研究中比較突出的有大衛·尼爾和拉露。拉露著有《西藏的宗教》(1957)和《敦粕所藏十萬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藏文寫本》(1939)等。
佛教傳播 最早的佛教組織——佛教友誼會是在中國太虛法師的推動下,1929年由龍伯爾建立的。以後改名爲巴黎佛教會,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舉行佛事,展覽佛教藝術,是目前法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和活動中心。1945年後,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法國,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聯盟。近年來,藏傳佛教各派在法國也很活躍。甯瑪派在卡斯特朗市仿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烏金滾桑卻林寺,該寺占地面積120公頃,規模宏大,每年有大批法國和歐洲的藏傳佛教信徒去學習密法。據《基督教百科全書》統計,1980年法國有佛教徒近3萬人,其中約有半數是亞洲裔佛教徒,蓁爲法國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格裏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國 佛學研究 是在西歐的影響下出現的,但有後來居上之勢。1893年在芝加哥舉行世界宗教會議後,美國學術界開始注意對佛教的研究。哈佛大學首先發起了《東方從書》的編譯工作。華侖翻譯了幾部佛經,巴庇特譯注了《法句經》,卡洛斯寫作了《佛陀的教說》,華特發表了《禅道》,特別是日本鈴木大拙有關禅宗一系列的傳譯、講演和著作引起了廣泛的興趣。自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止,佛學研究一度消深。但戰後隨著佛教的急遽發展,佛學研究也進入了高潮。在50~60年代,禅宗的研究風靡一時,滲透到了哲學、文藝、音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各個領域。在這方面影響較大的是亞米斯《禅與美國思想》(1962),杜姆林的《現代世界佛教》(1960),卡普洛的《禅門叁柱》,福洛姆的《心理分析與佛教禅學》和《愛的藝術》,格雷厄姆的《天主教禅》(1963)等。美國的禅宗披上了新大陸的形式,有所謂穩如泰山廢禅、雜燴禅、方禅和禅外禅等種種禅門。此外,在這個時期,正值亞洲民族民主革命風起雲湧,佛學研究爲了配合政治,大力開展了對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佛教現狀的調查研究工作。普林斯頓大學組織、出版了一套專門研究南亞、東南亞諸國政治與宗教關系的叢書。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威爾奇發表了3部關于中國佛教的著作:《1900年至1950年中國佛教的實踐》(1967)、《中國佛教的複興》(1968)和《毛澤東統治下的佛教》(1972)。70年代西藏的密教或金剛乘在美國興起以後,湧現了大批研究和宣傳西藏禅法的著作。如韋曼的《佛教的創始與怛多羅的傳統》(1962),埃克沃爾的《西藏的宗教習俗》(1964)等。目前美國很多著名大學都開設佛學課程,設有博士學位,出版定期的刊物,其中重要的有《世界佛教研究協會會刊》、《東西方哲學》、《金蓮》等。
佛教傳播 美國是一個盛行基督教的國家,原沒有佛教。19世紀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區擴張,開始向夏威夷群島移民。日本佛教也隨之展開活動。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淨土宗別院(分寺)。日本西本願寺也派人去火奴魯魯(檀香山)等地傳教,建立了寺院。夏威夷並入美國後,佛教活動尤爲活躍。隨著日本移民湧入美國本土,西本願寺和其他教派(日蓮宗、真言宗、禅宗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傳教人員並建立衆多的寺院。1899年西本願寺 田宗惠開始夏日金山活動,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勢力的佛教團體——美國佛教會。接著在洛杉矶、芝加哥、紐約等地建立佛寺,發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幾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展到18000人。佛教由美國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傳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日美處于戰爭狀態,日本的傳教活動被勒令停止,一度受到挫折,但在戰後即恢複並有較大規模的發展。50~60年代,美國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禅宗和日蓮正宗。千崎如紀最先在紐約建立了第一禅院,佐佐木周承在紐約又建立了臨濟宗禅堂。創價學會是附屬于日蓮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團,由于它的教義具有現代化的內容,儀式簡單,組織比較嚴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後,聲速成爲美國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後,藏傳佛教的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主要教派都在美國傳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衆參加。南傳佛教的上座部也在華盛頓、洛杉矶等地建寺,開展活動。中國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紀末就由華僑傳入夏威夷,以後又傳入美國本土,在夏威夷設有中華華僑佛教總會,修建富麗堂皇的檀華寺和啓華學校在紐約、舊金山都設有佛教會和寺院,參加中國佛教會活動的極大部分是華裔和僑民。
目前美國佛教徒約有20~30萬人(不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信徒),有40個較大的佛教團體、教派組織。其中重要的有美國佛教會(西本願寺)、北美日蓮佛教會(創價學會)、美國佛教聯合會(白人組織)、泰西佛教團、美國第一禅堂、東漸禅窟、華盛頓上座部佛教中心、普世佛教徒聯誼會、夏威夷華僑佛教總會、舊金山紐約華僑佛教會、曹洞宗北美教友會、高野山美國別院、淨土宗美國別院、羅徹斯特禅宗中心、藏傳佛教甯瑪派禅定中心、噶舉派禅定中心、薩迦派研究中心、中美佛教總會等。佛教徒分布在美國十幾個州,藏傳佛教徒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科蜀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舊金山和紐約叁地;南傳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華盛頓、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凱米爾。佛教爲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已有了很多的變化。宗派、寺院常被稱爲教會,教徒稱爲會員。有些教派還仿效基督教劃分教區,附設青年會、婦女會、童子軍等。宗教生活一般這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舉行,在鋼琴伴奏下,讀誦英譯的佛經,代替了東方的晨鍾暮鼓,頂禮焚香。在軍隊中還配有隨軍僧侶。
其他各地 近來年,意大利、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對佛教的研究也很活躍,建立了不少佛教研究所和佛學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菱和葫早。例如意大利的中東遠東研究所,在村齊的主持下編輯出版了著名的《羅馬與東方叢書》,其中包括很多佛教著作。但在這些國家中,佛教信徒屈指可數。(黃心川)
s. paccaya.
Five Categories of Untranslated Terms == 五不翻
Chinese T"ang Dynasty Master of the Tripitaka Hsuan-Tsang established five categories of words which should be left untranslated
1.the esoteric
2.words having multiple meanings
3.words for things not existing in China
4.words not translated in accord with already established precedent
5.words left untranslated in order to give rise to wholesomeness and respect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卷。爲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譯出前有失譯本《摩诃般若波羅密神咒》(舊題《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1卷,舊傳鸠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①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②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③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④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⑤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⑥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玄奘譯本、失譯本和敦煌本爲“小本”,只有正文;其余爲“廣本”,有序、正、流通叁分。玄奘所譯爲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蘊、叁科、四谛、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于“無所得”(不可得),認爲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由于經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譯爲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此經現存梵本有尼泊爾發現的廣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摩刻小本兩種。日本手抄貝葉梵本,約在609年以後製作。另外,在敦煌還發現《心經》的7種譯本,其中廣本與藏文大藏經所收錄的《心經》相同,而與小本不同。
相傳有注疏200余種。據記載,僅中國撰述即有40余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經注》1卷;中國有唐新羅僧人圓測《心經贊》1卷,明曠《心經略疏》1卷,慧淨《心經疏》1卷(敦煌發現),窺基《心經幽贊》2卷,法藏《心經略疏》1卷,宋智圓《心經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經秘鍵》2卷,最澄《心經釋》1卷,真興《心經略釋》1卷,宗純《心經注》1卷等。(田光烈)
Four Ways (of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 四法
(1) Belief/faith
(2) Interpretation/discernment
(3) Practice/performance
(4) Verification/assurance
These are the cyclic process in learning a truth.
Za”apitanxinlun
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簡稱《雜心論》。印度法救著,南朝宋僧伽跋摩譯。11卷(或作14卷)。此前,東晉僧伽提婆、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南朝宋伊葉婆羅與求那跋摩曾叁次傳譯此論,譯本今已不存。
此論爲解釋和補充印度法勝所著《阿毗昙心論》之書。據稱因《阿毗昙心論》內容甚略,而《大毗婆沙論》又過詳;法救汲取《大毗婆沙論》中可取之說,基酌處中,對《阿毗昙心論》作了補充、整理和訂正,由原來的二百五十頌擴充到六百頌(一說五百頌,實爲六百零六頌)。對《大毗婆沙論》中比較重要的二谛、叁世等說,難以在《阿毗昙心論》原文中補充,則另增一《擇品》加以闡述。雖曰注釋,實爲學說的改組。全論十一品,除新增的《擇品》外,其余十品,一承《阿毗昙心論》原式。其學說體系以四谛爲中心。焦鏡《雜心論序》說:“位序品次,依四谛爲義:界品直說法相,以擬苦谛;行、業、使叁品,多論生死之本,以擬集谛;賢聖(品)所說斷結證滅之義,以擬滅谛;智、定二品,多說無漏之道,以擬道谛;自後諸品,雜明上事,更無別體也。”但其重要思想均反映在新增的《擇品》內。提出諸如“阿羅漢有退”、“中陰”、“叁世有”、“四谛漸次現觀”、“佛不在僧數”等說一切有部新主張;還以“煩惱隨增爲有漏”來解釋《阿毗昙心論》的“生煩惱爲有漏”之說。正是由于此論會通《阿毗昙心論》和《大毗婆沙論》中的不同見解,對說一切有部內容的各種異說有所調和,理論更爲完整和充實。
在印度,此論曾盛極一時,對小乘佛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世親曾對此論的頌文進行合並、增刪,重新加以組織,爲說一切有部寫下了批判性的、總結性的著作《俱舍論》。在中國,《雜心論》由于多次翻譯和弘揚,毗昙之學曾流行一時,並出現了不少弘揚、研究毗昙的學者。如慧通、慧觀及其門下僧業、法琚等,都以精通此論著聞。而僧伽跋摩的弟子惠基及其再傳弟子慧集,更以此論爲中心,結合《發智論》、《大毗婆沙論》加以弘揚,在毗昙學方面獨步一時。
注疏有南朝宋慧通《雜心義記》,北齊智林《毗昙雜心記》,梁智藏《阿毗昙義疏》,隋靖嵩、志念《雜心疏》,唐道基《雜心玄章》、《雜心鈔》及慧休《雜心玄章鈔疏》等,今均已不存。僅在慧遠所撰《大乘義章》中,尚可窺見其引用的上述注疏的某些內容。(高振農)
Ten Great Disciples of Skakyamuni Buddha == 十大弟子
They are:
1.Mahakasyapa摩诃伽葉
first in ascetism.
2.Ananda阿難陀
first in having heard the words of Buddha.
3.Sariputra舍利弗
first in wisdom.
4.Subhuti須菩提
first in expressing emptiness.
5.Purna富樓那
first in explaining good law.
6.Maudgalyayana目犍連
first in supernatural power.
7.Katyayana迦旃延
first in preaching.
8.Aniruddha阿那律
first in the sharpness of his divine eyes.
9.Upali優波離
first in taking precepts.
10.Rahula羅睺羅
first in esoteric practices and in desire for instruction in the law.
Jingangjing
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最早由後秦鸠摩羅什于弘始四年(402)譯出。1卷。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②南朝陳真谛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③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④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的第九會);⑤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等。
此經以一實相之理爲體,以無住爲宗,以斷疑爲用,以大乘爲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被稱爲一經之精髓。意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爲應“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由于此經以空慧爲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于浩瀚,也不失之簡略,故曆來弘傳甚盛,特別爲惠能以後的禅宗所重。
《金剛經》梵文本在中國、日本、巴基斯坦、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中國吐魯番等地並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譯本出土。此經傳入西方後曾被譯成多種文字,1837年修彌笃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馬克斯·缪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聖書》第49卷。1957年愛德華·康芝又再次譯成英文,收入《羅馬東方叢書》第8卷。達爾杜根據據梵文並對照中國滿文譯本,譯爲法文。日本宇井伯壽、中村元等曾多次譯成日文。
釋論甚多。在印度,除彌勒所造八十偈釋本之外,尚有無著《金剛般若論》2卷,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3卷,功德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2卷。另有師子月、月官等亦撰有論釋,但無漢譯本。中國從東晉、隋唐直至清末民初,各家撰述不絕。主要有:後秦僧肇《金剛經注》1卷;隋吉藏《金剛經義疏》4卷(一作6卷),智顗《金剛經疏》1卷;唐慧淨《金剛經注疏》3卷,智俨《金剛經略疏》2卷,窺基《金剛經贊述》2卷,惠能《金剛經解義》2卷;《金剛經口訣》1卷,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2卷;宋子睿《金剛經同刊守記》4卷;清徐槐廷《金剛經解義》2卷;近人丁福保《金剛經箋注》等。日本則有空海《金剛經解題》1卷,法樹《金剛經諸譯互證》3卷,光謙《金剛經破空論俗談》1卷,楞伽道人《金剛經講義》1卷等(蘇淵雷)
Huayanjing
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爲,《華嚴經》的編集,經曆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有人認爲,在梵本《樹嚴經》及《大方廣佛華經》(第58卷)中都提到 ysa 一字,這是于阗文而不是梵文。因此,該經出現的年代和傳播的地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譯本 漢譯3種:①東晉佛陀跋陀羅譯,60卷34品,稱《舊(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②唐實叉難陀譯,80卷39品,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③唐貞元中般若譯,40卷,稱《四十華嚴》,爲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外,傳譯該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從東漢支婁迦谶譯此經別行本《兜沙經》(《如來名號品》)開始,至唐時止,據法藏《華嚴經傳記》所載,這類別行譯本有35部之多。各譯本中,以唐譯《八十華嚴》品目完備,文義暢達,最爲流行。其中重要的有支謙譯《菩薩本業經》(光明覺品)1卷;聶道真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淨行品)1卷;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十住品)1卷;祗多蜜譯《菩薩十住經》(十住品)1卷;鸠摩羅什譯《十住經》(十地品)4卷;竺法護譯《等日菩薩所問叁昧經》(十寶品)3卷;竺法護譯《度世品經》(離世間品)6卷;聖賢譯《羅摩伽經》(入法界品)3卷;地婆诃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1卷。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亦有《華嚴經》,共45品,原本來自于阗,譯者勝友、智軍,校者遍照。
《華嚴經》的梵文本目前只發現《十地經》(相當于《十地品》)和《樹嚴經》(相當于《入法界品》)。在印度,這兩本經是單獨傳播的,在尼泊爾則列入“九法”之中,中國也有單譯本。
內容 主要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願的實踐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漢譯實叉難陀的80卷本,主要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廣大無量功德等,最後宣說諸菩薩依教證入清淨法界、頌揚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內容是從“法性本淨”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叁界唯心”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叁界唯心”的教義,強調解脫的關鍵是在心(阿賴耶識)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輾轉增勝的普賢願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淨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等思想,對大乘佛教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此經在隋唐時弘傳極盛,終于出現了專弘《華嚴經》教觀的華嚴宗。7世紀中,新羅僧人義湘來唐受學于智俨,回國後成爲朝鮮華嚴宗初祖。8世紀中,此經在日本已有流傳,後有唐道睿東渡弘傳《華嚴經》,爲日本華嚴宗初祖。
注疏 在印度有龍樹的《大不思議論》(一部分漢譯爲《十住毗婆沙論》),此外有世親的《十地經論》和金剛軍、堅慧的《十地品釋》等。中國的注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華嚴經遊意》1卷,杜順《華嚴五教止觀》1卷;唐智俨《華嚴搜玄記》10卷、《華嚴孔目章》4卷、《華嚴五十要問答》2卷,法藏《華嚴經探玄記》20卷、《華嚴經旨歸》1卷、《華嚴經文義綱目》1卷、《華嚴經傳記》5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五教章》)4卷、《華嚴經問答》2卷、《華嚴策林》1卷、《華嚴經義海百門》1卷、《華嚴遊心法界記》1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1卷,澄觀《華嚴經疏》60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90卷、《華嚴法界玄鏡》2卷、《華嚴心要尖門》1卷,宗密《華嚴原人論》1卷、《注華嚴法界觀門》1卷、《注華嚴法界觀科文》1卷、《華嚴心要法門注》1卷等。此外還有新羅元曉、太賢、表員等人的注疏。(田光烈)
Makesi Miule
德裔英國東方學家、宗教學家,尤擅佛學。早年在柏林大學學習,以後又在巴黎大學隨東方學家布爾諾夫研究梵文和佛學。1847年去英國定居,任牛津大學教授,專門從事印度宗教和哲學等研究工作,校勘、翻譯和出版佛典。他對印度宗教、神話、哲學、語言等都有比較廣博和深湛的研究,是19世紀興起的比較語言學、比較宗教學和比較神話學的創建人之一。他的主要著譯有《佛教及佛教巡禮者》、《古代梵文文學史》、《梵文文法入津》、《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吠檀多哲學》、《印度六派哲學》;還主編《東方聖書》51卷(1875年以後)。在南條文雄和竺原研壽等協助下校勘、翻譯和出版了佛教文獻《阿彌陀經》(梵文1881,英譯1894)、《無量壽經》(梵文1883,英譯1894)、《金剛盤若經》(梵文1881,英譯1894)、《般若心經》(梵文1884,英譯1894)、《佛頂尊勝陀羅尼經》(1884)、《法集經》(1884)等。日本的梵文學家和佛學家南條文雄、南楠順次郎都出其門下。
中國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1953年成立于北京。該會的宗旨是: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耋全國各民族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職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該會章程規定其任務爲:①團結和倡導廣大佛教徒參加各項爲人民服務的工作,“莊嚴國土、利樂有情”;②在愛國愛教的立場上,維護教徒信仰自由的權利,推動教徒學習宗教政策和其他有關政策法令,愛國守法;支持教徒管好宗教活動場所,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③積極開展佛教教育和學術研究,出版佛教書刊,協助政府保護佛教文物古迹;④發展與各國佛教信徒的友好聯系,增進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根據上述任務,近年來全國各地修繕了大批寺院,其中有北京的雍和宮、法源寺;上海的玉佛寺、龍華寺;江蘇蘇州靈岩寺、南京棲霞寺;浙江杭州靈隱寺、天臺國清寺;廣東南華寺;福建的鼓山湧泉寺等以及西藏的許多寺院,並先後陸續開放供廣大佛教徒進行宗教活動。在開展佛教教育和學術研究方面,恢複了中國佛學院,並開辦靈岩山分院和棲霞山分院;上海、福建、四川、甘肅、西藏等地也各自創辦了佛學院。恢複金陵刻經處,成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發掘、拓印、整理、研究和印行房山石經。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先後多次參加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和亞洲宗教和平會議;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日本佛教徒的友好往來頻繁,1980年與1984年在西安與日本佛教界共同舉行了善導大師圓寂1300周年紀念法會和惠果、空海紀念堂落成典禮法會。
該會現任名譽會長爲班禅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會長趙樸初。出版會刊《法音》,向國內外發行。(王新)
kusala (q.v.), akusala (q.v.) avya^kata (q.v.); cf. Tab. I...
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 四依
The four standards of Right Dharma which buddhist should rely on or abide by:
1.to abide by the Dharma, not the person
2.to abide by the sutras of ultimate truth, not the sutras of incomplete truth
3.to abide by the meaning, not the word
4.to abide by the wisdom, not the consciousness
Dafangdengdajijing
佛教經典。各種大乘經籍的彙編。簡稱《大集經》。出現的年代和地區,目前學者衆說紛纭。一般認爲此經是經過不同曆史階段逐漸彙集編定的,最早出現的時間大概在龍樹在世和《大乘起信論》問世之間,即公元2~3世紀。有的學者還認爲在龍樹以前已經存在的《寶頂經》與此經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集經》作爲一個整體加以編纂,大概在公元400年左右,也有認爲在5世紀以後的。巴基斯坦基爾基特有《大集經》的梵文殘篇出土。梵本《大集經寶幢陀羅經》即《大集經》中的《寶幢分》。
漢譯《大集經》爲北涼昙無谶等譯。30卷。隋代在昙無谶譯30卷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那連提耶舍等編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大乘大集須彌藏經》,東漢安世高譯的《明度五十校計經》(即《十方菩薩品》),合成60卷。那連提耶舍編譯的《日藏經》後半的《護塔品》創作于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月藏經》的先前形式可能産生于2世紀中葉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阗文本在4世紀才出現。此經曾提到佛教的聖地是震旦、于阗、龜茲、吳地國、鄯善等,對中國的重視更甚于印度。在漢譯《月藏經》中還提到過“十二宮”和“五行”等學說,足見編譯者是熟悉中國和中亞的天文學和地理情況的。此經另有藏譯本,名《大集》。
《大集經》以闡述大乘六波羅蜜法和諸法性空思想爲主要內容,同時也含有一些密教說法。有些經記述了魔王、阿修羅等諸天護法的內容,導致後來出現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經講到諸弟子可分別受持如來十二部經,預言後來佛教的分派;有些經宣揚末法思想,爲隋信行建立叁階教、道綽提倡淨土思想之張本。有些經還反映了印度、西域和中國古代醫學方面有關胎兒成長次第的知識以及天文、地理、曆法等方面的成就。(田光烈)
Emituojing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叁部經。一般認爲在1~2世紀印度貴箱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
譯本 漢譯最早爲後秦鸠摩羅什所譯。1卷。異譯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小無量壽經》1卷(已佚);唐玄奘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1卷。梵文本在9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近代由馬克斯·缪勒與南條文雄在倫敦校刊印行,並于1894年譯成英文,刊載于《東方聖書》第49卷。在日本,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推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木婉雅、高畑崇導等,依據梵、漢、藏文譯出的數種日譯本。高畑崇導還把鸠摩羅什的漢譯本于1979年譯成英文。此外尚有《佛說阿彌陀經梵文和漢二譯對照》本與《無量壽經梵文和漢五譯對照》合並出版。此經的藏譯本雖從梵文譯出,但譯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響。
內容 阿彌陀爲淨土宗信仰的佛名號,佛教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他原爲國王,後捐棄王位,發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對佛發四十八願;行果圓滿,隨願所成,光明壽命,悉皆無量。此經敘述佛在祗樹給孤獨園對舍利弗等講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無上莊嚴:有七寶嚴飾的樹林、樓閣,有八功德水池,諸色微妙的蓮花,妙聲自然的衆鳥;衆生但受諸樂無有衆苦;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死後即可往生該處等。由于此經漢譯約僅2000字,容易背誦,加上修行方法簡便,故在中國流傳甚廣,影響頗大,成爲淨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讀的課本。宋明以後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課,淨土宗也隨此經的流傳而影響日益擴大。
注疏 現存注疏在中國主要有隋智顗《阿彌陀經義記》1卷;唐慧淨《阿彌陀經義疏》1卷,窺基《阿彌陀經義疏》1卷、《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宋智圓《阿彌陀經義疏》1卷,元照《阿彌陀經義疏》1卷,戒度《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3卷;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1卷;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1卷,傳燈《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2卷,祩宏《阿彌陀經疏鈔》4卷,大慧《阿彌陀經已訣》1卷,智旭《阿彌陀經要解》1卷;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1卷,淨挺《阿彌陀經舌相》1卷,續法《阿彌陀經略注》1卷,彭際清《阿彌陀經約論》1卷;近代有黃智海《阿彌陀經白話解釋》1卷等。另有新羅圓測、元曉、遁倫、憬興、玄一、太賢以及日本源信、源空、聖聰等人注疏多種。(梁孝志)
Malalasaikela
斯裏蘭卡佛學家、宗教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畢業于巴納杜拉聖約翰學院後,去英國倫敦留學,獲哲學博士、文學博士和藝術碩士。蘇聯莫斯科大學曾授予名譽哲學博士。一生從事佛教教育和社會活動,曆任錫蘭大學巴利語與佛教文化教授、東方學院院長、駐蘇聯大使和駐聯合國使節。爲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發起人之一,並被選爲該會首任主席。主編《佛教百科全書》、僧伽羅文《巴利大藏經》、《巴利語固有名詞辭典》、《英文-僧伽羅文辭典》、《錫蘭巴利語文獻》等等,著有《佛教及民族問題》等。曾來中國訪問,珍視中國和斯裏蘭卡的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