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论三十三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学定蕴?答:无学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问:定体唯一。谓心所法中三摩地。云何建立三种差别?答:以近对治三种障故。谓空三摩地、近对治有身见。无愿三摩地、近对治戒禁取。无相三摩地、近对治疑。复次行相别故。谓空三摩地、三行相俱。卽空、非我。无愿三摩地、十行相俱。卽苦、非常,集、道、各四。无相三摩地、四行相俱。卽缘灭四。复次以三事故。一、以对治故。二、以意乐故。三、以所缘故。以对治故,建立空三摩地。谓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如我见、我所见,已见、已所见,五我见、十五我所见,亦尔。复次非我行相,对治我爱,空行相、对治我所爱。如我爱、我所爱;我慢、我所慢,亦尔。以意乐故,建立无愿三摩地。谓诸贤圣。由意乐故,不愿有及圣道。所以者何?以诸贤圣、由意乐故,不愿流转及蕴世苦。圣道依流转及蕴世苦,故亦不愿。缘道行相,虽非不愿;而意乐故,立无愿名。问:圣者何故修圣道耶?答:为涅盘故。谓除圣道,更无异法,能得涅盘;故修习之,非本意乐。以所缘故,建立无相三摩地。谓灭谛中、无有十相;故名无相。五尘、男、女、三有为相、说名十相。复次以灭谛中,无上中下及蕴世相,故名无相。灭四行相,此为所缘;故名无相。
二解 发智论二卷四页云:云何无学定蕴?答:无学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 - 朱芾煌
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三页云:云何无学正定?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无学正定。 - 朱芾煌
伴随着「喜」的定,通常指「初禅」或「第二禅」。 - 庄春江居士编
法蕴足论六卷八页云:复有一类喜俱行心、无怨无敌,远离恼害,广大无量,善修习故;想对一方胜解遍满具足而住。及对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或傍一切世间,亦复如是。是名第三。云何为喜?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有情获益、深可欣慰。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心欣、极欣、现前极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喜性喜类,乐和合、不别离、欢欣悦豫、有堪任性,踊跃、踊跃性,欢喜、欢喜性,总名为喜。复次与喜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喜。复次喜心定有二种。一、狭小。二、无量。云何狭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狭小喜心定?谓有一类、于诸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有情、谓父母兄弟姊妹、及余随一亲属朋友。彼于如是狭小有情,令狭小喜俱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庆彼有情、得乐离苦。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而庆狭小有情获益;齐此未名狭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狭小喜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狭小诸有情相,欣慰狭小诸有情相,欣慰狭小有情获益;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狭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喜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欣慰狭小有情获益。齐此名为已入狭小喜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狭小喜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狭小喜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狭小喜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狭小喜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狭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狭小喜心定。云何无量喜心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量喜心定?谓卽于狭小喜心定,数数修习,令心随顺调伏寂静;数复调练,令其质直柔软、堪能与后胜定、作所依止。然后渐令胜解遍满于东方等无量有情、欣慰获益。彼于尔时、若心散乱、驰流余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令住一缘,欣慰无量有情获益;齐此未名无量喜心定加行,亦未名入无量喜心定。彼若尔时、摄录自心、令不散乱、驰流余境,能令一趣、住念一缘思惟无量诸有情相,欣慰无量有情获益;如是思惟,发勤精进,乃至励意不息。是名无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喜心定。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一趣、等持,无二无退,欣慰无量有情获益。齐此名为已入无量喜心定。又此定中,诸心意识,名无量喜俱有心。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无量喜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无量喜俱有胜解。又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无量喜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无量喜心定加行;亦名入无量喜心定。 - 朱芾煌
瑜伽十一卷二十二页云:云何贤善定相?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何故此相说名贤善?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 - 朱芾煌
(术语)六不定之一。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失也。立者先具三支立一宗之时,敌者对之亦立具三支正反立者之宗者,此时立敌两立,不能生决定之智,故立敌之因,皆名决定相违,为不定因之一,不定因者,谓使宗法不能决定之因,相违决定者,谓立敌之因各决定成立相违之宗也。立敌各决定而成相违之宗,故即为不定因也。因明入正理论曰:“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缘因故,俱名不定。”
因明入正理论云: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如疏六卷二十二页释。 - 朱芾煌
另译作「想受灭定」,想与知都停止的定境,部派间对此定的定位看法纷歧,有认为其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上。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三聚之一。见三聚条。
简称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为三聚之一。 - 陈义孝编
俱舍论十卷十九页云:何名邪性?谓诸地狱傍生饿鬼,是名邪性。定、谓无间。造无间者,必堕地狱;故名邪定。
二解 集异门论四卷五页云:云何邪性定聚?答:五无间业。 - 朱芾煌
简称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
- 梵心居士编
如定异差别有多种中说。 - 朱芾煌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修禅定时有三种障碍,能令禅定不得开发,即:(一)沉昏闇蔽障,行者于修定时,沉昏掉举而无所别知。(二)恶念思惟障,行者于修定时,虽不沉昏,然恶念忽起,欲毁禁戒而做诸种不善之事。(三)境界逼迫障,行者于修定时,虽无沉昏、恶念等事,然身体或猝痛,或魔恼竞起,或见自身被火烧、于高崖坠落、为猛虎奔逐、罗刹诸恶相现等境界,逼恼行者令其惊怖。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沉错闇蔽障谓行人修定之时。沉昏瞪矒。无所别知。由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名为沉昏闇蔽障。二恶念思惟障谓行人修定之时。虽不沉昏。而恶念忽起。欲毁禁戒。作诸不善等事。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是为恶念思惟障。三境界逼迫障谓行人修定之时。虽无如上沉昏恶念等事。而身或卒痛魔恼竞起。或自见身陷入于地。火来烧身。高崖坠落。猛虎奔逐。乃至罗刹诸恶相现。逼恼行人。令生惊怖。障诸禅定。是名境界逼迫障。 - 明·一如等 撰
位于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三十五公里之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已毁于清末。塔建于唐代,现仅残存塔身,高九点五公尺,为方形单层,四外壁由不同类型之模制浮雕砖镶嵌而成,有青龙、白虎、真人、武士、金刚、力士、胡人、猛狮,花卉等七十二种图案。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南壁辟券门,门洞亦由浮雕砖砌成,石质半圆形门额上为三世佛造像龛,雕刻佛像、弟子、天王等九尊,佛像背后有火焰纹背光,乃属盛唐艺术风格。造像下有唐咸通十一年(870)之草书题记。塔外壁之浮雕砖与内层砖以榫卯相套和犬牙交错之砌筑方法连接,使塔身浑如一体。此塔造型优美壮丽,砖雕精巧雅致,为唐代砖刻艺术之珍品。
杂集论九卷十四页云:修治定道者:谓四神足。如是净除一切障已;复由欲勤心观门,修三摩地;令成调顺堪任性故。 - 朱芾煌
(术语)空处定之具名。四空处定之一。见空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