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四镜之一。谓心体离念,远离一切心、境、界之相,而毕竟清净无垢;犹如镜面之空净,不现任何外物。用以譬喻本觉(本有之觉性)之清净。[大乘起信论](参阅“四镜”1851、“本觉”1979)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镜之一。见四镜条。
(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
(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 - 陈义孝编
(术语)小乘之法门知三解脱门之空理,不知第一义空不空之理,谓之三空不空。往生论注下曰:“尽彼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酉*面]三空不空之痼。”
谓小乘的法门只知三解脱门的空理,而不知第一义空的道理,谓之三空不空。 - 陈义孝编
(术语)三解脱门之异名。旧译仁王经上曰:“三空观门,四谛十二因缘。”见三三昧条。
三解脱门的别名。见三三昧条。 - 陈义孝编
即三空观门。 - 陈义孝编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阅“三轮相”680)
(术语)见三轮相条。
[出能断金刚经论]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着之相。是名三轮体空。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体达一切皆空。岂有此物而为所施。是名施物空。 - 明·一如等 撰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 陈义孝编
杂集论六卷七页云:又有三种空性。谓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遍计所执自性观。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观。由此如所计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圆成实自性观。由此卽真空性故。 - 朱芾煌
(术语)见色即是空条。
梵语ru^pam! s/u^nyata^ 或 yad ru^pam! sa^ s/u^nyata^。出自玄奘所译般若心经。为“空即是色”之对句。色,广义言之,乃物质之总称。谓一切现象皆为空幻,无有实体。小乘以人为五蕴之假和合,无独立自存之实体,故说“人无我”;大乘不但认为人无我,且以为五蕴自身亦虚假不实,而说“法无我”。所谓五蕴皆空,意谓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若以其为实有自性,则是虚妄分别,故色之本质为空。[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五实际品、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中论卷二观行品、般若心经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华严注法界观门](参阅“空即是色”3478)
(术语)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梵R&umacron;paniś&umacron;nyat&amacron;。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