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34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595】三观

指圆觉经所说之三种观法。即:(一)奢摩他观,奢摩他,意译作止,谓静止心念而入于涅槃。(二)三摩钵底观,三摩钵底,意译作观,谓观如幻之相而证幻化之净行。(三)禅那观,禅那,意译作思惟,谓不取静相及幻化,思惟而证中道之实相。此三观单复重叠而为二十五种,称为二十五清净定轮。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上):“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96】三观

  (名数)圆觉经说三种之观法,谓为圆觉之三观:一、奢摩他观。奢摩他,译言止,专静止心念而入于涅槃也。二、三摩钵底观。三摩钵底,译言观。观如幻之相而证幻化之净行也。三、禅那观。禅那,译言思惟。不取静相及幻化,思惟而证中道之实相也。此三观单复重叠,而为二十五种,称之为二十五清净定轮(经于二十五种一一说之)。经偈曰:“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三藏法数 【597】三观

  [出圆觉经略疏]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二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次第统编 【598】三观

  圆觉三观者:
  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禅那  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静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 明·杨卓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99】法界

  (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佛学常见辞汇 【600】法界

  十法界之一。 - 陈义孝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01】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佛学常见辞汇 【602】菩提

  三菩提之一。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603】菩提

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

- 梵心居士编

佛识慧集 【604】菩提

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叫缘觉菩提。

- 梵心居士编

阿含辞典 【605】择法

另译作「择法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择法」。 - 庄春江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606】择法

  梵语dharma-pra=vicaya-sam!bodhyan%ga,巴利语dhamma-vicaya-sambojjhan%ga。七觉支之一。又称择法觉分、法觉意、法解觉意。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参阅“七觉支”12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07】择法

  (术语)见七觉分条。

佛学常见辞汇 【608】择法

  见七觉支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609】择法

法蕴足论七卷十三页云:云何择法觉支?谓世尊说:若圣弟子,能如实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应修不应修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法,有敌对法,缘生法。能如实知善不善法者:云何善法?谓善身语业,善心心所法,善心不相应行,及择灭,是名善法。云何不善法?谓不善身语业,不善心心所法,不善心不相应行,是名不善法。彼于如是善不善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善不善法。能如实知有罪无罪法者:云何有罪法?谓三恶行,三不善根,十不善业道,是名有罪法。云何无罪法?谓三妙行,三善根,十善业道,是名无罪法。彼于如是有罪无罪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有罪无罪法。能如实知应修不应修法者:云何应修法?谓三妙行,三善根,十善业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恭敬听闻,密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曾不睡眠,勤修诸善,是名应修法。复次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支圣道、四正行、四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亦名应修法。云何不应修法?谓三恶行,三不善根,十不善业道,亲近不善士,听闻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非法行,不恭敬听,不恭敬问,不密护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常习睡眠,不勤修善,是名不应修法。彼于如是应修不应修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应修不应修法。能如实知下劣胜妙法者:云何下劣法?谓不善法,及有覆无记,是名下劣法。云何胜妙法?谓诸善法,及无覆无记,是名胜妙法。彼于如是下劣胜妙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下劣胜妙法。能如实知黑白法者:云何黑白法?谓不善法名黑,善法名白;有罪法名黑,无罪法名白;不应修法名黑,应修法名白;下劣法名黑,胜妙法名白。是名黑白法。彼于如是黑白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黑白法。能如实知有敌对法者:云何有敌对法?谓贪无贪,互相敌对,瞋无瞋,互相敌对,痴无痴,互相敌对,是名有敌对法。彼于如是有敌对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有敌对法。能如实知缘生法者:云何缘生法?谓缘起法,及缘已生法,总名缘生法。彼于如是缘生法,以如实正慧、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审谛伺察;是名能如实知缘生法。彼如实知善不善法,广说乃至缘生法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总名为慧。亦名慧根。亦名慧力。亦名择法觉支。亦名正见。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盘,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于法拣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名择法觉支。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10】正等正

  (术语)三藐三菩提,新译为正等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

佛学常见辞汇 【611】正等正

  梵语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的觉悟的意思。 - 陈义孝编

阿含辞典 【612】正等正

完全地;圆满的解脱证悟,指佛(三藐三佛陀)的解脱,另译「遍正觉」;「等正觉」,音译「三藐三菩提」。 - 庄春江居士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