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无色界之色空为涅槃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
形容无常逼迫,令人无可逃遁之用语。盖无常之于诸有情,如影随形,其威势远过于暴水、猛风、掣电,纵任逃隐至山林、海底、空中、市井等处,亦无法分秒避除其紧密之追逼。据法句譬喻经卷一载,昔时有四位梵志兄弟,皆得神通,一日预知七日后皆当命终,遂共议以神通力逃遁之,一人入于大海,一人钻入须弥山山腹,一人转举于空中,一人入于大市中,然七日之后,无常逼及,此四梵志终不免一死。故经论中常以“山海空市”比喻无常之逼迫。[婆罗门避死经](参阅“婆罗门避死经”4469)
(杂语)止观七曰:“若觉无常过于暴水猛风掣电,山海空市无逃避处。”辅行曰:“法句经二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神通。知后七日一时皆死,共议之。我等四人有五通力,翻覆天地,扪摸日月,宁不可避死乎?一人云:吾入大海下至地,上出水。一人云:吾入须弥之腹,还合其山。一人云:吾转举于空中。一人云:吾入大市之中。皆云避于如是处,无常之杀鬼,岂知我处耶?议毕,谒王述其意而去。过七日市监奏王曰:“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云一人已死,余三岂免?””法句譬喻经二,举此因缘。见杀鬼条。
瑜伽三十六卷十七页云: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卽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卽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卽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 朱芾煌
指生空、法空。又作我法二空、人法二空、人法二无我。略称二空、二无我。即体达常一主宰之我与诸法之自性皆空。系大乘之观法,谓“人”为空,“法”亦为空,以断除我执、法执,而证我空真如、法空真如。小乘则偏修生空观,故不易断除法执。[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华严经孔目章卷三人法二空章、百法问答钞卷七](参阅“人法二空”256)
一众生空 二法空
次四谛十六行而辩生法二空者。正明声闻之人。虽云通于三藏教门入道。而三藏教门。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应有别。是以。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证空成圣。此皆约二空教门。有斯之异也。今为分别。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辩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无有为义。无此生法二有。故名为空
一众生空 若观生死苦果。但见名色。阴入界实法。从因缘生。新新生灭。是实法中空。无我人众生寿者等。十六知见。如龟毛兔角毕竟不可得。是为众生空也
二法空 若观生死苦果。非但我人众生等。十六知见空。如龟毛兔角不可得。是中名色阴入界异法。一一分别。推析破坏乃至微尘刹那。分分细检。皆悉空无所有。即名法空。是为声闻人经明法空相。若摩诃衍中辩法空者。诸法如梦幻。本来自空。不以推析破坏故空也 - 隋·智顗 撰
指生空、法空二种空,又作我法二空、人法二空。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 - 于凌波居士著
(术语)与我空法有同。
指观想众生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无实体之理的禅定。秘藏宝钥论卷中(大七七·三六六上):“生空三昧,知神我之幻影(阳)。”
(术语)观生空之理之禅定也。秘藏宝钥中曰:“生空三昧,知神我之幻阳。”
观察一切众生皆缘生性空的禅定。 - 陈义孝编
观察一切众生皆缘生性空的禅定。
- 梵心居士编
瑜伽九十二卷十九页云:若说恒时一切诸行、唯有因果;都无受者、及与作者。当知是名胜义谛空。 - 朱芾煌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对于“胜义空”所作之简扼说明。谓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诸法,其生之时,法实无所从来;其灭之时,法亦无所离散。复说十二因缘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生起一大苦蕴;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如是则一大苦蕴灭。此即胜义空之要旨。
(书名)一卷,宋施护译。说诸法无实生实灭,且说十二因缘生十二因缘识。是可摄于大乘部者。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初解十八空之义,又阐释此十八空摄于十六空、十四空之法义,次释七种真如,详说十胜智真实之义。本论实乃释天亲之中边分别论中相品及真实品部分之作,因此古人视为龙树之着,显系错误,然原著者为何人迄今亦未可知。其内容除包含中边分别论外,其余部分亦颇重要,在唯识学发展史上值得注意。
(书名)一卷,龙树造,陈真谛译。
显扬十五卷二十页云:十六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初后空、无损尽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
二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等略义,云何应知?颂曰: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见此如理,所求二净空。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为种姓清净,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卽是内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卽是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如理者:谓胜义。卽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卽空故;名胜义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卽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盘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诸圣种姓,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是十四空,随别安立。此中何者说名为空?颂曰: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