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十种发心中说。 - 朱芾煌
显扬八卷九页云:不虚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如其所欲,随所造修诸菩萨行,无有空过。依此最后堕决定位,如来为诸菩萨授堕决定记。 - 朱芾煌
(术语)又云静虑波罗蜜。见六波罗蜜条。
又名静虑波罗蜜。见六波罗蜜条。 - 陈义孝编
此阿赖耶识第七证也。瑜伽五十一卷三页云: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 - 朱芾煌
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 朱芾煌
宋永明智觉禅师延寿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平江府定慧云禅师,僧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曰:「见之不取。」曰:「学人未晓。」师曰:「思之千里。」 - 宋·普济
指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中主定德之十六尊。与“慧门十六尊”相对。即四波罗蜜、内四供养、外四供养及四摄。包括金刚波罗蜜、宝波罗蜜、法波罗蜜、业波罗蜜、金刚嬉、金刚鬘、金刚歌、金刚舞、金刚香、金刚华、金刚灯、金刚涂香、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等十六尊。三十七尊中除定门十六尊、五佛外,余即为慧门十六尊。又内四供养与外四供养一般合称为八供。[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卷五、卷十三、秘藏记]
(术语)定散自力之信心。欲以自力之定散心得证果也。
全句为「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当有」,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此我的真我)常、永久、恒、不变易法、这样永恒存续」。 - 庄春江居士编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 陈义孝编
即定业与不定业。谓善、恶之业所招感之果报有定与不定之别。分为招感结果之定与不定、招感结果之时的定与不定、时与果之定与不定等三种。
(一)果之定与不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以下、俱舍论卷十五等载,决定受异熟果之业为定业,受果不定之业为不定业。其间有轻、重之分,由三因缘而成者为重业,即:(1)由意乐而成者,谓造业之动机为强烈之烦恼;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业必重。(2)由加行而成者,谓行为无间断而郑重造作者,是为重业。(3)由功德田而成者,谓造业之对象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为重业。具有上记三因缘之任一种业,必属重业、定业,否则即为轻业、不定业。
(二)时之定与不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以下、阿毗达磨集论卷四、成实论卷八、俱舍论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七等载,时之定者有三种,称三时业、三时报业或三报业,即:(1)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乃现在世作业,现在世引生果报。如入慈无量心定、四静虑或灭尽定者,由其功德出定时,于身具备无量功德。或对以佛为上首之僧众作善恶业,或以猛利之意乐方便作善恶业者即是。(2)顺生受业,又作顺次生受业,略作顺生业。即此生所作业于次生招感果报,如五无间业于次无间之生受果。(3)顺后受业,又作顺后次受业、顺后业。指此生所作之业于次生以后感果。
(三)时与果之定与不定。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载,业有四种,即:(1)异熟定,谓受果已定而时不定。(2)时分定,谓受果之时已定,而所受之果不定。(3)俱定,谓受果、受时皆定。(4)俱不定,谓受果、受时皆不定。唯识论了义灯卷五,以俱定为定业,其他三者为不定业。
俱舍论卷十五就定与不定业列举四业、五业、八业等三说:(一)四业,包括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不定业。(二)五业,除四业之前三业外,不定业又分异熟定时不定、异熟不定时不定二种,合为五业。(三)八业,谓顺现、顺生、顺后等三业各分为时果俱定与时定果不定二项,成为六业,再分不定业为时不定果定、时果俱不定等二业,合为八业。
阿毗达磨集论卷四列有三种决定受业,即: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等。依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之阐释:(一)业决定,谓由于宿业力,在此生中必定会造作某种业。(二)受异熟决定,谓必受之果已决定。(三)分位决定,谓顺现、顺生、顺后等受果之受时已定。[显扬圣教论卷十九、百法问答钞卷三]
即定业与不定业。此指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有定与不定之别。分为招感结果之定与不定、招感结果之时的定与不定、时与果之定与不定等三种。一、果之定与不定:决定受异熟果之业为定业,受果不定之业为不定业。二、时之定与不定:时之定者有三种,称三时业即:一者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乃现在世作业,现在世引生果报。如入慈无量心定、四静虑或灭尽定者,由其功德出定时,于身具备无量功德。或对以佛为上首之僧众作善恶
业,或以猛利之意乐方便作善恶业者即是。二者顺生受业,又作顺次生受业,略作顺生业。即此生所作业于次生招感果报,如五无间业于次无间之生受果。三者顺后受业,又作顺后次受业、顺后业。指此生所作之业于次生以后感果。三、时与果之定与不定。业有四种,即一者异熟定,谓受果已定而时不定。二者时分定,谓受果之时已定,而所受之果不定。三者俱定,谓受果、受时皆定。四者俱不定,谓受果、受时皆不定。《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以俱定为定业,其他三者为不定业。 - 于凌波居士著
业有定业与不定业之别。定业,指必受异熟果之业,有善、恶之分,故恶之定业必招受苦果。然众生若能感念佛菩萨之厚德,心不犹豫,发愿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得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而速证无上菩提,此即定业亦能转。法华文句记卷十下(大三四·三五七上):“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
(杂语)文句记十曰:“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恶之定业,虽必受苦果,若众生之机,感佛菩萨为厚,则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也。理趣释下曰:“心不犹豫能发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能转定业,疾证无上菩提也。”
成唯识论二卷三页云:且定有法,略有三种。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