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八大人觉者,有八法为菩萨声闻缘觉大力量人所觉悟,故名。其注解列下。○八大人觉经略解。一卷。明智旭解。○八大人觉经疏。一卷。续法述。○八大人觉经笺注,一卷。丁福保注。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如随眠转相有十八种中说。 - 朱芾煌
指十地中之初地与二地。此二地虽为圣者之位,犹自然生起烦恼,故有此名。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
(术语)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而一一之愿以此愿若不成就我不取正觉(即不成佛)之誓言而结之。其第一愿曰:“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乃至第四十八愿之结句皆然也。依此而谓之不取正觉之誓愿。
如独觉习中说。 - 朱芾煌
临安府崇觉空禅师,姑孰人也。上堂:「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遂举拂子曰:「灌溪老汉向十字街头,逞风流,卖惺惺,道我解穿真珠,解玉版,濄乱丝,卷筒绢。淫坊酒肆,瓦合舆台,虎穴魔宫,那吒忿怒,遇文王兴礼乐,逢桀纣逞干戈。今日被崇觉觑见,一场[怯-去+么][怖-布+罗]。」师颂野狐话曰:「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蓦地唤回,打个筋斗。」 - 宋·普济
观此觉(受)之无常;观察这感受的无常变化。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谓菩萨经三只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后之等觉位,入金刚喻定也。金刚喻定者,正将成佛时所入之定,知慧坚固,故以金刚为喻,一念打破无始无明而到达无上佛果之因位最后道心也。
无减,即「无减知」,指世尊的无量智慧。 - 庄春江居士编
绍兴府东山觉禅师,后住因圣,上堂:「三通鼓罢,诸人各各上来,拟待理会祖师西来意?还知剑去久矣么?设使直下悟去,也是斩头觅活。东山事不获已,且向第二头鞠拶看。」以手拍禅床,下座。上堂:「花烂熳,景暄妍。休说壶中别有天。百草头边如荐得,东高三丈,西阔八寸。」上堂,举:「昔广额屠儿,一日至佛所,飏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数。”世尊曰:“如是如是。”今时丛林,将谓广额过去是一佛,权现屠儿。如此见广额,且喜没交涉。」又曰:「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飏下屠刀,立地成佛。且喜没交涉。」又道:「广额飏下屠刀,曰我是千佛一数。这一佛多少分明,且喜没交涉。要识广额么?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 - 宋·普济
如独觉中说。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卷十五页云:问:若独觉,亦得无碍解者;何故不能为他说法?答:彼爱寂静,乐独处故。怖畏喧杂,厌众集故。见远离功德,愦闹过失故。心背徒众,岂能说法。有说:一切独觉,皆是奢摩他行。要毗钵舍那行,方能说法。有说:一切独觉,不乐安布名身等故。有说:彼审观察:设我说法,彼卽能入正性离生,得果离染,及漏尽者;我亦当说。然不能如是。我何能唐捐其功耶。是故不说。有说:一切独觉,能审度量世间惟有二种所化。一者、佛所化,二者、声闻所化。无有独觉所化有情。故不说法。有说:夫说法者,由二因缘。一者、力所引发,二者、由随他教。独觉无力,不随他教。又一者、无畏引发,二者、由随他教。独觉无无畏,不随他教。又一者、大悲引发,二者、由随他教。独觉无大悲,不随他教。是故彼不能说法。问:说法俱由一切佛法,何故但说力无畏大悲,非余耶?答:力能安立自论;无畏能摧他论;大悲能起说法欲;更不待余,故惟说此有。谓彼独觉,作是思惟:能说法者,所谓法王,及法王子,我非法王,亦非法王子。何能说法。是故不说。有说:彼独觉作是念:我从昔来,不曾习学诸说法事。是故不说。有说:若自觉而于三种正调伏事得善巧者,乃能说法。独觉不尔。有说:自觉如能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者,方能说法。独觉不尔。有说:夫说正法,皆为破我。独觉出世时,众生着我,坚固难破。故不说法。有说:彼自觉者,于说法时,心必依趣涅盘。独觉若起趣涅盘心时,第二剎那。便入寂灭。极乐解脱故。如来不尔。虽乐解脱;而为大悲大舍所持,能久住说。有说:自觉而能成就无忘失法,乃能说法。独觉若在空闲林中;能以无碍解,安布蕴界处等名句文身。若入聚落行乞食时,前所安布,或有忘失。彼作是念:我既不得无忘失法;何用说法。是故不说。有说:独觉种姓,法应如是。虽得无碍解;而不乐说法,欲有饶益,惟现神通,或但为他受八斋戒。 - 朱芾煌
瑜伽六十四卷五页云:独觉乘证得者:谓略有三种。一、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证得。二、先已得证得证得。三、先未得证得证得。前二证得,名为独胜。最后证得,名麟角喻。
二解 显扬六卷十一页云:独觉乘证得者:略有三种。一、由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无漏真证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证得者,名非独胜觉。由后证得者,名犀角喻觉。 - 朱芾煌
又作独觉乘定性、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为唯识宗所立众生的五种种性之一。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的无漏种子者。此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无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种,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故两者合称二乘定性。 - 于凌波居士著
谓独自修行,觉悟而离生死之人,徒能自度,难以生起大悲心,兼济一切众生,则无法臻于佛果,故谓之舍悲障。
(术语)谓独觉有舍大悲心之障也。盖独觉之人,但能自度,无利他心,故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从而不能至于佛果,故谓之舍悲障。
独觉的行人,但能自度,无利他之心,故不能起大悲心以利益众生,因此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佛果,故曰舍悲障。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