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dhartha Goutama == 乔达摩·悉达多
the Sanskrit word of Siddhartha, the name of Shakyamuni when he was born to the Prince Suddhodana. The name means "wish fulfilled".
Six External Bases == 六外处
see Six Gunas.
Six Internal Bases == 六内处
see Six Indriyas.
”indulging in gladness”; s. mano-pavica^ra.
Sphere of no-thing == 无色天
the heavens without form, immaterial, consisting only of the mind in contemplation, being four in number of which the "spher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is the highest.
Two Forms of Death == 二死
1.Natural death of the life
2.Death form external cause and conditions
asan~n~a^-satta (q.v.).
”decisive support” or ”inducement”, is one of the 24 conditions (paccaya, q.v.).
”imperfections of insight”; s. visuddhi.
The group of 10 is mentio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Pts.M. II, 102, and it is said that the mind may become defiled thereby (kilissati), but the above term is not used for the 10. This is probably done for the first time in Vis.M. XX.
s. prec.
s. samsa^ra, vatta.
”thorough attention” or wise consideration”: s. manasika^ra.
Lianhuasheng
印度僧人。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通称白麦迥乃(莲花生)。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著有《秘密集会》)之子。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他又从吉禅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又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所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郭元兴)
Wuzhu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又从宾头卢学习小乘空观理论。其后在中印度阿 陀国改信大乘,弘扬《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其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该书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于自身,它保存一切种子,形成宇宙万有的潜在状态,并和宇宙万有的显现状万言书互为因果关系;所藏,指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所;执藏,是针对唯识论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而说的。阿赖耶识是常恒流转的识,它被末那识所爱执。另外,为了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还提出三性说,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笥,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一种虚妄的丰在,是由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赋与它的名称;依他起性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事物本身并非永恒的存在,而是由因级或条件引起的;圆成实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最完满、最真实,排除了各种妄执而达到的一种存在。无著为了证得他所单有的一切保证识和三性的理论,还提出了一套修行实践的方法。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婆罗蜜”(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地”,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此外,他还证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些理论进一步发挥和重新组织了前一个时期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实践,从而奠定了瑜伽选派的基础。
此外,无著的批驳数论、胜论、顺世论、佛教说一切有部和中观派的过程中,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由于重点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采用论议的形式,总括为七因明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因明虽然不是无著首创,但是他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并吸取了正理论的精华,构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成为唯识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约有汉译、藏译30种。除《摄大乘论》外,最重要的尚有《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黄心川 宫静)
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亦称睿山大师、根本大师、山家大师、澄上人。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近江国(今滋贺县)人。初依大安寺行有为弟子,学唯识章疏等。15岁于近江国国分寺剃度785年于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后人比睿山结草羯,学法华、金光明、般若诸经,特别精究《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788年改草庵为寺(后称一乘止观院、延历寺)。804年作为“入唐请益天台法华宗还学生”,率弟子义真入唐。在天台山从修禅寺道邃和佛陇寺行满受天台教义,并与弟子义真从道邃受菩萨大戒;从禅林寺的翛然习牛头禅要。离天台山后,又至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从顺晓受密教灌顶,并抄写许多经疏。翌年携带《台州录》102部240卷、《截止州录》230部460卷及金字《妙法莲华经》、法具等回国。先为南部八高僧讲授天台宗法门,又在高雄山寺设灌顶坛传密教,为日本有灌顶之始。并获准设天台宗“年分度者”(按年限定出家人数),正式创立日本天台宗。819年上奏,欲创建大乘戒坛于比睿山,遭到奈良其他佛教徒的反对和攻讦,因撰《显戒论》3卷、《显戒缘起》2卷上之于天皇,未被允许。直到逝世后,日本天台宗方获准在比睿山设大乘戒坛。866年,清和天皇追赠传教大师谥号,为日本有大师号之始。所创天台宗为“圆密一致”,主张四宗(天台宗、密宗、禅宗、大乘戒)合一。著作主要有《守护国界章》、《法华秀句》、《内证佛法自脉谱》、《山家学生式》、《显戒论》等,近代辑有《传教大师全集》。
1982年,日本天台宗延历寺座主山田惠谛率众到中国巡礼天台,和中国天台宗联合举行法会,立“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于国清寺,中国天台宗也立碑纪念。(林子青)
s. sabba-loke anabhirati-s.
s. vipas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