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dhartha Goutama == 喬達摩·悉達多
the Sanskrit word of Siddhartha, the name of Shakyamuni when he was born to the Prince Suddhodana. The name means "wish fulfilled".
Six External Bases == 六外處
see Six Gunas.
Six Internal Bases == 六內處
see Six Indriyas.
”indulging in gladness”; s. mano-pavica^ra.
Sphere of no-thing == 無色天
the heavens without form, immaterial, consisting only of the mind in contemplation, being four in number of which the "spher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is the highest.
Two Forms of Death == 二死
1.Natural death of the life
2.Death form external cause and conditions
asan~n~a^-satta (q.v.).
”decisive support” or ”inducement”, is one of the 24 conditions (paccaya, q.v.).
”imperfections of insight”; s. visuddhi.
The group of 10 is mentio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Pts.M. II, 102, and it is said that the mind may become defiled thereby (kilissati), but the above term is not used for the 10. This is probably done for the first time in Vis.M. XX.
s. prec.
s. samsa^ra, vatta.
”thorough attention” or wise consideration”: s. manasika^ra.
Lianhuasheng
印度僧人。8世紀後半期把佛教密宗傳入西藏,藏傳佛教尊稱他爲洛本仁波且(軌範師寶)、古如仁波天(師尊寶)、烏金仁波且(烏仗那寶)。通稱白麥迥乃(蓮花生)。據多羅那他于1610年所著《蓮花生傳》所載,約于摩揭陀國天護王時出生于烏苌國王族。一說系烏苌國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剛乘始祖,著有《秘密集會》)之子。初名蓮花光明,後通曉聲明及各種明處,得名蓮花金剛。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學事、行、瑜伽叁部密法得密號爲蓮花生。其後又從瑜伽師樂天及瑜伽母樂持學無上部法。他曾周遊印度廣訪密法大師,成爲佛吉祥智的四個證得現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叁人爲燃燈賢、極寂友、王種羅睺羅)。他又從吉禅師子學法。據智慧海王所著《蓮花生傳》載,他又從吉祥師子學大圓滿法以後曾到中國的五臺山學習天文曆數。他的上師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禮五臺,他的同學無垢友也到過漢地。所蓮花生一派傳授的教法有很濃厚的漢地禅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贊即位後,由寂護舉薦入藏傳法。他入藏的時間,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結論不一。據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啓行至尼泊爾,752年至拉薩,秋季開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組織翻譯。約于804年離藏,在印度的達羅毗荼傳法建寺達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終。由于他對藏傳佛教所作的巨大貢獻,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養造就人才很多,傳說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贊普和臣民25人,如虛空藏、佛智、遍照、玉紮甯波、智童、柱德積等人均爲當時有名的譯師。
著述收入甘珠爾及丹珠爾的有8種。甯瑪派的密部經典由他主譯的很多。後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發現的經典多數題爲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傳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經。(郭元興)
Wuzhu
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意譯丈夫城),屬婆羅門種姓。初習小乘,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又從賓頭盧學習小乘空觀理論。其後在中印度阿 陀國改信大乘,弘揚《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其主要的佛學思想,概括在他的《攝大乘論》一書中。該書根據《大乘阿毗達磨經》對唯識論進行了系統的闡明,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輪回的主體,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叁種性質。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于自身,它保存一切種子,形成宇宙萬有的潛在狀態,並和宇宙萬有的顯現狀萬言書互爲因果關系;所藏,指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有潛在力的所藏所;執藏,是針對唯識論中的第七識——末那識而說的。阿賴耶識是常恒流轉的識,它被末那識所愛執。另外,爲了闡明“一切唯識”、“境無識有”,他還提出叁性說,他認爲從認識上看對宇宙萬有可分析爲叁笥,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是一種虛妄的豐在,是由于人對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賦與它的名稱;依他起性是一種相對的存在,事物本身並非永恒的存在,而是由因級或條件引起的;圓成實性是一種絕對的存在,它最完滿、最真實,排除了各種妄執而達到的一種存在。無著爲了證得他所單有的一切保證識和叁性的理論,還提出了一套修行實踐的方法。他主張戒、定、慧叁學,勤修“六婆羅蜜”(波羅蜜意爲達到彼岸,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把證悟的階段分爲“十地”,最後達到“無住處涅槃”的境界。此外,他還證明佛有叁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變化身。這些理論進一步發揮和重新組織了前一個時期大乘經典的教理和實踐,從而奠定了瑜伽選派的基礎。
此外,無著的批駁數論、勝論、順世論、佛教說一切有部和中觀派的過程中,在方法論上運用了因明,由于重點是同別人辨別是非,所以采用論議的形式,總括爲七因明即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七因明雖然不是無著首創,但是他繼承了前人的學說並吸取了正理論的精華,構成了自己的方法論,成爲唯識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約有漢譯、藏譯30種。除《攝大乘論》外,最重要的尚有《順中論》、《金剛般若經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等。(黃心川 宮靜)
日本佛教天臺宗創始人。亦稱睿山大師、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澄上人。俗姓叁津首,幼名廣野,近江國(今滋賀縣)人。初依大安寺行有爲弟子,學唯識章疏等。15歲于近江國國分寺剃度785年于奈良東大寺受具足戒。後人比睿山結草羯,學法華、金光明、般若諸經,特別精究《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天臺叁大部)。788年改草庵爲寺(後稱一乘止觀院、延曆寺)。804年作爲“入唐請益天臺法華宗還學生”,率弟子義真入唐。在天臺山從修禅寺道邃和佛隴寺行滿受天臺教義,並與弟子義真從道邃受菩薩大戒;從禅林寺的翛然習牛頭禅要。離天臺山後,又至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順曉受密教灌頂,並抄寫許多經疏。翌年攜帶《臺州錄》102部240卷、《截止州錄》230部460卷及金字《妙法蓮華經》、法具等回國。先爲南部八高僧講授天臺宗法門,又在高雄山寺設灌頂壇傳密教,爲日本有灌頂之始。並獲准設天臺宗“年分度者”(按年限定出家人數),正式創立日本天臺宗。819年上奏,欲創建大乘戒壇于比睿山,遭到奈良其他佛教徒的反對和攻讦,因撰《顯戒論》3卷、《顯戒緣起》2卷上之于天皇,未被允許。直到逝世後,日本天臺宗方獲准在比睿山設大乘戒壇。866年,清和天皇追贈傳教大師谥號,爲日本有大師號之始。所創天臺宗爲“圓密一致”,主張四宗(天臺宗、密宗、禅宗、大乘戒)合一。著作主要有《守護國界章》、《法華秀句》、《內證佛法自脈譜》、《山家學生式》、《顯戒論》等,近代輯有《傳教大師全集》。
1982年,日本天臺宗延曆寺座主山田惠谛率衆到中國巡禮天臺,和中國天臺宗聯合舉行法會,立“最澄大師天臺得法靈迹碑”于國清寺,中國天臺宗也立碑紀念。(林子青)
s. sabba-loke anabhirati-s.
s. vipas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