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37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8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佛 白佛 拜佛 谤佛 报佛 本佛 称佛 成佛 大佛 法佛 佛嶴 佛宝 佛钵 佛部 佛藏 佛剎 佛乘 佛道 佛德 佛地 佛殿 佛顶 佛发 佛罚 佛法 佛佛 佛阁 佛供 佛骨 佛光 佛国 佛果 佛海 佛号 佛吼 佛护 佛华 佛化 佛画 佛会 佛慧 佛迹 佛记 佛家 佛见 佛教 佛戒 佛界 佛经 佛境 佛具 佛龛 佛口 佛力 佛陇 佛门 佛灭 佛鸣 佛魔 佛母 佛奴 佛七 佛器 佛钱 佛曲 佛日 佛刹 佛山 佛舍 佛身 佛师 佛使 佛世 佛事 佛室 佛寿 佛授 佛书 佛树 佛说 佛塔 佛坛 佛檀 佛堂 佛天 佛田 佛图 佛土 佛陀 佛位 佛物 佛现 佛像 佛心 佛星 佛性 佛学 佛牙 佛眼 佛因 佛音 佛印 佛莹 佛语 佛缘 佛愿 佛月 佛赞 佛葬 佛哲 佛智 佛种 佛子 佛宗 佛祖 供佛 古佛 骨佛 观佛 灌佛 号佛 后佛 化佛 活佛 迹佛 见佛 金佛 净佛 腊佛 理佛 秘佛 魔佛 木佛 内佛 念佛 七佛 千佛 前佛 绕佛 濡佛 入佛 三佛 生佛 诗佛 十佛 石佛 四佛 叹佛 五佛 洗佛 笑佛 心佛 信佛 行佛 性佛 绣佛 选佛 一佛 因佛 印佛 应佛 玉佛 浴佛 圆佛 缘佛 愿佛 赞佛 折佛 真佛 支佛 值佛 诸佛 砖佛 作佛 阿■佛 八佛顶 谤佛经 宝积佛 宝髻佛 宝生佛 抱佛脚 本初佛 本性佛 辟支佛 鞞佛略 别念佛 不动佛 常念佛 陈佛子 成佛寺 成佛塔 持佛堂 大禅佛 大佛顶 大佛寺 大念佛 大势佛 诞生佛 灯明佛 底沙佛 地念佛 定光佛 多宝佛 二佛身 二佛土 二佛性 法界佛 法身佛 分证佛 佛钵印 佛布施 佛部主 佛藏经 佛乘戒 佛出世 佛大先 佛诞日 佛地经 佛地罗 佛弟子 佛顶面 佛顶坛 佛顶业 佛顶印 佛顶咒 佛顶尊 佛法藏 佛法僧 佛宫寺 佛骨宗 佛光寺 佛国记 佛国寺 佛话经 佛窟寺 佛腊日 佛灭度 佛灭日 佛名会 佛名经 佛母经 佛母院 佛三密 佛三语 佛桑花 佛丧花 佛舍利 佛身力 佛神通 佛生国 佛生会 佛生日 佛世界 佛世尊 佛事门 佛手岩 佛树王 佛树牙 佛四德 佛随念 佛图澄 佛图户 佛图寺 佛驮什 佛驮耶 佛陀里 佛陀什 佛围陀 佛五姓 佛香阁 佛心印 佛心宗 佛性戒 佛性论 佛学院 佛牙节 佛牙史 佛牙寺 佛言量 佛岩山 佛眼法 佛眼供 佛眼派 佛眼印 佛眼咒 佛眼尊 佛医经 佛影窟 佛语经 佛语心 佛磔手 佛证净 佛知见 佛种姓 佛种性 佛种族 佛足石 佛祖会 弗沙佛 高佛顶 高念佛 歌念佛 挂大佛 观佛经 观行佛 灌佛会 灌佛偈 灌佛经 灌佛斋 广赞佛 归依佛 果头佛 过去佛 欢喜佛 绘佛师 迦叶佛 甲念佛 见在佛 金铜佛 究竟佛 九佛事 觉卧佛 空王佛 理佛性 理即佛 六即佛 楼至佛 略赞佛 满成佛 明佛论 南无佛 念持佛 念佛禅 念佛观 念佛镜 念佛门 念佛者 念佛宗 涅槃佛 暖佛节 裴佛略 毗佛略 七佛经 千佛洞 千佛山 千佛岩 千尊佛 然灯佛 燃灯佛 饶王佛 如如佛 如意佛 入定佛 三佛顶 三佛身 三佛土 三佛陀 三佛性 三佛语 三佛子 三昧佛 三千佛 三十佛 三世佛 三尊佛 善寂佛 身泥佛 声佛事 胜佛顶 胜观佛 尸弃佛 十二佛 十佛名 十三佛 十斋佛 十种佛 四佛土 四种佛 胎内佛 叹佛偈 啼哭佛 天真佛 通佛教 通念佛 万佛寺 万佛堂 维卫佛 卧佛寺 无称佛 无动佛 无光佛 无相佛 无缘佛 五佛顶 五佛色 五佛性 五佛子 五佛座 香积佛 行佛性 选佛场 选佛图 严佛调 盐水佛 药师佛 一佛乘 一佛土 一日佛 因地佛 隐念佛 踊念佛 玉佛寺 浴佛会 浴佛偈 御佛名 圆佛教 月面佛 赞佛乘 赞佛偈 真佛颂 真佛土 真佛子 支佛地 值佛难 诸佛顶 诸佛家 诸佛经 竺佛调 竺佛念 竺佛朔 住持佛 自心佛 作佛事 阿閦鞞佛 阿閦佛法 阿閦佛经 阿閦婆佛 阿弥陀佛 阿提佛陀 阿惟三佛 闇室念佛 八大佛顶 八恒值佛 八十八佛 巴利佛教 把土坌佛 白伞佛顶 百佛名经 百心成佛 百丈佛图 拜佛修斋 般若佛母 北传佛教 北方佛教 本来成佛 辟支佛乘 辟支迦佛 别时念佛 不丹佛教 不断光佛 不共佛法 不了佛智 部派佛教 藏师七佛 草木成佛 阐提成佛 常随佛学 超佛越祖 称名念佛 称檀德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脱 成佛时期 成正觉佛 出佛身血 除障佛顶 摧碎佛顶 嵯峨念佛 大乘佛教 大方广佛 大佛禅寺 大佛顶法 大佛顶经 大佛顶咒 大谷石佛 大光明佛 大力广佛 大念佛寺 丹霞烧佛 得佛法分 灯节佛供 顶光化佛 定光佛手 定心念佛 多罗佛钵 二乘成佛 二乘作佛 二佛并坐 二佛中间 二种佛境 二种佛土 发生佛顶 法佛无二 非情成佛 非心非佛 废佛毁释 佛澳和尚 佛般涅盘 佛棒之争 佛本行经 佛本之争 佛部定印 佛部真言 佛成道日 佛传典籍 佛慈护印 佛诞生会 佛道声闻 佛道之争 佛的称号 佛地经论 佛典释例 佛法六名 佛法寿命 佛法死人 佛法无边 佛法真如 佛凡一体 佛佛授手 佛缚法缚 佛光精舍 佛光山寺 佛光王子 佛后普贤 佛化身三 佛欢喜日 佛慧初心 佛降生像 佛教壁画 佛教辞典 佛教大系 佛教大学 佛教梵语 佛教改革 佛教教典 佛教教理 佛教教旗 佛教教制 佛教刊物 佛教历法 佛教入传 佛教诗歌 佛教诗人 佛教史书 佛教文库 佛教文学 佛教舞蹈 佛教医术 佛教仪礼 佛教遗迹 佛教艺术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义 佛具九恼 佛具十身 佛觉三昧 佛口蛇心 佛篱祖室 佛立三昧 佛灭年代 佛魔一如 佛母加持 佛母明王 佛母准提 佛涅槃忌 佛菩萨位 佛日茶篮 佛日豆爆 佛三不能 佛三身赞 佛十地经 佛十力经 佛十宿缘 ▲ 收起
佛学常见辞汇 【649】如如

  1.觉悟如如之理的佛。2.佛体即是如如之理。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650】如如

觉悟如如之理的佛,佛体即是如如之理。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51】如意

  (术语)行境十佛之一。如来有自在神力,故云如意佛。

佛学常见辞汇 【652】如意

  如来有自在的神力,故云如意佛。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653】如意

如来有自在的神力,故云如意佛。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654】入定

  又作肉身佛、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据弥勒下生经载,弥勒佛当来下生娑婆世界,救度释迦牟尼佛未度化之众生。基于此一信仰,将自己保持肉身不朽,以待弥勒佛出世,即为入定佛之滥觞。我国自古即有此种信仰,于历代高僧传中多有所记载。据大唐西域记载,七世纪顷,帕米尔高原以北地方之石窟中即祀有入定佛。六朝初期之入定佛多见于西域僧,我国入定佛之习俗或系受中亚影响所致。如晋之歌罗竭(阳樊人)、单道开(四世纪顷)、隋之智顗、唐之僧彻、法顺、善无畏等,皆系入定佛。广东曲江南华寺慧能(638~713)之肉身,为现存最古之入定佛,全身着衣涂漆。台湾汐止慈航堂弥勒内院入定之慈航(福建人)为当代佛教著名之入定佛。

佛学大词典 【655】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之三佛顶,表示如来三部众德之顶。佛顶,乃如来无见顶相,于诸佛中最为尊胜。三佛顶即:(一)广大佛顶,又作大转轮佛顶、广生佛顶、会通大佛顶,或称黄色佛顶。跏坐于赤莲花上,右手持莲花,莲上立独股杵,臂当胸前。左手拇中指相捻,竖食指,掌向外,置胸前。密号破魔金刚,三昧耶形为五股金刚杵。(二)极广大佛顶,又作高佛顶、广大发生佛顶、极广生佛顶。形像身黄色,坐赤莲花上,左手持莲当腰,莲上有绿珠。密号难都金刚,三昧耶形为开敷之莲花。(三)无边音声佛顶,又作无量声转轮佛顶。如来梵音之说法无量无边,能契众机,故称之。形像黄色,右手竖掌,屈食指、中指,置于胸前,左手持莲于腰侧,莲上有螺贝。密号妙响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上螺贝。[大日经具缘品、密印品、秘密漫荼罗品、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大日经疏卷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56】

  (名数)在释尊之右方,表胎藏界三部之众德,而立三佛顶。大日经一曰:“于毫相之右,复画三佛顶。初名广大顶,次名极广大,及无边音声,皆应善安立。”一、广大佛顶,又作广生佛顶、极广生佛顶、黄色佛顶、高佛顶、大转轮佛顶。秘藏记末曰:“大转轮佛顶,黄色,右手持莲华,上有一股跋折罗。”二极广大佛顶,又作发生佛顶、广大发生佛顶、阿毗发生佛顶、发生一切佛顶、光聚佛顶。秘藏记末曰:“光聚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宝。”三无边音声佛顶,又作无量音声佛顶,无边声佛顶。秘藏记末曰:“无量音声佛顶,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螺贝。”此三佛顶之形相如前之五佛顶。大日经疏五曰:“第一名广大佛顶,第二名极广大佛顶,第三名无边音声佛顶。其形相皆同五顶,是如来三部众德之顶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57】

  (名数)谓发生,广生,无量声之三佛顶也。分掌如来三部之德。大疏谓发生白色(息炎),广生黄色(增益),无量声赤色(降伏)。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58】

  (名数)唯识论所明之三身也。见三身条。

三藏法数 【659】

  [出宗镜录]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观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三变化身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 【660】

  见三身条。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 【661】

  宗镜录云三佛身: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  受用身有二种:
  一者、自受用身  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二者、他受用身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 - 明·杨卓

佛学大词典 【662】

  指成唯识论所说之三种佛土。即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佛有三身,故所居之国土亦有三种,即法身佛住于法性土,报身佛住于受用土,应身佛住于变化土。[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末](参阅“受用土”3100、“法性土”3358、“变化土”691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63】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三藏法数 【664】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 【665】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 【666】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 明·杨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