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二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之异译。
「觉」为「受(感受)」的另译,参看「四念住」、「内身身观念住」。 - 庄春江居士编
凡三卷。略称觉梦钞。日本良遍着。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一册。唯识之入门书。所谓观心,即观一切外在事物与心分离之后,即不存在,基于此唯识之观心,可使人自迷梦中觉悟真理,故称觉梦。本书内容分为十三章,论释法相教义,亦即详论心与外界事物间之关系,并阐明因唯识之理而获得开悟。此书乃良遍融合唯识与其他大乘教理所写成者。
另作「国土觉」,即「思惟(想念)国家世界安危」,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与所觉知、所见所闻同在的识。 - 庄春江居士编
与「看、听、觉知(感觉)、识知(知道)」同在。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如来正觉之德称。楞严经五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生?是名妙莲华金刚宝觉。”同长水疏五上曰:“无明坚牢最为难坏,一念能破金刚定力。此定尊上更无能过,于法自在,是可宝重如摩尼珠随意生育,无上觉里名王宝觉。”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页云:云何精进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精进等觉支。
二解 品类足论七卷十一页云:精进等觉支云何?谓圣弟子等、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精进等觉支。 - 朱芾煌
犹如刚睡醒一样都还能记得。 - 庄春江居士编
平江府觉报清禅师,上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师曰:「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 - 宋·普济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二、异相者 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 明·杨卓
被(不正)思惟所吞食,此处的「觉观」作「思惟」解。 - 庄春江居士编
日本真言宗判教所立十住心之第七。即觉知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之位。指三论宗所立八不中道之境界。不生,即含有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等八不之意。在十住心中,第六他缘大乘心乃法相宗之意,即谈心识之有,为境空心有之说。而觉心不生心之位,则更进一步,为心境俱空之说;即修八不之正观,观心识亦是缘生无性,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了知生死涅槃、烦恼菩提毕竟是空,以毕竟空,故觉悟空宛然而有,有宛然是空。亦即用八不中道之正观遮遣万有,自觉心性之空寂,称为觉心不生位。[十住心论卷七、秘藏宝钥卷下](参阅“十住心”431)
(术语)日本弘法十住心论所立,十住心之第七,觉知自心本来不生也。是说三论宗之意,不生者举彼宗所说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八不中之第一不而略他之七不者,即觉一心不生乃至不常之道理而离一切戏论妄想之住心也。住于此位之行者心相,即当于三论宗。大日经住心品说:“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此具略语也。秘藏宝钥上曰:“不生觉心,独空虑绝。则一心寂静,不二无相。”
岳州君山佛照觉禅师,上堂,举:「古者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诸人还识得么?若也不识,为你注破。“仰之弥高”,不隔丝毫。要津把断,佛祖难逃。“钻之弥坚”,真体自然。鸟啼华笑,在碧岩前。“瞻之在前”,非正非偏。十方坐断,威镇大千。“忽焉在后”,一场漏逗。堪笑云门,藏身北斗。咄!」 - 宋·普济
又作麟角独觉、麟喻独觉。指独居证悟之缘觉人。为“部行独觉”之对称。二种独觉之一。独觉,又译作缘觉。据俱舍论卷十二、俱舍论光记卷十二记载,独觉中麟角喻者,要修百大劫菩提之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参阅“部行独觉”4814、“缘觉”6132)
如独觉习中说。
二解 如独觉中说。 - 朱芾煌
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七难。外人问曰:假如我们醒的时候,所见的色境都同梦境一样,也是不离于识,那从梦中醒觉的人,知道梦中境界全是虚假,是唯识的幻境;为什么我们现在醒的时候,不知道所见的山河大地是虚假的,是唯识所变的呢?论主答:正在梦中还没有醒觉的人,他也不能自知梦境是假,一定要到醒来以后,才能回想到梦境是假,唯识所变。正如我们现在所见的境界也是这样,在没有证到佛果的时候,不能自知是唯识所变。到了成佛之后,才能够知道未证佛果以前,如恒常的处在梦中,所以佛才说之为生死长夜,因此,不能了知色境是唯识所变。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