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
- 梵心居士编
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而产生,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
- 梵心居士编
禅宗公案名。章敬,指唐代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章敬怀恽。本则公案为章敬禅师接化学人时,被问及“祖师心地法门”之故事。有问章敬谓(卍续一四八·一○八下):“所传心地法门,为是真如心、妄想心、非真非妄心?为是三乘教外别传之心?”师答:“汝见目前虚空么?”曰:“信知常在目前,人自不见。”师曰:“汝莫认影像!”僧曰:“和尚作么生?”师不答,仅以手拨空三下。其僧又问:“作么生即是?”师曰:“汝向后会去在。”
此则公案,章敬初以“目前虚空”回答“心地法门”之问,概谓祖师之心地法门并非局囿于言语思辨,而系遍满法界,犹如虚空,无处不在,又无所不包。该僧闻言,即自以为领解,遂谓“常在目前,人自不见”,未料章敬不予认可,各谓其不识实体而仅知执着实体之影像。由是该僧大为迷惑,再三追问“作么生”,章敬乃拨空三下;此“拨空三下”乃本则公案之关键。盖章敬以手拨空,乃一种表示否定之“直接语言”,意谓欲求取顿悟法门,则首先必须止息叩求顿悟法门之心,若一味执着于“空即悟境”、“虚空即心地法门”等思量计度,则一如误认影像为实体,皆非诸法真实之样态,更非祖师所传之心地法门。三度之拨空,则表示无数次之否定,盖欲速速止息该僧妄想妄见之故。无奈该僧愈加迷昧,犹追问不舍,至此章敬亦不欲强藉言语来诠解,而仅答以日后或自有颖悟之日。[禅苑蒙求卷上]
即唯识所说三性中之“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系远离“我、法”二执所显现之真理。因远离二执,故称真空;亦非小乘所谓与“有”相对之“空”,而为一真实之有,故称妙有。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故,因果之万法一如。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故知真空与妙有非有别异,一切存在(五蕴)均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故无实体(空),而为假有之存在(有),此均系以世间之观念而承认其存在者。此思想不限于唯识学,即以如来藏系之思想,亦如是强调。佛教之真空并非虚无主义,而系针对现实所发挥之微妙作用。[般若心经赞、五教章通路记卷二十三](参阅“有无”2444)
(术语)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谓之妙有。故以真空之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之故,因果之万法一如也。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义。 - 陈义孝编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义。
- 梵心居士编
(术语)言诸法之实相,终归趣于空也。空者非灰断之空,乃中道第一义空,空亦空绝对之空,谓之第一义空。空亦空则此中自有中道之义,故云中道。即非偏空,而为中空、圆空、妙妙空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是也。
有总别二名。(一)就其总名而言,又作重三三昧、三重等持。三昧、等持,均为定之异名。重空三昧为“空、无相、无愿”等三种三昧之对称,其每一三昧各多一“空”、“无相”、“无愿”等字,故称重空三昧。即:(1)空空三昧,又作空空等持、重空等持。无学(阿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称为空三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为空相而厌舍之,称为空空三昧。(2)无相无相三昧,又作重无相三昧、重无相等持。无学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称为无相三昧;更以有漏智观尽灭此智之非择灭无为静相,而厌舍前之无相;称为无相无相三昧。(3)无愿无愿三昧,又作重无愿三昧、重无愿等持。观如上苦集道三谛之“苦、无常”等相而更厌舍之,称为无愿无愿三昧。 (二)就别相而言,单指上记重三三昧中之空空三昧。[俱舍论卷十八、显宗论卷三十九、俱舍钞卷十二、华严孔目章卷三、大乘义章卷二](参阅“三三昧”521)
(术语)有总别二名,别者单指重三三昧中第一,空空三昧之一,总者兼他称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二。见三三昧条。
谓一切诸法皆非常住而系本来空寂。与“一切皆空”之义同。即一切现象,由原因、条件之相关性与相对性而彼此依存,然其本身并无独自之实体可得。若以现代语称之,则为“一切存在皆无任何实体可得”。
大小乘对诸法皆空之义有异说。小乘以色、心诸法皆依因缘生起,故一一分析而至毕竟空,遂说诸法皆空。大乘则从因缘和合之立场而说明诸法皆无自性,亦即以“当体即空”之义来阐释诸法皆空之理。
大乘宗派中,专论诸法皆空之理者为三论宗,故华严三祖法藏于其十宗判释中,将之判为“一切皆空宗”。复以其他宗派言之,如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空谛即依般若经而说诸法皆由因缘而生,无有实体可得,故谓诸法皆空。[道行般若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十八]
(术语)是三谛中之空谛也。一切诸法,为因缘生,故无有实性,无实性,谓之空。是般若经之所明也。然依法相权宗之意,则遍计性为非有,依他性为但有,圆成实性为实有,故非一切皆空,若依华天之实宗,则圆成即依他遍计,故空谛者诸法皆空也。
谓诸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
- 梵心居士编
前言三受,兹明依空。盖领纳诸境而成受,原生于妄而为系缚。如识其妄,即此系缚,皆是其空。空者谓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观一切法,从因缘和合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须转受依空也。 - 明·杨卓
瑜伽七十七卷十三页云: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 朱芾煌
瑜伽九十卷十八页云:诸阿罗汉观无我住,如是名为尊胜空住。由阿罗汉法尔尊胜观无我住、于诸住中,最为尊胜。如是或尊胜所住或卽住尊胜;由此因缘,是故说名尊胜空住。 - 朱芾煌
(菩萨)梵名曰央俱舍Amogh&amacron;nku&sdotblw;a,与不空罥索观音同体。在胎藏界之观音院,谓之不空罥索,在虚空藏院谓之不空钩观音。钩者,标帜之意,同于罥索。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谓清净莲华明王央俱舍是也。
不空见,梵名Amogha -dars/ana 。又作不空眼菩萨、正流菩萨。属于贤劫十六尊之一。在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微细、供养、降三世羯磨、降三世三昧耶等诸会中,位于第一重东方金刚钩菩萨之北。此菩萨以五眼普观法界众生之平等差别,能除一切恶趣,令转趣正善道不灭涅槃,故称不空见。密号普见金刚、真如金刚,种子为奥(ah!),三昧耶形为一股眼(独股杵,两侧具眼)。其形像依各会而稍异,微细会之尊为左掌仰置膝上,右手持莲华,华上立一股眼,跏坐莲华。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中,此尊位于东方第二位,密号普观金刚,其三昧耶形、身形等均与金刚界曼荼罗有别。[大乘观想曼荼罗净诸恶趣经卷上、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贤劫十六尊、大日经疏卷六、胎藏七集卷中、诸说不同记卷六](参阅“贤劫十六尊”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