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龍樹傳雲:龍樹生于婆羅門種,一切經書道術,無所不通。有契友叁人,相共至術家,學隱身法,于王宮中爲淫樂。王悟之,閉諸宮門,使數百力士以刀斬空。叁人者即死,唯龍樹依王頭側得免,是時始知欲爲衆禍本。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付法傳亦同)。
瑜伽六十八卷十叁頁雲:複次有四種障,能障出家。謂意樂障,所依障,業障,不自在障。意樂障者:謂或爲王威所逼迫,而求出家。如是等。所依障者:謂或盲聾,或扇擇迦,或半擇迦,或爲疥癞禿攣躄等種種惡疾,逼切其身。如是等。業障者:謂害母等,諸重惡業。不自在障者:謂父母等所不聽許。若諸僮仆,若王大臣,他所劫掠,若蘭所得,若有辯答。如是等。 - 朱芾煌
斷句爲「信家非家,出家……」,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參看「在家」、「非家」、「出家」、「信家非家」。(同義詞「信家.非家.出家。」) - 莊春江居士編
失譯人名附叁秦錄
佛聞鞞羅羨那王子樂音,記彼七日命終,阿難勸令一日一夜出家。命終之後,七返生六欲天,當得辟支佛道。阿難因問放人出家之福,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故事)未曾有因緣經曰:“佛在祇園精舍,遣目連至迦毗羅城,請羅睺羅于耶輸,舍利弗爲和上,目連爲教授師,度彼爲沙彌。時年十五歲,淨飯王憐之。令童子五十人從之出家。”
生聖處故,名爲善來。善得出家。如四具圓滿能生聖處中說。 - 朱芾煌
如五種不放逸中說。 - 朱芾煌
(經名)一卷,宋慧簡譯。舍衛城僧伽羅摩長者之子,往昔屢出家,今第七次于釋迦佛之所出家學道。佛爲授止觀之法。彼直證阿羅漢。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羅摩比丘爲第一。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一卷八頁雲:出家者,有四聖種,在家者亦有四聖種。然出家者,二因緣故;名有聖種。一、意樂故。二、受用故。諸在家者,由一因緣,名有聖種。謂意樂故,非受用故。如天帝釋,處妙花座,有十二那庾多侍女圍繞,六萬音樂而自娛樂。于四聖種,恒有意樂;而無受用。頻毗娑羅等諸國王,蘇達多等諸長者,亦爾。 - 朱芾煌
俱舍論十五卷六頁雲:有余部說:于四極重感墮罪中,若隨犯一,亦舍勤策苾刍律儀。有余部言:由正法滅,亦能令舍別解律儀。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犯根本罪時,不舍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舍故。非犯余罪,有斷屍羅。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爲富人,及負債者。若于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屍羅,不名犯戒。如還債已,但名富人。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重者,不名苾刍,不名沙門,非釋迦子,破苾刍體,害沙門性,壞滅墮落,立他勝名?依勝義苾刍,密意作是說。此言凶勃。凶勃者何?謂于世尊了義所說,以別義釋,令成不了。與多煩惱者,爲犯重罪緣。甯知此言是了義說?中律自釋,有四苾刍。一、名想苾刍。二、自稱苾刍。叁、乞丐苾刍。四、破惑苾刍。此義中言非苾刍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非此苾刍,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刍。故知此言是了義說。然彼所說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舍者,彼言便是征诘大師。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複能生長廣大。諸苾刍等,犯重亦然。大師此中喻顯何義?意顯于戒,隨犯一邊根本重罪,令余所受,必不複能生長廣大。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刍根本行故。與極猛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既斷;理應遍舍一切律儀。又犯重人,世尊不許食僧祇食。下至一抟踐毗诃羅一足跟地擯出一切苾刍事業。大師依彼,說如是言:應速拔除稻禾稗莠,應速簡棄腐朽棟梁,應速簸揚種中糠秕,如是應速驅擯衆中實非苾刍稱苾刍者。彼苾刍體,其相如何?隨相是何,體必應有。以世尊說:准陀當知,有四沙門;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叁、命道沙門。四、汙道沙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余沙門相,故名沙門。如被燒材,假鹦鹉[此/束]、涸池、敗種、火輪、死人。若犯重人、非苾刍者;則應無有授學苾刍。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刍。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製立如是。若犯他勝;便非苾刍。何不重令出家受戒?由彼相續,已爲極重無慚愧壞,無力能發出家律儀。如蕉種故。非觀彼有苾刍律儀,故不重令出家受戒。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刍,更舍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家故。于此無義,苦救何爲。若如是人、猶有苾刍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刍,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毗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舍義。 - 朱芾煌
(故事)有二說:中阿含經五十六,增一阿含經叁十七,有部律雜事叁十八,大般涅槃經,本行集經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叁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經,瑞應本起經,六度集經等,則雲十九出家。叁十成道。其前說有曆史可考,皆承認之。
瑜伽六十二卷二頁雲:雲何唯悕活命不爲涅盤而求出家?謂或爲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爲怨賊之所逼迫,或爲債主之所逼切,或爲恐怖之所逼切,或爲財寶常所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爲自調、自靜、自般涅盤、而求出家。 - 朱芾煌
即家庭中若有一子出家學佛,則其親屬九族皆可生于天界。九族,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母、己、子、孫、曾孫、玄孫等。筠州洞山悟本禅師語錄(大四七·五一六中):“故經雲:“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故“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成爲佛家之普遍用語。而俗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恐系襲轉自此,形容一個人一旦做了官,有所成就,則與其親近者,無論其能力、資格如何,皆能受其庇護而獲得升遷或做官之機會。
如次第差別有多種中說。 - 朱芾煌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須比丘,請王令二子出家。王問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時年滿二十。推目犍連帝須爲和尚,摩诃提娑爲阿阇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歲,推昙摩波羅爲和尚,受六法。此爲王登位後六年之事也。摩哂陀于叁藏中總持一切佛法,後依和尚帝須之勸至師子國。
全一卷。元代拔合思巴(八思巴)集記。又作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旨在說明出家作法及受具足戒之作法。與義淨譯之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之受具足戒作法相比較,則本書所舉之作法較爲殷重,且于四依法文及四重禁戒之戒文增加甚多。此外,本書卷末附有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習學略法。
(經名)一卷。元拔合思巴集記。受具足戒之作法。
「無上」是「沒有比之更高」的意思,參看「出家」、「究竟」、「梵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