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瑜伽五十六卷十五頁至二十一頁廣說。 - 朱芾煌
如瑜伽五十叁卷十五頁至五十六卷八頁廣說。 - 朱芾煌
如瑜伽五十七卷一頁至四頁廣說。 - 朱芾煌
瑜伽四十五卷二十九頁雲:雲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略說有十二種。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雲何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于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舍。二者、菩薩于一切行,如實遍知。叁者、菩薩恒于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四者、菩薩顧戀有情爲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薩于一切行如實遍知,爲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爲依止故;熾然精進。當知是名菩薩依內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雲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種方便善巧?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二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叁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四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聖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聖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 朱芾煌
瑜伽四十五卷十二頁雲:雲何菩薩逼迫所生方便善巧?謂諸菩薩、或爲家主,或作國王,得增上力;于自親屬,于自臣民,能正教誡。如應告言:諸我親屬,諸我臣民,若于父母、不知恩報;廣說乃至毀犯戒者;我當斷其常所給賜衣服飲食。或當捶罰。或我親屬、當與乖離。或我臣民、當永驅擯。立一善巧機捷士夫,于彼事業,常令伺察。由是因故;彼諸有情、怖畏治罰,勤斷諸惡,勤修諸善。彼于修斷,雖無樂欲;由是方便,強逼令修。是故名爲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 朱芾煌
集論叁卷十一頁雲:于成就善巧,得何勝利?能善了知諸法增減。知增減故;于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斷若愛若恚。 - 朱芾煌
(經名)四卷,趙宋施護譯。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皆大寶積經第叁十八大乘方便會之異譯。
瑜伽七十八卷七頁雲:謂諸菩薩、于前叁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叁種而爲助伴。
二解 如四菩薩行中說。
叁解 攝論叁卷叁頁雲: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世親釋七卷二十一頁雲: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者:謂後四中,先說第一。共諸有情者:謂以此善、共諸有情,如所共有。今當顯示。謂以此善、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一切義利。要證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是思惟:所有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作諸有情一切義利;如是名爲共諸有情。方便善巧,顯示般若,及以大悲。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無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釋等富樂果。由了知故;不起煩惱。此卽般若。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舍生死而無染汙;是故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無性釋七卷二十五頁雲:方便善巧者:謂不舍生死而求涅盤;是則說名方便善巧。若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爲欲饒益諸有情故;不舍有情。當知卽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無上正等菩提,爲證無上佛菩提故;當知卽是希求涅盤。 - 朱芾煌
爲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七即是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此有二種:一、回向方便善巧,就是菩薩行六度時,將所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于一切有情,共求無上正等菩提,是爲大智。二、拔濟方便善巧,就是菩薩于生死海中拔濟有情,使之出離。是爲大悲。參閱“十波羅蜜多”條。 - 于淩波居士著
瑜伽四十五卷十頁雲:雲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若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卽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淨戒。如是我當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薩,若見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阛阓事、王事、域事、財事、谷事,或有來求諸工業處,及諸明處,或有來求共爲朋友,或有來求共結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或有來求助營事業;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施汝田宅,廣說乃至助營事業。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有諸僭犯,或彼舉訟;或作種種不饒益事,爲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迫脅驅擯流移;或他所執,欲捶縛賣。菩薩爾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脫斯難。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方便救汝,令免斯畏。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求非愛離;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遂汝所願,令所愛會,及非愛離。又諸菩薩,若見有情,爲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如前廣說。如是我當救汝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既爲菩薩如是立要;于諸善品,速疾受學;于諸惡品,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願。當知是名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 朱芾煌
如論出離中說。 - 朱芾煌
瑜伽四十五卷十叁頁雲:雲何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于菩薩道、已善清淨。先現往生睹史多天衆同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處睹史多天衆同分中。不久當下生贍部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願令我等,當得值遇;非不值遇。隨是菩薩所生之處,願令我等,亦當往生。如是爲令無量有情生正欲樂。爲多修習此欲樂故。又是菩薩、從睹史多天衆中沒,來下人間,生于高貴、或族望家。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舍世間上妙欲樂,無所顧戀,清淨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又現誓受難行苦行。爲令信解苦行有情,舍所樂故。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余有情、于所同趣菩提解脫,欣殊勝故。又證無上正等覺已;未爲有情卽說正法。待梵天王、躬來啓請。爲諸有情、于正法所,起尊敬故;作是念言:當所說法,定應殊妙。故今梵王、希望世尊說是法故,躬自來請。又以佛眼、觀察世間,勿使有情,作如是謗:但由梵王躬來啓請;敬梵王故,宣說正法。非于有情自起悲心。乃是爲他之所激發;非自能了機宜可否。爲欲壞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先以佛眼觀察世間,然後爲轉無上法輪。一切世間所未曾轉。如是更複宣說正法,製立學處。是名菩薩究竟清淨方便善巧。由此所說方便善巧,更無有余方便善巧在于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說名究竟清淨。 - 朱芾煌
雜集論十一卷十二頁雲:雲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知于前際領受,于後際出離故。若于前際後際密意善巧;便能受已而不失壞。依止前際所受法,後能證得出離故。由善了知如來密意,便能證取聖教堅實。 - 朱芾煌
梵名Sapta-buddhaka-su^tra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譯。又作如來善巧咒經、如來方便巧咒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內容敘述佛居雞羅婆山頂時,林中一比丘爲惡鬼所捉,另一此丘著于邪魅,苦悶懊惱不堪。佛陀乃應虛空藏菩薩之請,宣說滅除疾病苦、遠離鬼魅之神咒。又本經之同本異譯有譯于梁代(譯者佚名)之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及宋代法天所譯之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曆代叁寶紀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七]
(經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譯。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之異譯。
隋北天竺沙門阇那崛多譯
與《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顯揚叁卷四頁雲:第七、善巧方便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以此方便、或由隨順,或由違逆,或由不同意樂,或由作恩報恩,或由威逼,或由清淨,以叁種利益、攝諸有情,于種種善處,令受、令調、令安住、令成立。 - 朱芾煌
瑜伽四十五卷十二頁雲:雲何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謂諸菩薩、先于有情,隨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須,或濟厄難,或除恐怖,或會所愛,或離非愛,或療病苦,令得安樂。彼諸有情,深知恩惠,欲報德者;菩薩爾時,勸令修善,以受報恩。告言:汝等非余世財來相酬遺,爲大報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廣說乃至受持淨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德。菩薩如是于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贊修善,名大報恩。由此方便,令他于善,精勤修學。是故名爲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