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条与“外道”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3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外道 内外道 三外道 时外道 识外道 外道禅 外外道 本际外道 遍出外道 餔多外道 不修外道 出家外道 断见外道 筏蹉外道 梵天外道 赴火外道 记论外道 寂默外道 空华外道 空见外道 口力外道 苦行外道 离系外道 六师外道 髅鬘外道 露形外道 论力外道 裸形外道 冥初外道 牛狗外道 三种外道 色空外道 神我外道 胜密外道 十三外道 时论外道 时散外道 事火外道 寿者外道 数论外道 顺世外道 宿作外道 天魔外道 投渊外道 涂灰外道 外道梵天 外道居处 外道六师 外道三宝 外道四见 外道四论 外道四执 外道四宗 外道问佛 外道五种 外道仙人 外道相善 无惭外道 无因外道 先尼外道 小乘外道 邪魔外道 邪因外道 鸺鹠外道 哑羊外道 一识外道 一因外道 雨众外道 竹杖外道 自饿外道 自然外道 自坐外道 阿赖耶外道 二十种外道 附佛法外道 六苦行外道 曼荼罗外道 摩纳婆外道 摩奴阇外道 内外道四执 尼干子外道 三十种外道 声生者外道 声显者外道 兽主外道派 外道十六宗 外道十一宗 外道之梵天 无因果外道 自在天外道 大自在天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六种苦行外道 外道弟子三种 外道略说法要 外道七种无常 内道与外道差别 外道不断我语取 外道法是颠倒说 外道小乘涅槃论 外道小乘四宗论 一切智六师外道 德慧菩萨伏外道处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外道所执总有四种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舍利子与外道论议处 外道处总有三种衰损 外道杀淫女以谤佛处 外道说法与如来说法 外道有二种杂染根本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于无我法性难入难了 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外道恶说法律中有七种过失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诸外道辈略有五种愚夫之相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菩萨所修无量与外道二乘有共不共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 ▲ 收起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55】神我外道

十种外道之一。如数论,胜论等立人天各自有常住之神我而主宰万有之外道也。见《行事钞》下。 - 于凌波居士著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6】胜密外道

  (人名)室利毱多,唐译曰胜密,曾设火坑毒饮,欲害佛而不能遂,谢咎归依。见西域记九。旧译曰德护,佛说德护长者经所说之德藏长者是也。彼经详说此事。

佛学大词典 【57】十三外道

  指十三种之印度外道。即:(一)劫比罗外道,即数论师。(二)嗢露迦外道,即胜论师。(三)大自在天外道,计自在天为生因者。(四)大梵外道,计梵天为生因者。  (五)时外道,计时为生因者。(六)方外道,计方为生因者。(七)本际外道,计过去之初有本际为生因者。(八)自然外道,计万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虚空外道,计虚空为生因者。(十)  我外道,计常有一大我,万物由此而生者。(十一)声显论师,计声虽由缘隐显,然为本来常有者。(十二)声生论师,计声本为无,依因缘而生,生而常住者。(十三)顺世外道,计唯有地、水、火、风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后还归四大者。[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8】十三外道

  (名数)一劫比罗,即数论师也。二嗢露迦,即胜论师也。三大自在天,以自在天为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为生因者。五时外道,计时为生因者。六方外道,计方为生因者。七本际外道,计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生万物者。八自然外道,计万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虚空外道,以虚空为生因者。十我外道,计常有一大我,从此生万物者。十一声显论师,计声虽由缘隐显,然为本来常有者。十二声生论师,计声本为无,依因缘而生,生了即为常住者。十三顺世外道,计唯有地水火风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后还归于四大者。见唯识论一,述记一末。

佛学大词典 【59】时论外道

  又称时计外道、时敬外道、时散外道。印度外道之一。彼等以时间为万物之因,认为其常住不变;万物之成坏、生死都为时所使然,故“时”常生一切物,为涅槃之因。于外道小乘涅槃论中,称其为二十种外道之第十七。[大日经住心品、显扬圣教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0】时散外道

  (流派)与时外道同。

佛学大词典 【61】事火外道

  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彼等祭祀供养火天(梵Agni  ,巴Aggi  ,阿耆尼)等神祇,并妄执此类作法为将来生天之因。其徒称为事火螺发(巴aggikajat!ila  )或事火婆罗门(巴aggikabra^hman!a  )。盖事火外道主张火乃诸天之口,故投谷物、酥油等供物入于火中供养之,诸天得食即能降福祉于人。世尊在世时,事火之法颇为盛行。世尊成道后,曾于尼连禅河边访事火婆罗门之三迦叶,世尊先降伏火龙,其后又示现诸种神通,三迦叶乃将事火之具投诸河中而归依佛门。方便心论(大三二·二四上):“晨朝礼敬、杀生祭祠、然众香木、献诸油灯,如是四种,名事火外道。”

  另于大日经卷六世出世护摩法品一一举出外道所修事火法之名称,皆为吠陀经典所载者,即所谓之“四十四火法”,惟经中所举示者仅有四十项,即:(一)大梵天(藏tshan%s-pa-chen-po-me  ),(二)簸缚句(藏tshan%s-pah!i-bu  ),(三)梵饭(藏tshan%s-pah!i-zas  ),(四)毕怛啰(藏bha-ra-ta),(五)吠湿婆捺罗(藏bai-s/va-na-ra-da  ),(六)诃缚奴(藏ha-ba-na  ),(七)合毗缚诃那(藏srog-bya-len  ),(八)簸说三鼻睹(藏n%os-bsrun%s  ),(九)阿闼末拏(藏a-tar-ba-na  ),(十)钵体多(藏par  ?),  (十一)补色迦路陶,(十二)忙路多,(十三)缚诃忙囊,(十四)瞢檗卢,(十五)钵伽蒲(藏pra-ga-la  ),(十六)簸体无(藏bar-t!hi-ba  ),(十七)戌脂(藏gtsan%  ),(十八)杀毗(藏s/ad-bi  ),(十九)谟婆缚(藏kun%-byun%  ),(廿)素哩耶(藏n~i-ma  ),(廿一)瑜赭迦(藏sbyor-byed  ),  (廿二)跋那易迦(藏a-gne-ya  ),(廿三)簸缚句(藏pa-ba-ka  ),(廿四)梵火(藏tshan%s-pah!i-me  ),(廿五)扇都(藏shi-ba  ),(廿六)阿缚贺宁(藏a-ba-ni-ka  ),(廿七)微吠脂(藏bi-ci-ci  ),(二八)婆诃娑(  藏sva-ha-sa  ),(廿九)合微誓耶(藏ha-bi  ),(卅)尔地(藏gter  ),  (卅一)阿密栗多(藏mri-t!a  ),(卅二)那噜拏(藏da-ru-na  ),(卅三)讫栗旦多(藏stobs-sbyin  ),(卅四)忿怒(藏khro-bo  ),(卅五)迦摩奴(藏h!dod-las-skyes  ),(卅六)使者(藏pho-n~a  ),(卅七)社吒路(藏dsa-tha-ra  ),(卅八)薄叉(藏s/a-za  ),(卅九)缚拏婆目佉(藏rgod-mah!i-kha  ),(四十)瑜干多(藏h!jig-pa  )等。

  此外,密教之护摩法无疑系袭自此类事火外道,然出世间之护摩法则以内观为护摩之基础,此则非彼等事火外道所可比拟者。[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长阿含经卷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日经疏卷八、百论疏卷中](参阅“十二火”333)

佛学大词典 【62】寿者外道

  为三十种外道之一。凡主张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寿命者,称为寿者外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参阅“三十种外道”519)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3】数论外道

  (流派)又曰数论师。唯识述记二末,言劫初有外道,名曰劫比罗Kapila,古云迦毗罗者讹也。此曰黄赤,以鬓发面色并为黄赤故。今西方之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于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其后诸门徒分为十八部。其上首名伐里沙。此翻为雨。以生于雨时故名。其雨之徒党,名为雨众外道。数论为此雨众外道中别人所作。今之金七十论是也。梵名曰僧佉S&amacron;&mdotabv;khy&amacron;,此翻为数。即智慧之数也。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又论能生数,故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之人,名为数论者。谓有外道,入于金耳国,以钹鍱腹,顶戴火盆。击王之论鼓,求与僧论议,使僧堕负。遂作七十行颂,以申数论之宗。王赏之以金。外道欲彰己令誉,名之为金七十论。彼论之长行,天亲菩萨所造也。然考天亲菩萨传,则为佛灭后九百年中频阇诃婆娑外道之事。谓此外道制僧佉论,入阿轮阇国,于正勤王处,为此论议。遂制胜。王赐以三洛沙黄金,入于频阇诃山之石窟中化为石云。天亲菩萨后闻此事,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彼外道所造之僧佉论。首尾瓦解,无有一句得立。王复以三洛沙金赏之。唯识述记四末之再说稿与之同。谓:“世亲菩萨时,东天竺有僧,与数论师之学徒论议。彼立二十五谛,说大地等之为常。僧竟不能答,王信受外道。外道为王造七十行之颂,上于王。王赐千金以显扬之。今之金七十论是也。世亲乃造第一义谛论,亦名胜义七十论,以对彼论而破彼外道。”百论疏上之中曰:“僧佉此云制数论,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故一切法摄入二十五谛中,名为制数论。”

法相辞典 【64】数论外道

成唯识论述记四卷十九页云:谓有外道,名劫比罗。古云:释毗罗。讹也。此云黄赤。鬓发面色,幷黄赤故。今西方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其后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部主者,名筏里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卽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外道。梵云僧佉。此翻为数。卽智能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名数论者。此师所造,金七十论。谓有外道,入金耳国,以铁鍱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颂,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赐之。外道欲彰己令誉,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论。彼论长行,天亲菩萨之所造也。下第四卷,更当广述。依金七十论,立二十五谛。总略为三,次中为四,广为二十五。彼论云:略为三者:谓变易,自性,我知。变易者:谓中间二十三谛。自性所作,名为变易。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胜性。用增胜故。我知者:神我也。中为四者:一、本而非变易。谓卽自性。能生大等,故名为本。不从他生,故非变易。二、变易而非本。一说:谓十六谛。卽十一根,及五大,总十六谛。又说:但十一根。唯从他生,名为变易。不能生他,是故非本。三、亦本亦变易。一说:谓七谛。卽大,我慢,及五唯量。又说:幷五大。合十二法。谓从他生,复生他故。四、非本非变易。谓神我谛。广为二十五谛者:一、自性,二、大,三、我慢,四、五唯,五、五大,六、五知根,七、五作业根,八、心平等根,九、我知者。于此九位,开为二十五谛。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也?答:  三德合故;能生诸谛。三德者:梵云萨埵,此云有情。亦言勇健。今取勇义。梵云剌阇,此名为微。牛毛尘等,皆名剌阇。亦名尘坌。今取尘义。梵云答摩,此名为暗。钝暗之暗。三德应名勇尘暗也。若傍义翻;旧名染粗黑,今云黄赤黑。旧名喜懮暗,今名贪瞋痴。旧名乐苦痴,今言乐苦舍。外人问曰:此我知者,作受者耶?答:是受者。三德、作故。问:既非作者;用我何为?答曰:为领义故。义之言境。证于境也。我是知者,余不能知。又从冥性既转变已;我受用故。次第生者;自性本有,无为常住,唯能生他,非从他生。由我起思,受用境界;从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长之义。自性相增,故名为大。或名觉,亦名想,名遍满,名智,名慧。从大生我执。我执者:自性起用,观察于我,知我须境,故名我执。初亦名转异,亦名脂腻。有说: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别有一物,名之为空。非空无为,空界色等。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为我受用。先作五唯量者定义。唯定用此成大根等。若约此说;色成于火大,火大成眼根。眼不见火,而见于色。声成于空,空成于耳。耳不闻空,而闻于声。香成于地,地成于鼻。鼻不闻地,而闻于香。味成于水,水成于舌。舌不得水,而尝于味。触成于风,风成于身。身不得风,而得于触。此中所说,约别成义。有说:五唯总成五大。五大总成五根者也。五作业根,心平等根,亦皆总成。为用五唯,须十一根。十一根不能自有,藉五大成。佛法所造,是彼能造。故十一法,变易非本。顺此后解。卽今西方,犹有二诤。次生十一根。初生五知根。五知根者:谓眼耳鼻舌皮。次生五作业根。五作业根者:一、语具,二、手,三、足,四、小便处,五、大便处。此中语具,谓语所须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卽分皮根少分为之。前取总皮,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遗根等,有别作用,故别立也。次生心根。金七十论分别为体。有说:此是肉心为体。神我以思为体。故因明说:执我是思。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转变扰乱我故;不得解脱。知二十三谛转变无常,生厌修道,自性隐迹,不生诸谛;我便解脱。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65】顺世外道

梵名Loka^yata  或  Loka^yatika。音译路伽耶派、卢迦耶陀派、路歌夜多派、路迦也底迦派。又作顺世派。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之支派,主张随顺世俗,倡导唯物论之快乐主义。此派与阿耆毗伽派同为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学派。此派以唯物论之立场,主张地、水、火、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认轮回、业,复否认祭祀、供仪、布施之意义。于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于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之祭祀万能主义,而倾向于诡辩之思想。

  除“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张,此派复认为世间一切之生物、无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构成;四大可分析至“极微”(即物质之最小单位),而于极微之外,世间即无任何余物。并进而论定:人虽有精神作用,然所谓精神作用亦不过物质之结合所产生之状态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于追求快乐。此一见解,于佛教所说“断、常”二邪见中,属于“常见外道”。

  据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末载,顺世外道所说之极微可分为三类,即:(一)极精虚,指心与心所。(二)清净,指眼、耳、鼻、舌等诸根。(三)非虚净,指色、声、香、味等之外法。极微之说,非仅为顺世外道所独有,六派哲学中之胜论学派亦有此说,然两者所说互异,顺世外道谓“极微之外,世间即无余物”,胜论学派则于四大种之极微外,另立“德”、“业”等诸谛。又于佛教中之小乘,如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亦有极微之说,然与顺世外道大异其趣者,在于肯定极微之外,另有心、心所等精神作用之存在。

  此类唯物论快乐主义,于古印度吠陀、梵书、奥义书之时代即已萌芽。在当时,崇奉此类主张者,被称为“迦尔瓦卡(梵ca^rva^ka  )之徒”。至于何时始蔚成一大思想流派,则迄今已不可考,仅知约与佛陀同时代或于佛陀之前。或谓梵名  Loka^yata  Ca^rva^ka(路伽耶迦尔瓦卡)即其教祖之名。此教派并无经典流传后世,今所知有关此派之思想主张大多散见于佛教或当代其他学派之典籍,如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所载之“阿夷陀翅舍钦婆罗”、大毗婆沙论卷二○○所载之“不兰迦叶”均为顺世外道之典型。

  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玄奘西游天竺,寓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曾有顺世外道前来论难,可知在七世纪时,该教派之思想风潮犹盛行不衰。此外,于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记载诸外道梵志尼犍子之类时,举出“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之名,智顗大师之法华文句卷八下加以阐释。盖逆路伽耶陀又称左顺世外道,系顺世外道之分派,意指自顺世外道而陷于左道者。[入楞伽经卷六卢伽耶陀品、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慧琳音义卷十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6】顺世外道

  (流派)顺世者,梵名路伽耶Lok&amacron;yata,C&amacron;rv&amacron;ka。是教祖也。出生年代虽不明,然较释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

佛学大词典 【67】宿作外道

  又作宿作论师。外道十一宗之一。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诸因宿作宗,即尼干子外道之宿作因论。宿作外道即指主张一切众生所受苦乐之报,悉依宿世本业而定之外道。华严玄谈卷八载,宿作外道以现世之苦乐果报皆依过去世之本业因缘而定,故认为若能持戒精进,令身心受苦,则能坏尽本业,本业既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此外道为灭尽苦因,于是主张修自饿投岩等苦行。由于此外道唯以宿作为现世果报之一切因,不认为现在之功力能感果(现在非因),故成邪执。[瑜伽师地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九八、摄大乘论释卷二(玄奘译)、天亲摄论释卷二(真谛译)](参阅“外道十一宗”1869)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8】宿作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于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众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于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为邪执也。毗婆沙论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中略)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论曰:或执宿作。释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现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现在非因,如世间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礼遇一则不尔,故知唯由宿作,不图现在功力。”华严演义钞八曰:“瑜伽云:何因缘故彼外道作如是见?答: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彼如是思。若由现在士夫作用为彼因者彼当颠倒,由彼所见非颠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为因。涅槃三十五广破此见。”玄奘译世亲释二曰:“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

佛学大词典 【69】天魔外道

  指天魔与外道,为害佛道者。梵网经卷上(大二四·一○○二下):“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0】天魔外道

  (术语)天魔与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行持钞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佛学常见辞汇 【71】天魔外道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 【72】天魔外道

  “天魔”,居欲界天顶及色界天顶,领执世乐,故生邪见,憎嫉贤圣涅槃道法。“外道”,史料载有六师外道,经上说有九十六种外道,“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严经》说:“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洗心非正”是说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认为,凡修禅定,先须洗涤从前所有邪恶知见,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贮藏甘露。一有不尽,便足以致魔。“阴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则是外魔入心。若能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为修道的障碍。如《楞严经》卷一说:“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娑毗迦罗”译言“金头”或“黄发”,谓其发黄如金,为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妨道的一个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门歪道。如《朱子语类·论语》:“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也作“邪魔外道”。见于《药师经》卷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若是八股文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