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76 條與「大師」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4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6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5】智者大師真身塔

  (堂塔)塔建于真覺寺內。智者大師之肉身在焉。

五燈會元 【56】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叁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爲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余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爲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者曰:「從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聽吾谶曰:“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爲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此後如何?」者曰:「卻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谶曰:“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雞解禦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複演諸偈,皆預谶佛教隆替。﹝事具寶林傳及聖胄集。﹞祖恭禀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阙。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禅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爲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叁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峥嵘,徒衆甚盛。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迹,況複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衆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于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邪?」彼曰:「于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爲實?」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曰:「汝言不定,當爲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于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失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衆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迹。至無相宗所,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衆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舍。當于明時,亦無當者。」祖曰:「于諸有無,心不取舍。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叁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誰雲有無?尚無所得,何名叁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叁昧故,我說叁昧。」祖曰:「非叁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禮謝于祖,忏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現。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爲一爲二?」彼衆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複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雲何名行?當此戒行,爲一爲二?」彼衆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于行。內外非明,何名爲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至無得宗所,問曰:「汝雲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衆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雲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爲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于此法中,誰靜誰寂?」彼衆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爲寂。于法無染,名之爲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靜。」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衆,鹹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衆。
  後值異見,王輕毀叁寶,每雲:「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因多智之者妄構其說。至于國內耆舊,爲前王所奉者,悉從廢黜。」祖知已,歎彼德薄。當何救之?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其二宗勝者,非不博辯,而無宿因。時六宗徒衆,亦各念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祖遙知衆意,即彈指應之。六衆聞雲:「此是我師達磨信響,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即至祖所,禮拜問訊。祖曰:「一葉翳空,孰能剪拂?」宗勝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祖曰:「汝雖辯慧,道力未全。」宗勝自念:「我師恐我見王大作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爲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敵也。」言訖潛去。至王所廣說法要及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事。王與之往返征诘,無不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將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懸知宗勝義墮,遽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禀吾教,潛化于王,須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羅提恭禀祖旨,雲:「願假神力。」言已,雲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而住。時王正問宗勝,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愕然忘其問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雖驚異,而驕慢方熾,即擯宗勝令出。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爲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爲身,處世爲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咨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時宗勝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爲非。二十年來,方歸佛道。性雖愚昧,行絕瑕疵。不能禦難,生何如死?」言訖,即自投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安然無損。宗勝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爲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損身自責,何神祐助,一至于斯!願垂一語,以保余年。」于是神人乃說偈曰:「師壽于百歲,八十而造非。爲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雖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見諸賢等,未嘗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靜。聰明輕慢故,而獲至于此。得王不敬者,當感果如是。自今不疏怠,不久成奇智。諸聖悉存心,如來亦複爾。」宗勝聞偈欣然,即于岩間宴坐。時王複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辯,當師何人?」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羅寺烏沙婆叁藏爲受業師。其出世師者,即大王叔菩提達磨是也。」王聞祖名,驚駭久之。曰:「鄙簿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遽敕近臣,特加迎請。祖即隨使而至,爲王忏悔往非。王聞規誡,泣謝于祖。又诏宗勝歸國。大臣奏曰:「宗勝被谪投崖,今已亡矣。」王告祖曰:「宗勝之死,皆自于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祖曰:「宗勝今在岩間宴息,但遣使召,當即至矣。」王即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禅寂。宗勝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貧道誓處岩泉。且王國賢德如林,達磨是王之叔,六衆所師,波羅提法中龍象,願王崇仰二聖,以福皇基。」使者複命。未至,祖謂王曰:「知取得宗勝否?」王曰:「未知。」祖曰:「一請未至,再命必來。」良久使還,果如祖語。祖遂辭王曰:「當善修德,不久疾作,吾且去矣。」經七日,王乃得疾。國醫診治,有加無瘳。貴戚近臣憶師前記,急發使告祖曰:「王疾殆至彌留,願叔慈悲,遠來診救。」祖即至慰問。時宗勝再承王召,即別岩間。波羅提亦來問疾。謂祖曰:「當何施爲,令王免苦?」祖即令太子爲王宥罪施恩,崇奉叁寶,複爲忏悔,願罪消滅。如是者叁,王疾有間。師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乃先辭祖塔,次別同學,後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護持叁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王即具大舟,實以衆寶,躬率臣寮,送至海壖。祖泛重溟,凡叁周寒暑,達于南海,實梁普通七年丙午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赍诏迎請,當大通元年丁未歲也。﹝普通八年叁月改元。﹞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叁日,屆于洛陽。當魏孝明帝孝昌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爲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門@(人/(人*人))]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爲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衆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嘗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爲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讷。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別記雲: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爲二祖說法,秪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可種種說心性,曾未契理。祖秪遮其非,不爲說無念心體。可忽曰:「我已息諸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可曰:「不成斷滅。」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言已,乃與徒衆往禹門千聖寺。止叁日,有期城太守楊炫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爲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爲祖。」又曰:「弟子歸心叁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祖知懇到,即說偈曰:「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炫之聞偈,悲喜交並,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炫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爲師除得否?」祖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炫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祖不獲已,乃爲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炫之聞語,莫究其端。默記于懷,禮辭而去。祖之所谶,雖當時不測,而後皆符驗。
  時魏氏奉釋,禅隽如林,光統律師、流支叁藏者,乃僧中之鸾鳳也。睹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義,是非蜂起。祖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複救之,端居而逝。即魏文帝大統二年丙辰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後叁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啓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舉朝爲之驚歎。奉诏取遺履,于少林寺供養。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爲信道者竊在五臺華嚴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祖,因緣未契。及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後聞宋雲事,乃成之。代宗谥圓覺大師,塔曰空觀。﹝年號依紀年通譜。﹞
  ﹝通論曰:傳燈謂魏孝明帝欽祖異迹,叁屈诏命,祖竟不下少林。及祖示寂,宋雲自西域還,遇祖于蔥嶺,孝莊帝有旨令啓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明以是歲四月癸醜殂,祖以十月至梁。蓋祖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矣。其子即位未幾,爲爾朱榮所弑,乃立孝莊帝,由是魏國大亂。越叁年,而孝莊殂,又五年分割爲東西魏。然則吾祖在少林時,正值其亂。及宋雲之還,則孝莊去世亦五六年,其國至于分割久矣,烏有孝莊令啓圹之說乎?按唐史雲:後魏末,有僧達磨航海而來,既卒。其年魏使宋雲于蔥嶺回見之,門徒發其墓,但有只履而已。此乃實錄也。 - 宋·普濟

法相辭典 【57】大師驅擯諸聲聞衆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頁雲:複次由七因緣,大師驅擯諸聲聞衆。一者、見一切種皆行邪行故。二者、見彼多分故。叁者、由彼衆首上座阿遮利耶邬波拖耶方便故。四者、不堪共住故。五者、被驅擯故。六者、避現前過故。七者、令不生起未來過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8】大師攝受諸聲聞衆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頁雲:複次由五種相,大師攝受諸聲聞衆。一、以法故。二、以財故。叁、與依止故。四、初攝受故。五、擯攝受故。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59】洞山悟本大師語錄

  全一卷。唐代洞山良價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又稱洞山良價禅師語錄,略稱洞山錄。本書被視爲曹洞禅最重要之語錄。內容收錄上堂、示衆、舉古、問答等一二○則,歌頌有十一種。曹洞禅綿密之禅風橫溢于全書,爲了解我國曹洞禅風最具代表性之資料。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0】憨山大師夢遊全集

  (書名)憨山大師全集之具名。

佛學大詞典 【61】弘法大師行狀繪傳

  又作高野大師行狀繪傳。系日本鐮倉以後所流行之祖師傳繪卷之一。有關弘法大師空

海之傳記,種類版本甚多,至慶長元年(1596)爲止,有:  (一)東寺本,十二卷,康曆元年(1379,即天授五年),圖爲行忠等六人所繪。(二)地藏院(高野山)本,六卷,作于元應元年(1319),圖爲巨勢有康所繪(卷一系狩野晴川院補寫),相傳本爲土佐光信所繪。其他之弘法大師繪傳則爲室町時期之作品。

法相辭典 【62】大師所生不信順

  瑜伽七十九卷十一頁雲:由叁種相,應知于大師所,生不信順。謂于有體、尊勝、得智。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3】大師教墮惡見行

瑜伽八十八卷十七頁雲:又由二緣,諸不聰慧聲聞弟子、越大師教,墮惡見中;或起言說。何等二緣?一、愚世俗谛,二、愚勝義谛。由此愚故;違越一向世俗谛理,及違越一向勝義谛理。于行流轉,不正思惟。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4】大師是如來應正等覺

瑜伽七十卷十一頁雲:由二因緣,大師是如來應正等覺。一、斷一切疑故。二、邪行不可得故。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65】均如大師華嚴學全書

  高麗僧均如著,金知見編注。一九七七年,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出版委員會印行。內容包括華嚴經叁寶章圓通鈔、釋華嚴旨歸章圓通鈔、十句章圓通記、一乘法界圖圓通記各二卷,以及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十卷,爲均如研究華嚴學之總集。本書並附有“大華嚴首座圓通兩重大師均如傳”,爲進士赫連挺于高麗文宗二十九年(1075)所撰。系于韓國海印寺藏經閣所發現。編者金知見認爲該書具有下列之價值:(一)彰顯均如大師之成就,爲中、日、韓叁國研究華嚴學者之重要資料。(二)其教分記中,有關五教章之研究,可藉以解決日本初期華嚴典籍和本、宋本傳來之背景問題。(叁)書中有中國北宗禅神秀大師所著“妙理圓成觀”之內容。

法相辭典 【66】法毗奈耶及大師教差別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一卷十四頁雲:如契經說:此是法,此是毗奈耶,此是大師教。問:此叁、何差別?答:法、謂八支聖道。毗奈耶、謂貪瞋癡滅。大師教、謂佛語。有說:法、謂阿毗達磨藏。毗奈耶、謂毗奈耶藏。大師教、謂素怛纜藏。是謂此叁差別。 - 朱芾煌

閱藏知津 【67】天臺智者大師齋忌禮忏文

宋天竺寺遵式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法相辭典 【68】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瑜伽九十七卷叁頁雲:雲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于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于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斷遍知;非于自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余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于戒禁我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于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又彼雖能分舍諸取;而于當來、還複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于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 朱芾煌

閱藏知津 【69】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一卷)

門人灌頂撰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佛學大詞典 【70】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語錄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甯國師語錄、一山甯和尚語錄、一山國師語錄、甯一山錄。系一山一甯(1247~1317)弘法之語錄,侍者了真等編。因開版于大雲庵,故又稱大雲錄。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冊。卷上收錄了真編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語錄及惟鳳編住慶元府寶陀觀音禅寺語錄等七種語錄,及小參、法語、拈古、頌古。卷下收錄偈頌、贊佛祖、自贊、小佛事,及彥栽撰之行記、中峰明本等之跋。

佛學大詞典 【71】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

作者不詳。收于道教經典“雲笈七簽”卷五十七(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冊)。系假托我國禅宗初祖菩提達磨之名,論說呼吸法之作。今有其他版本刊行于世。

曆代名僧辭典 【72】廣陵大師〔《神僧傳》卷第八〕

僧有客于廣陵亡其名。自號大師。廣陵人因以大師呼之。大師質甚陋。好以酒肉爲食。常衣繐裘盛暑不脫。繇是蚤虮聚其上。僑居孝感寺。獨止一室。每夕阖扉而寢。率爲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與廣陵少年鬥毆。或醉臥道傍。廣陵人俱以此惡之。有一少年以力聞。嘗一日少年與人對博。大師大怒以手擊其博局盡碎。少年笑曰。騃兒何敢逆壯士耶。大師且罵而唾其面。于是與少年鬥擊。而觀者千數。少年卒不勝竟遁去。自是廣陵人謂大師有神力。大師亦自負其力。往往剽奪市中金錢衣物市人皆憚其勇莫敢拒。後有老僧。召大師而至。曰僧當死心奉教戒。柰何食酒肉殺犬彘。剽奪市人錢物。又與少年同鬥擊。豈僧人之道耶。一旦吏執以聞官。汝不羞天耶。大師怒罵曰。蠅蚋徒嗜膻腥耳。安能知龍鶴之心哉。然則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豈若汝龊龊無大度乎。老僧卒不能屈其詞。後一日大師自外來歸既入室閉戶。有于門隙視者。大師坐于席。有奇光自眉端發。晃然照一室。觀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來見大師眉端之光。相指語曰。吾聞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師有之果佛矣。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大師及開戶而大師已亡矣。群情益異其事。因號大師爲大師佛。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