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104 条与“大悲”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69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55】同体大悲

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的悲心,称同体大悲。亦即初地以上菩萨,摄众生于自体,以众生之苦为己苦,生起的哀伤之心。 - 于凌波居士著

法相辞典 【56】无待大悲

佛地经论五卷十一页云:声闻等悲,不能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而转,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其所应,拔济三苦所苦有情,恒转不舍。犹如长者,怜爱一子,于诸有情平等而转。以有情界、无边际故;成熟有情,时无暂废。成熟有情,曾不过时。如来常与大悲相应,不可说言暂起暂转。如经言:善男子,不应说言诸佛世尊所有大悲,于诸有情暂起暂转。何以故?恒常转故。诸佛世尊乃至大悲无根未立,终不证得无上菩提。如来证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我当安立一切有情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法者;我当开悟。如来如是、于诸有情,常起大悲。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7】无盖大悲

  (术语)见无盖项。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8】云岩大悲

  (公案)同云岩问道吾手眼条。

佛学大词典 【59】白衣大悲

  指白衣观音之陀罗尼,即大日经普通真言藏品与密印品所举之真言。亦即:南么三曼多勃驮喃(namah!  samanta  buddha^na^m,归命普遍诸佛)怛他檗多微洒也(tatha^gata  vis!aya,如来对象)三婆吠(sambhave,  生)钵昙摩摩屦你尔(padma  ma^lini,有莲花鬘者)莎诃(sva^ha^)。全咒系谓,归命于由如来境界所生而以佛之功德为庄严之鬘者。修白衣观音法而持白衣大悲咒,可消攘兵乱、天变等灾祸。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0】白衣大悲

  (杂语)白衣观音之陀罗尼也。大日经普遍真言品为白处尊真言而出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1】大悲代受苦

  (术语)言菩萨之大悲心代众生受地狱之苦也。请观音经曰:“众生若闻名,离苦得解脱,亦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智度论四十九曰:“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余涅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2】大悲观世音

  (菩萨)与大悲观音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3】大悲铠胄门

  (术语)大日如来生出北方金刚护菩萨之三摩地也。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大悲铠胄门而生金刚护。”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4】大悲曼荼罗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异名。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罗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5】大悲千地狱

  (杂语)见大悲千手狱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6】大悲千手狱

  (杂名)六观音六道对配之偈中第一句。二中历曰:“大悲千手狱。”

佛学常见辞汇 【67】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68】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於三种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是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是同是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9】大悲神咒

  (经名)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

佛学大词典 【70】究竟大悲

  凡四卷(现存卷二至卷四)。又作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经乃毗卢遮那佛在自然光炎宫中,对无碍菩萨以下之十三位菩萨所说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内容系统摄众生身、心之法门,宣说心性之本净,揭示烦恼即菩提、虚空圆融、万境不迁、体泯用寂之义趣。又本经屡有儒教色彩之文句,此乃与其他大乘经典相异之处。另于大唐内典录卷十亦收录本经,而谓本经乃唐初之伪经。[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佛学大词典 【71】满足大悲

  指佛而言。盖菩萨虽有大悲,然未至满足,故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菩萨之大慈较佛为小。又观经疏散善义谓,佛之大慈悲圆满具足,故称为满足大悲人。

佛学大词典 【72】学佛大悲

  学习佛之大慈悲心,共施救济,以助其化。为真实僧宝所应具有之德。其救济之方法与程度不一,就净土门之究竟而言,其救济即在于使众生往生净土。善导之观经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五下):“三乘等贤圣,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然三乘人中,菩萨之行兼摄自他二利,故行大悲心;声闻、缘觉则唯自利而不利他,复因声闻、缘觉不承认界外之净土,故因之亦不劝人归于净土。准此而言,则似与上引观经疏玄义分之说相矛盾。日僧良忠于观经疏传通记中,就此一问题提出三说,其一引法华论,谓应化之声闻,内秘菩萨之行而外现声闻之相,是为学佛大悲心之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