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一切衆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的悲心,稱同體大悲。亦即初地以上菩薩,攝衆生于自體,以衆生之苦爲己苦,生起的哀傷之心。 - 于淩波居士著
佛地經論五卷十一頁雲:聲聞等悲,不能拔濟一切有情;唯緣欲界少分行相,暫時而轉,如來大悲,普能拔濟一切有情;通緣叁界遍滿行相,恒時而轉,言無待者:無所觀待,恒救不舍。謂無所待,隨其所應,拔濟叁苦所苦有情,恒轉不舍。猶如長者,憐愛一子,于諸有情平等而轉。以有情界、無邊際故;成熟有情,時無暫廢。成熟有情,曾不過時。如來常與大悲相應,不可說言暫起暫轉。如經言:善男子,不應說言諸佛世尊所有大悲,于諸有情暫起暫轉。何以故?恒常轉故。諸佛世尊乃至大悲無根未立,終不證得無上菩提。如來證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我當安立一切有情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法者;我當開悟。如來如是、于諸有情,常起大悲。 - 朱芾煌
(術語)見無蓋項。
(公案)同雲岩問道吾手眼條。
指白衣觀音之陀羅尼,即大日經普通真言藏品與密印品所舉之真言。亦即:南麼叁曼多勃馱喃(namah! samanta buddha^na^m,歸命普遍諸佛)怛他檗多微灑也(tatha^gata vis!aya,如來對象)叁婆吠(sambhave, 生)缽昙摩摩屦你爾(padma ma^lini,有蓮花鬘者)莎诃(sva^ha^)。全咒系謂,歸命于由如來境界所生而以佛之功德爲莊嚴之鬘者。修白衣觀音法而持白衣大悲咒,可消攘兵亂、天變等災禍。
(雜語)白衣觀音之陀羅尼也。大日經普遍真言品爲白處尊真言而出之。
(術語)言菩薩之大悲心代衆生受地獄之苦也。請觀音經曰:“衆生若聞名,離苦得解脫,亦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智度論四十九曰:“佛自說,本願大心爲衆生故,所謂爲一一人故于無量劫代受地獄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無余涅槃。”
(菩薩)與大悲觀音同。
(術語)大日如來生出北方金剛護菩薩之叁摩地也。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大悲铠胄門而生金剛護。”
(術語)胎藏界曼荼羅之異名。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羅也。
(雜語)見大悲千手獄條。
(雜名)六觀音六道對配之偈中第一句。二中曆曰:“大悲千手獄。”
佛以大悲攝化衆生,常住于叁種之念中,名大悲叁念住。一、衆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叁、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叁念住。 - 陳義孝編
佛以大悲攝化衆生,常住於叁種之念,名大悲叁念住。
一是衆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是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叁是同是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正念正智,是第叁念住。
- 梵心居士編
(經名)一卷,純梵語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義,即西域也。
凡四卷(現存卷二至卷四)。又作究竟大悲哀戀改換經。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本經乃毗盧遮那佛在自然光炎宮中,對無礙菩薩以下之十叁位菩薩所說之法。全經共分十六品,內容系統攝衆生身、心之法門,宣說心性之本淨,揭示煩惱即菩提、虛空圓融、萬境不遷、體泯用寂之義趣。又本經屢有儒教色彩之文句,此乃與其他大乘經典相異之處。另于大唐內典錄卷十亦收錄本經,而謂本經乃唐初之僞經。[開元釋教錄卷十八]
指佛而言。蓋菩薩雖有大悲,然未至滿足,故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菩薩之大慈較佛爲小。又觀經疏散善義謂,佛之大慈悲圓滿具足,故稱爲滿足大悲人。
學習佛之大慈悲心,共施救濟,以助其化。爲真實僧寶所應具有之德。其救濟之方法與程度不一,就淨土門之究竟而言,其救濟即在于使衆生往生淨土。善導之觀經疏玄義分(大叁七·二四五下):“叁乘等賢聖,學佛大悲心,長時無退者。”然叁乘人中,菩薩之行兼攝自他二利,故行大悲心;聲聞、緣覺則唯自利而不利他,複因聲聞、緣覺不承認界外之淨土,故因之亦不勸人歸于淨土。准此而言,則似與上引觀經疏玄義分之說相矛盾。日僧良忠于觀經疏傳通記中,就此一問題提出叁說,其一引法華論,謂應化之聲聞,內秘菩薩之行而外現聲聞之相,是爲學佛大悲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