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华严经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三声闻性不成佛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证真空涅槃之果。乐着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 - 明·一如等 撰
(术语)密教谓三密行业相应,修行圆满具足,心中自开显内证之无量功德,于意证得依正无碍十界平等之佛身。真言名目曰:“加持内证,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开示自身之万德,出现佛相,地地升进,十一地所显圆极是也。”三种即身成佛之一,参照即身成佛条。
又作信满作佛、信满得位。为占察经所说四种成佛之一,华严宗特为倡之。即华严宗由十信行满入十解之初位而成正觉。华严宗之行位有行布与圆融两门,行布门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圆融门则得一位随得一切位。六十华严经卷八梵行品(大九·四四九下):“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大三五·一六六中):“义准上下经意,有三种成佛,一约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摄,即具诸位至佛果也。”以华严宗在一行即一切行,一位即一切位,故说随得一位即得一切位,今特就十信满为成佛,以说三乘终教于十解之初位即得不退。又华严经疏卷十九(大三五·六四七中):“通说诸位相摄,总有三类。一以行摄位,如十信中具一切位,贤首品说。二以位摄位。如十住满即得成佛,如十住品及法界品海幢比丘处说。其十行、十向、十地皆尔,各如自品说。三初心摄终,如十住初心即摄诸位,如此品说,并就因位满说。如普贤作用大分同佛,犹未是佛,此中亦尔。”五教章纂释卷下之七解此文,以初者为行佛,次二为位佛。依此可知十信之行位未成,故称其成佛为行佛。十解初位以上位成故,即称其成佛为位佛。[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起信论、华严经孔目章卷三、华严经搜玄记卷一末]
(术语)占察经所说四种成佛之一,华严宗唱导之。彼宗之行位,有行布圆融之两门。行布门,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其圆融门则得一位随得一切位也。其义以六相圆融十玄缘起而知之。故经中说十信之满心胜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位(旧经第六第七新经第十四第十五贤首品),谓之信满成佛。
(术语)见四满成佛条。
见四满成佛条。 - 陈义孝编
於十地之满心,能除掉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名为行满成佛。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
四满成佛之一。 - 陈义孝编
四满成佛之一,於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名证满成佛。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成佛条。
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成佛条。 - 陈义孝编
为大日经卷二所说之偈颂。密教大日如来入于一体速疾力三昧,阐明成就菩提之实义时,最先宣说此偈。偈文为(大一八·九中):“我昔坐道场,降伏于四魔;以大勤勇声,除众生怖畏。是时梵天等,心喜共称说;由此诸世间,号名大勤勇。”上记引文中,大勤勇之声,谓以诚实之言音来降伏四魔,袪除众生之怖畏,故称成佛之外迹。[五部秘经传授要路卷二]
主张“悟时即法性至理一体;一悟一切悟,而无阶级次第之分”之学说思想。东晋僧道生(355~434)著「顿悟成佛义”,首倡此顿悟成佛说,引起佛教界长期之激烈论争。慧观作“渐悟论”,昙无成作“明渐论”等,阐论渐悟之义而驳斥顿悟说,然另有僧肇、支遁等提倡小顿悟义。道生之弟子道猷(道攸)、宝林、法宝等,继续阐扬其师之论。刘宋文帝在位期间(424~453),曾延请道猷入宫宣讲顿悟之义。又慧观之弟子法瑗,亦提倡顿悟说。谢灵运赞同道生之说,作“辩宗论”,谓华人与夷人之资质有异,佛陀等主张须长期之修行;我国圣人则主张一举得以与真理一体。至唐代,慧能系之禅僧侧重顿悟;神秀系之禅僧则偏重渐悟。盖依法华经疏卷一、二谛义卷下所载,道生虽说顿悟,然亦不废顿悟前之渐悟修行。而慧能之弟子中,对道生之说另有批驳。此外,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称扬道生之说,其教学亦颇受道生之影响。
据学者推论,道生顿悟说之思想背景,有其独特之实相观;或因其欲与儒家思想相调和,或因受到老庄思想之熏染。至于禅宗之顿悟说与道生之顿悟说,两者间之关联,迄今尚无定论,若从一般之研究倾向而言,我国学者通常强调两者之相关性,日本学者则往往注重两者之差异性。[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卷十五、肇论疏卷上(慧达)、三论游意义]
(杂语)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
全一卷。略称即身义。日僧空海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册。为说明真言密教根本要义之书。内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菩提心论等经论为其依据,以说明六大无碍,并主张修行者之现身与大日如来之真理一致时,即为即身成佛之实现。对于日本密教之成立,有很重大之影响。然日本天台宗并不以为本书为空海所著。
凡四卷。日本净土宗僧游乐撰。日本正德二年(1712)刊行。其内容包括关于六道、日本净土宗“安心”义等之阐论,又收录不少我国与日本往生者之传记,可作为研究净土往生之文献资料。
(经名)弥勒大成佛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