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華嚴經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謂若近聲聞。則習聲聞法。若近緣覺。則習緣覺法。若近菩薩。則習菩薩道。習聲聞覺之法者。沈滯小果。不樂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習菩薩利生之行者。取證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二無種性不成佛謂無有正信善根。撥無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脫。故名無種性不成佛。叁聲聞性不成佛聲聞者。聞佛聲教而悟道之人也。謂聲聞根性。惟習生滅四谛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樂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 - 明·一如等 撰
(術語)密教謂叁密行業相應,修行圓滿具足,心中自開顯內證之無量功德,于意證得依正無礙十界平等之佛身。真言名目曰:“加持內證,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故開示自身之萬德,出現佛相,地地升進,十一地所顯圓極是也。”叁種即身成佛之一,參照即身成佛條。
又作信滿作佛、信滿得位。爲占察經所說四種成佛之一,華嚴宗特爲倡之。即華嚴宗由十信行滿入十解之初位而成正覺。華嚴宗之行位有行布與圓融兩門,行布門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圓融門則得一位隨得一切位。六十華嚴經卷八梵行品(大九·四四九下):“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華嚴經探玄記卷叁(大叁五·一六六中):“義准上下經意,有叁種成佛,一約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終心勝進分後,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叁乘終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攝,即具諸位至佛果也。”以華嚴宗在一行即一切行,一位即一切位,故說隨得一位即得一切位,今特就十信滿爲成佛,以說叁乘終教于十解之初位即得不退。又華嚴經疏卷十九(大叁五·六四七中):“通說諸位相攝,總有叁類。一以行攝位,如十信中具一切位,賢首品說。二以位攝位。如十住滿即得成佛,如十住品及法界品海幢比丘處說。其十行、十向、十地皆爾,各如自品說。叁初心攝終,如十住初心即攝諸位,如此品說,並就因位滿說。如普賢作用大分同佛,猶未是佛,此中亦爾。”五教章纂釋卷下之七解此文,以初者爲行佛,次二爲位佛。依此可知十信之行位未成,故稱其成佛爲行佛。十解初位以上位成故,即稱其成佛爲位佛。[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起信論、華嚴經孔目章卷叁、華嚴經搜玄記卷一末]
(術語)占察經所說四種成佛之一,華嚴宗唱導之。彼宗之行位,有行布圓融之兩門。行布門,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其圓融門則得一位隨得一切位也。其義以六相圓融十玄緣起而知之。故經中說十信之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位(舊經第六第七新經第十四第十五賢首品),謂之信滿成佛。
(術語)見四滿成佛條。
見四滿成佛條。 - 陳義孝編
於十地之滿心,能除掉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名爲行滿成佛。
- 梵心居士編
(術語)四滿成佛之一。
四滿成佛之一。 - 陳義孝編
四滿成佛之一,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名證滿成佛。
- 梵心居士編
(術語)華嚴宗所立叁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見叁生成佛條。
華嚴宗所立叁生成佛之一。見叁生成佛條。 - 陳義孝編
爲大日經卷二所說之偈頌。密教大日如來入于一體速疾力叁昧,闡明成就菩提之實義時,最先宣說此偈。偈文爲(大一八·九中):“我昔坐道場,降伏于四魔;以大勤勇聲,除衆生怖畏。是時梵天等,心喜共稱說;由此諸世間,號名大勤勇。”上記引文中,大勤勇之聲,謂以誠實之言音來降伏四魔,袪除衆生之怖畏,故稱成佛之外迹。[五部秘經傳授要路卷二]
主張“悟時即法性至理一體;一悟一切悟,而無階級次第之分”之學說思想。東晉僧道生(355~434)著「頓悟成佛義”,首倡此頓悟成佛說,引起佛教界長期之激烈論爭。慧觀作“漸悟論”,昙無成作“明漸論”等,闡論漸悟之義而駁斥頓悟說,然另有僧肇、支遁等提倡小頓悟義。道生之弟子道猷(道攸)、寶林、法寶等,繼續闡揚其師之論。劉宋文帝在位期間(424~453),曾延請道猷入宮宣講頓悟之義。又慧觀之弟子法瑗,亦提倡頓悟說。謝靈運贊同道生之說,作“辯宗論”,謂華人與夷人之資質有異,佛陀等主張須長期之修行;我國聖人則主張一舉得以與真理一體。至唐代,慧能系之禅僧側重頓悟;神秀系之禅僧則偏重漸悟。蓋依法華經疏卷一、二谛義卷下所載,道生雖說頓悟,然亦不廢頓悟前之漸悟修行。而慧能之弟子中,對道生之說另有批駁。此外,華嚴宗四祖澄觀(738~839),稱揚道生之說,其教學亦頗受道生之影響。
據學者推論,道生頓悟說之思想背景,有其獨特之實相觀;或因其欲與儒家思想相調和,或因受到老莊思想之熏染。至于禅宗之頓悟說與道生之頓悟說,兩者間之關聯,迄今尚無定論,若從一般之研究傾向而言,我國學者通常強調兩者之相關性,日本學者則往往注重兩者之差異性。[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卷十五、肇論疏卷上(慧達)、叁論遊意義]
(雜語)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過無量阿僧祇劫當于此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曰法明如來。”
全一卷。略稱即身義。日僧空海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冊。爲說明真言密教根本要義之書。內舉金剛頂經、大日經、菩提心論等經論爲其依據,以說明六大無礙,並主張修行者之現身與大日如來之真理一致時,即爲即身成佛之實現。對于日本密教之成立,有很重大之影響。然日本天臺宗並不以爲本書爲空海所著。
凡四卷。日本淨土宗僧遊樂撰。日本正德二年(1712)刊行。其內容包括關于六道、日本淨土宗“安心”義等之闡論,又收錄不少我國與日本往生者之傳記,可作爲研究淨土往生之文獻資料。
(經名)彌勒大成佛經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