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4 条与“无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4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7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无相 无相佛 无相观 无相教 无相名 无相取 无相相 无相想 无相行 无相业 无相宗 法身无相 趣无相法 实相无相 无相大乘 无相分别 无相好佛 无相空教 无相离念 无相菩提 无相三昧 无相散动 无相唯识 无相无我 无相续法 无相真实 一实无相 一相无相 有相无相 诸法无相 大云无相经 空无相无愿 空无相无作 空无愿无相 无相安乐行 无相方便地 无相福田衣 无相解脱门 无相界定想 无相界作意 无相三摩地 无相思尘论 无相心地戒 无相心三昧 无相行菩萨 第六无相住者 二缘入无相定 观有相无相门 见道亦名无相 三种无相义等 无相解脱门智 无相无相等持 无相无相三昧 无相心三摩地 无相转有五位 空无相无愿差别 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三摩地 无相中作加行障 转一切境依无相 空三摩地亦名无相 无相心定出离舍根 虚妄分别有相无相 有相得为无相智因 不动心解脱亦名无相 空无相无愿各有二种 六现观有相无相分别 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 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 非想非非想处亦名无相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无相〔《神僧传》卷第七〕 无相〔《神僧传》卷第五〕 三无相论(二卷 出无性论) 显识论显识品(从无相论出) 空无愿无相有闻思修及世出世差别 无相(涪州相思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无相(智诜禅师)(唐成都净众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55】有相无相

  为有相与无相之并称。即有形相者,称为有相;无形相者,称为无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与他物区别者。又一般以会生灭变化之事物为有相,故有相亦称有为法。无相为“有相”之对称,然有时则指超越有、无二相之空而言。据大智度论卷六十一所举,无相有假名相、法相、无相相等三种相,以此三相皆无所得,故称无相。

  又依据相对、差别之原理而立者,是为有相;而依据绝对、平等之空理而立者,是为无相。依此,而有所谓有相教、无相教;有相行、无相行;有相观、无相观;有相善、无相善等分别。

  净土宗将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以位置及清净之形像表示之,称为有相净土。然若根据无色无形之空理,而认为宇宙之一切即是净土者,则称为无相净土。

  密宗对有相、无相二者,有深浅二种不同的解释。(一)浅略者,谓以凡夫之认识,可以明确的指认诸法之形相者,是为有相;而诸法之本质为空,无形无色者,是为无相。(二)深秘者,谓一切万法各自本来之形相,分明而住,是为有相;而在一相之中具足一切相,然又不留一相者,是为无相。

  天台宗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一)有相安乐行,即不入禅定三昧,一心诵念法华经文者。(二)无相安乐行,即以法华经之妙理,修一念三千之妙观者。又禅宗主张教门为有相,禅门为无相。

  此外,就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为三十二相、八万四千之相好者,称为有相佛;若以佛身为理体空寂、无色无形者,称为无相佛。一般以诸佛之法身为无相,报应身为有相。然关于法身为有相或无相之说,诸师看法不一。

  盖一切万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罗万象之面貌,然此种“有相”,因其生灭变化无常,本质为空,故非实有。若不执着此一有形之境界,则可入于涅槃之无相境界。然若以般若智慧观照实相之真理者,则可超越有相、无相之别,而体达二者乃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之理。[大宝积经卷五、大日经卷七、大乘起信论、十二门论观相门、大智度论卷十八、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往生论注卷上、卷下、安乐集卷上、卷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6】有相无相

  (术语)密教就有相无相有浅略深秘之二释。言其浅略之义,则凡夫所知色心之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了易知,谓之有相。诸法之体性,如幻虚伪,自性即空,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言其深秘之释,则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故云无相,非为非色非形也。台宗圆教之圆空,妙空。毕竟空,第一空,与此第二释同。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解。为应彼等故,在有相说。”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凡密教之三本尊三密等皆有此有相无相之浅深二重也。彼宗,以无相一概为显教之浅义者,显密相对一往之义也。若于自宗言之,则尚以无相为深义,依此所引之经文可知。

佛学常见辞汇 【57】有相无相

  一切事物有形态可见,谓之有相;因缘所成,自性即空,谓之无相。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58】诸法无相

  相,指特质。谓现象界一切万法皆为因缘假和合而生,实无固定不变之相。盖诸法既为假和,即无自性可言,亦即无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现象万法,并无任何固定之相存在,仅有刹那生灭之不断连续状态而已。是谓诸法无相。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9】诸法无相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假和合,无一定之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60】诸法无相

  谓诸法都是因缘假合而生,无一定的形相。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61】诸法无相

谓诸法都是因缘假合而生,无一定的形相。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2】大云无相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3】无相无愿

  (术语)见三三昧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4】无相无作

  (术语)见三三昧条。

法相辞典 【65】空无愿无相

  瑜伽十二卷十页云: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故名空性。卽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观此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66】无相安乐行

为“有相安乐行”之对称。天台宗以理观为无相安乐行,事诵为有相安乐行。此乃天台宗基于普贤观经之说,及据南岳慧思之四安乐行偈文而立。普贤观经(大九·三八九下):“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

  由上所述,可知无相安乐行,系内在之修法,如修止观等,以入于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禅定三昧中;有相安乐行,则不入于禅定三昧中,而以一心诵念法华经之文字为修行。此二者乃殊途同归之修法,若精进勤修而不懈怠,则不论无相或有相,皆得见普贤上妙之身。[法华经安乐行义、万善同归集卷二](参阅“安乐行”2407)

佛学大词典 【67】无相方便地

即大乘起信论所立菩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因此地之无相观尚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称无相方便地。若至第八地以上,则于无相无方便功用。

佛学大词典 【68】无相福田衣

为袈裟之美称。简称无相衣。因袈裟为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诸相,为生无漏福田之道衣,故称为无相福田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参阅“袈裟”478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69】无相福田衣

  (术语)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70】无相解脱门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佛学常见辞汇 【71】无相解脱门

  三解脱门之一。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72】无相解脱门

如三解脱门中说。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