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2 條與「次第」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4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5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次第 次第緣 次第證 五次第 次第禅門 次第乞食 次第叁觀 法界次第 還滅次第 解結次第 解脫次第 九次第定 流轉次第 六根次第 能成次第 牽引次第 入定次第 叁學次第 叁災次第 叁種次第 生起次第 十力次第 四谛次第 五蓋次第 五事次第 五蘊次第 現觀次第 修行次第 修學次第 義類次第 易說次第 圓滿次第 緣起次第 增長次第 諸界次第 諸蘊次第 八道支次第 煩惱斷次第 七覺支次第 十八道次第 十二處次第 受用苦次第 四念住次第 四聖谛次第 四無量次第 四證淨次第 五無量次第 多業受果次第 法界次第初門 佛學次第統編 秘密道次第論 密宗道次第論 菩薩地義次第 菩薩五相次第 菩提道次第論 善等十義次第 十妙生起次第 世界成立次第 受用境界次第 四谛先後次第 四無礙解次第 四種修習次第 真言大次第論 諸欲得舍次第 次第差別有多種 得斷次第有五種 六波羅蜜多次第 六識身生起次第 叁十七覺分次第 十波羅蜜多次第 十種隨眠次第生 四大種作業次第 緣起次第有四種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七種修習現觀次第 叁學次第世尊異說 十種隨眠生起次第 順次道理及逆次第 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以何次第入于現觀 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正知而住先後次第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法界次第初門(叁卷) 六種波羅蜜多建立次第 菩提道次第傳燈法師列傳 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十八界叁種次第宣說因緣 出世間智初中後際生起次第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解脫勝處遍處修習次第及所引功德 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 收起
法相辭典 【55】四念住次第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七卷十頁雲:何故世尊先說身念住,乃至後說法念住耶?答:顯示隨順故。謂若如是次第顯示,則于文字言說,隨順。有說:說受隨順故。謂若作如是次第;則于師說及弟子受,皆得隨順。有說:此依生起次第故。次第有叁種。一、生起次第。二、顯示次第。叁、現觀次第。生起次第者:如此念住,及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顯示次第者:謂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現觀次第者:謂四聖谛。以瑜伽師,先起身念住,故佛前說。乃至後起法念住,故佛後說。問:因論生論,何故諸瑜伽師,先起身念住,乃至後起法念住耶?答:依麁細次第故。謂五蘊中,色蘊最麁;故先觀察,起身念住。四無色蘊中,受蘊最麁;故次觀察,起受念住。問:受等無方所,如何可施設麁細耶?答:雖無方所麁細;而有行相麁細。亦可施設。此中受行相麁,如說我手足等痛。又說:我受如是如是苦。故受等蘊,雖非色;而如色施設麁細。四無色蘊中,識蘊最細;而先想行蘊觀察,起心念住者;以想行蘊,與涅盤最微細法,合施設故;彼最後觀察,起法念住。有說:從不可知本際以來,男爲女色,女爲男色,是生染處。故先觀色,起身念住。染著此色,由貪樂受;故次觀受,起受念住。貪樂由于心不調伏;故次觀心。起心念住。心不調伏,由煩惱未斷;故最後觀法,起法念住。有說:以色可施設,有增減,有取舍,相似相續;故先觀色,起身念住。于觀色時,起身輕安,及心輕安;由此爲先,引起樂受;故次觀受,起受念住。于觀受時,引起勝義境界了別;故次觀識,起心念住。彼作是念:若處起心,亦起心所,故最後觀法,起法念住。有說:身愚能持受愚,乃至心愚能持法愚。非身愚不轉,能轉受愚,乃至非心愚不轉,能轉法愚。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有說:身不愚,能引受不愚;乃至心不愚,能引法不愚。非身不愚不起,能起受不愚;乃至非心不愚不起,能起法不愚。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如彼廣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6】四聖谛次第

瑜伽五十五卷十五頁雲:複次四聖谛說次第者:謂由此故苦,此最爲初。如此故苦,此爲第二。此二攝黑品究竟。由此故樂,此爲第叁。如此故樂,是爲第四。此二攝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藥。又有差別。謂如世間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谛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卽于此處先發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脫,後于解脫方便,發起作意。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7】四無量次第

大毗婆沙論八十二卷叁頁雲:問:此四無量,次第雲何?爲如說而生?爲別有次第?有作是說:如說而生。謂瑜伽師,先于欲界諸有情類,欲與饒益。與饒益者,卽是慈相。故佛說慈,以爲第一。次于欲界諸有情類,欲除衰損。除衰損者,卽是悲相。故佛說悲以爲第二。彼諸有情,既得饒益;複得離衰損;次應于彼而生慶慰。慶慰彼者,卽是喜相。故佛說喜以爲第叁。既于有情生慶慰已;次應于彼平等舍置。等舍置者,卽是舍相。故佛說舍以爲第四。故四無量,如說而生。複有說者,此四無量,先悲次慈,次喜,後舍,謂瑜伽師,先于欲界諸有情類,欲除衰損。次複于彼欲與饒益。次複于彼深生慶慰。最後于彼平等舍置。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8】四證淨次第

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卷十四頁雲:問:何故世尊先說佛證淨,乃至後說戒證淨耶?答:若作是說:隨順文詞次第法故。複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複次佛,是能說;故應先信。法、是所說;故應次信。僧、是所爲;故應次信。戒、是僧所住;故最後說。複次佛如良醫,故應先信。法如無病,故應次信。僧如看病者,故應次信。戒如妙藥,故最後說。複次佛如商主,能示道路;故應先信。法如寶渚,是正所趣;故應次信。僧如商侶,能爲助伴;故應次信。戒如資糧,能正任持;故最後說。複次佛如船師,故應先信。法如彼岸,故應次信。僧如同載,故應次信。戒如船筏,故最後說。由此等緣,此四證淨,如是次第。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59】五無量次第

瑜伽四十六卷十七頁雲:問:何故總說此五無量如是次第?答:以諸菩薩、專精修習饒益有情;是故最初說有情界無量。是諸有情,依于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說世界無量。是諸有情,在彼彼界,由種種法,或染,或淨,差別可得;是故第叁說法界無量。卽觀如是有情界中,有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堪能究竟解脫衆苦;是故第四說所調伏界無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諸有情,究竟解脫;是故第五說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說言。菩薩于此五種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0】多業受果次第

  集論五卷四頁雲:若一有情,成就多業;雲何次第受異熟果?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最初所行者,彼異熟先熟。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61】法界次第初門

凡叁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略稱法界次第。乃智顗爲天臺之初學者闡述毗昙等之教義及諸法之名目,並兼明諸教之淺深次第以作爲習學叁觀者之階梯。自初門名色以下至叁念處,共計六十門。又卷首之自序列舉著作本書之叁意(大四六·六六四中):“一爲讀經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于名數者,二爲未解聖教所製法門淺深之次第,叁爲學叁觀之者。”

佛學次第統編 【62】佛學次第統編

  菩薩優婆塞顯覺楊卓編

  太虛法師論佛學次第統編

  佛法名相浩繁,義類奧博,對于一大藏經律論著,每使人望洋興歎,莫知何所適從。雖有一切經音義、翻譯名義、佛爾雅、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等編撰,僅解釋名句耳。雖有大明叁藏法數、教乘法數、諸乘法數等撰編,僅錄列名數或略解句義耳。雖有閱藏知津、法海觀瀾等撰編,僅略序部類,少提綱要耳。雖有隋唐宋明清之教藏目錄及日本弘教書院藏、續藏、又續藏等目錄之編錄,僅次第錄列部帙之名題耳。至夫綜括佛學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可爲航教海之南針,且可憑之得明佛學之系統者,吾未之見焉。以之樂趨簡易者譏爲入海算沙,鹵莽滅裂,執持其一二端,沾沾自喜。而聖教竟束高閣。或縱探經究論,窮年矻矻,亦往往以不能獲其要領終。而淺嘗辄止,不免糢糊汗漫,更無論已。故今寂照居士之佛學次第統編爲不可緩,而將大有功于佛法之宏明者也。
  或謂阿難四阿含之結集,及小乘有所撰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所撰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亦何莫非統括佛教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或加以判攝焉者,傳入中國?援引大智度論之例,若天臺之法華玄義、文句,清涼之華嚴懸談、疏鈔,其應用者宏矣!複何事後生初學之有此佛學次第統編爲?
  然一時有一時之機會,適宜而作,豈能以古擬今?且正由往昔諸大士先德曾爲種種之編撰判攝,不啻于佛法中添出若幹之名相義類,各成一門一宗一簇一聚之學說,及今已極形間錯雜糅,極需要有爲之次第統合編集之者耳。故古師之作,雖雲美備,較今或不妨有所增減。兼之古作之文勢辭氣,與今人之心理相去懸遠,每致艱于了解,則欲通古人之書,亦正須有爲之門徑者。故此編之特長,即在但貫攝編次,使法義有一系統,而不加批判焉。
  編凡有四,今爲用分類法表列之:

  ┌外編(一)
  佛學次第統編┤  ┌正編(二)
  └內編┤  ┌余編(叁)
  └旁編┤
  └附編(四)

  外編爲敘列教外之各學派各教宗者。余編爲敘列教內各教相各宗致者。附編則佛教之曆史及地理也。故此四編爲法義之集中者,唯在正編。正編複分七篇:一、世間相,二、出世間相,叁、小乘,四、大乘,五、密教,六、人天乘,七、綜合。亦爲用分類法表列如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列舉┤  ┌小乘
  │  │  ┌顯教┤
  │  │  ┌主┤  └大乘
  佛學次第統編正編┤  └教乘┤  └密教
  │  │
  │  └附人天乘
  └綜合

  今是爲之序論者,意亦僅在其正編也。然手此一編,雖足窺佛學之法統,余則望覽者用爲深入經藏之探海燈,勿徒以是爲足。且更望編者以不懈之搜討修訂,使益臻完美焉。
  序論既終,更出其一例以與編者商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顯教
  ┌列舉┤  ┌大乘┤
  │  │  ┌大小乘┤  └密教
  正編┤  └教乘┤  └小乘
  │  └天人乘
  └綜合

  此中次第系統之理,敘列法相,則由世間而及出世間,彰衆生上達之義,上達至究竟即佛。佛乃下化,故敘列教乘,則由大乘而小乘而天人乘,顯如來垂濟之義。佛自住大乘,但教化菩薩。若施慈悲方便,則由大乘而緣覺乘而聲聞乘而天乘而人乘,展轉資爲攝引,終而綜合,則無異法華之開權示實,涅槃之追說還耳。斯則法相爲內證之門,教乘爲外化之道,而內證外化之既圓,乃會歸而綜合焉。

  總敘

  世尊說法,經律炳垂。祖師宏宗,論著尤富。學佛之士,終身鑽研,猶未能及。苟非大宗匠作家,何事妄生枝節,有所編輯。不特增人葛藤,徒亂衆意。尤恐畫蛇添足,敗壞真宗。未爲佛子,豈不反爲佛門之罪人哉!是在人一面,大可無需。在己一面,大可不必矣!雖然,此言似則似矣,是則未是。譬之一大城埠,方圓數十裏,人口數百萬,市街會社,繁若列星,車馬遊龍,紛然如織。遊其地者,任意所之,本無不可。然以全般形勢不明,往往纡曲許久,不得遊趣。或則往返回環,難離原處。于是淺嘗之徒,廢然返者有之;拙步之流,常滯一地者有之;更有狂奔之輩,東西馳求,所履雖多,不得要領,亦終勞而鮮功。即使善遊之士,一地一所,步之趣之,皆能不誤,然亦遊曆既遍,而後全般形勢,方始了然。即計所獲,亦實勞多。假使于此,有一地圖,及一地志,以爲遊者之先導。則凡遊者未遊之前,已有成竹,當遊之際,亦辨方所,豈不共同方便也哉!夫圖志原非城埠,遊城埠者,備之爲便。城埠亦非圖志,遊城埠者,幸勿以覽圖志,爲遊城埠可耳。本編之旨,意在于斯。佛法大海,浩浣無涯。利根上士,固目擊即能窮源,然在一般學者,往往曆之幾久,門徑難窺。或則僅執一端,不明大體,非惟寡益,爲害亦多。且在自欺之士,尤因是儱侗真如,颟顸佛性,徒事侈其口談,實則高下不辨,亂統瞎摸,究何所益。智者見之,不免悲憫。顧所以若是者,不亦太少方便所致也乎?予自愧學尚未遑,何堪以盲引人,然斯編之作,實亦不過如遊城之余,將所履方所,略爲圖志。既足據此以爲自究之便,並即以便當來者之參考耳!一舉兩得,未始無裨,若故多事,則吾豈敢。
  本編共分四編:一、外編,二、正編,叁、余編,四、附編。二、叁、四又可共稱爲內編。外編本爲正編前導,但主文全在正編,若以主文爲急,宜先及之。本編名曰佛學次第統編者,佛學猶言學佛之如何爲學,是就學地以言。若曰佛教,則是申明教義。或曰佛法,則更直接說法。皆大不可,故曰佛學。言次第者,由淺之深,層層次第,非一往到底,故雲次第。統者爲言總括,意在握要,又在全備,並含系統之義。編者集而編成,非著作意,故曰統編。

  正編敘言

  統編分四:外編,正編,余編,附編。正余附又總爲內編。外編世學,余編經教,附編事記。本編所述,乃專法理,以系全編主文,故曰正編。始從凡夫以明世間,次從諸聖以明出世,後從小大顯密諸乘,以詳明行證因果諸法。所以始從凡夫世間明者,識得凡夫,乃知諸聖;識得世間,乃知出世耳。此即由近及遠,由此推彼,次第意也。至言世間,則先六趣、叁界、世界,次推生滅、因果、世間觀。由此六項,從小及大,層層推廣。世間之相,次第包括盡之。複次六趣因果,最切人身,故最須爲先明。然原始要終,又無不具足于當下身心,若了得當下身心,一切世界,自可從茲推究。所以要中之要,又莫如了得當下一心之爲要矣!蓋六趣報趣,緣于作業,作業因于妄惑,最須先辨,即此妄惑。而此妄惑,即是一心,了達一心之妄惑,是爲入佛學之初步也矣。更就佛字義理言之:佛者覺也,覺者心也,是故佛法者,心法也。欲明佛法始終本末,即由先明當下一心始。因心推境,境由心起,自然因果洞徹。凡夫當下一念之心,其現相若何,先爲辨認,再進而推究其體用若何,自對于心覺大道,有其進入之階。一切法理,雖次第重重,不過了明一心。而一心雖廣,又始從識及當下耳。然凡夫當下一念心相,究系如何,要知即是妄惑。由此妄惑爲因,作業爲緣,報趣爲果,所以幻爲六趣、妄有叁界、世間因果,如是可明。故此若知近察一心,非惟身世全在于是,佛法亦俱由于是矣!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63】秘密道次第

  又稱勝者普遍大金剛持道次第、一切秘密精要開顯。宗喀巴(藏Tson%-kha-pa,  1357~1419)著。本書內容浩瀚,其略本與入門書極多,爲西藏、蒙古密教之基本要典。書中將大乘佛教分爲波羅蜜多乘與密咒乘,後者又分:作(梵kriya^  )、行(梵carya^  )、瑜伽(梵yoga  )、無上瑜伽(梵anuttarayoga  )等四部分,而特別強調後二者之重要。瑜伽即是說明五種現證菩提與五相成身觀。全書雖分別說明小乘、大乘、密教等叁流,然特別偏重密教。

佛學大詞典 【64】密宗道次第

  西藏名Gnags-rim  chen-po  。宗喀巴著。原名勝遍主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又稱真言道次第、密宗道次第。與菩提道次第並爲宗喀巴二大論書,此二書代表宗喀巴對佛教之完整看法與其思想體系。菩提道次第乃修習顯乘之次第,本書則爲修習密乘之次第。本書成于明永樂四年(1406),其內容系將修習密乘之次第判分爲五品:(一)清淨菩提心,此與顯乘相同。(二)四類灌頂,此悉通于四部密典。(叁)守護律儀及叁昧耶,律儀爲菩薩共戒,如菩薩地及集菩薩學處論所說十八重四十六輕等;叁昧耶則爲密乘不共戒,依各種咒典而各有異說。(四)成熟根器之生起次第。(五)悉地解脫之圓滿次第,主要系以無上瑜伽之時輪、密集等諸法爲指歸。此論未有略論,其弟子克主大師,遂依之而作,原名“續部總建立廣釋”,即今之密宗道次第略論,乃密宗必學之要典。

中國百科全書 【65】密宗道次第

  Mizongdaocidilun

  佛教論書。原名《勝遍至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又稱《密宗道次第廣論》,亦稱《德勝主大金剛次第道開顯一切密要論》。明永樂四年(1406)宗喀巴著于西藏绛巴林寺。此論概括密宗的四部教法,而以無上瑜伽爲重點,對密宗四部的修行次第、儀軌、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作了詳細論述。此論問世後,在藏傳佛教中廣爲流傳,曆代相承,未曾間斷。現代有法尊的漢文譯本。注釋有宗喀巴大弟子克主傑的《續部總建立廣釋》,甚爲精要。(蘇淵雷)

法相辭典 【66】菩薩地義次第

如瑜伽五十卷十七頁至二十一頁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67】菩薩五相次第

瑜伽四十七卷四頁雲:雲何五相如是次第?謂諸菩薩、先修哀愍,攝受有情。于彼顧念,欲作饒益。次修愛語;爲彼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宣說正理,攝受教誨。次修勇猛;于已趣入諸有情類,若諸有情、起諸邪行種種煩惱變異事中,皆能堪忍。爲不棄舍安住種種正行邪行諸有情故。是諸菩薩修勇猛已,一類有情、以財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法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財以法、二種攝受,能令成熟。是故菩薩、次後修習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當知是名菩薩五相前後次第。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68】菩提道次第

西藏名Byan%-chub  lam-gyi  rim-pa  。略作  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n%-kha-pa  )著。本論系基于顯教而闡說佛道修習之次第。本論初述迦當派(藏Bkah!-gdams-pa  )之祖阿提沙(梵Ati^s/a  )與其所著“菩提道燈論”之偉大,以爲全篇之序分。次述親近善知識之必要與其敬禮作法,正文本論則述叁士教之各說。叁士即指下士(人天)、中士(二乘)、上士(大乘)。最後略說趣入金剛乘。宗喀巴于五十叁歲以後,又作本書之略本Rgyalbahi  gsun%-rab  thams-cad-kyi  sn~in-poh!i  gnad  bsdus-te  gtan-la-phab-pa  byan%-chub-lam-gyi  rim-pa,除略刪廣本中多數引用文外,並收錄毗缽舍那章之內容。本論之古版本有北京崇祝寺版等,翻譯本有法尊之菩提道次第廣論(民國二十五年,漢藏教理院刊)。[宗喀巴大師傳(法尊譯述)]

中國百科全書 【69】菩提道次第

  Putidaocidilun

  佛教論書。又稱《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于明建文四年(1402)著于西藏熱振寺。共24卷。“廣論”是與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論》相區別而言。全論主要闡明叁乘漸次修行之道,分爲下士、中士、上士叁類,並論述止觀的修持方法。該論依據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按“叁士道”次第進行組織。謂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爲基礎,然後循序漸進,入“叁士道”的修行法門。“下士道”指脫離叁惡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門。分爲四大段:一思維人身無常,二思維叁惡趣苦,叁皈依叁寶,四深信業果。“中士道”指解脫叁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亦分四大段:一思維苦谛(叁有生死過患),二思維集谛(煩惱及業流轉次第),叁思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道理),四思維解脫生死正道(戒定慧叁學)。“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此分二大段: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在上士道之後,凡發大菩提心者如對密咒信仰愛好,也可以進修密乘。此論的止觀修持方法,有叁種要道:①出離心。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②菩提心。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③清淨見。也稱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即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

  宗喀巴作此論後,爲使廣爲流傳,又于永樂十叁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義,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論》,將“道次第”以贊頌功德的形式,攝爲四十五頌。後有很多人爲此論作了攝頌(綱要性的頌文)。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硃注》,阿旺饒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黃注》,紮底格什寶義成的《毗缽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彙集成上下兩函合刊。但此論引有噶當派諸師語錄,多系方言或古語,在四家注中多未詳解,後有阿嘉永贊特錄出解釋,對學者幫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賢、護教、紮迦等,依據論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編成儀軌修法,便于初學。

  此論在藏盛極一時。但漢地很少流傳。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薩從安東格什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後用叁年時間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陸續譯成漢語。1935年冬初版刊行,近年又重新印行。(蘇淵雷)

法相辭典 【70】善等十義次第

辯中邊論上卷十叁頁雲:所障十法次第義者:謂有欲證無上菩提,于勝善根。先應生起。勝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無上菩提。爲令善根得增長故;次應發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爲所依止。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斷諸亂倒,起無亂倒。由見道中無亂倒故。次于修道,斷一切障。既斷障已;持諸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廣法,便無怖畏。既無怖畏;便于彼法,見勝功德;能廣爲他宣說開示。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義次第。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71】十妙生起次第

  指迹門十妙、本門十妙生起之順序關系。(一)迹門十妙生起之次第:(1)以境妙爲首,乃因實相之境體,非佛、天、人所作,本來自爾,爲諸佛所師之處。(2)智妙之體爲能觀之智,然迷于實相之理境者遂起惑,解理者即以此生智,故次于境妙。(3)智爲行之本,由智目起行足,故行妙爲第叁。(4)位妙之體爲智行之德相,乘住于叁法而登諸位。(5)叁法妙爲位妙之所乘所住,故次于位妙。(6)住叁法已,寂而常照十界之機,若有機感必能相應,故列感應妙爲第六。(7)隨機宜先以身業現神通,以對機令生警覺,此爲神通妙之體。(8)若堪受道,佛即以口業開導之,故說法妙次之。  (9)受教若入道,則爲法之眷屬,故眷屬妙爲第九。(10)利益妙列爲最後,系因眷屬若如實修行,皆拔死生之根元,開佛知見,得大利益。

  (二)本門十妙生起之次第:(1)先由因行而至佛果。(2)佛果成,故有國土。(3)極果居國土,有照機。(4)若機動,則施化;施化則有神通。(5)以神通駭動機已。(6)次爲說法。  (7)說法所被之機即成眷屬。(8)眷屬已度,則緣盡入涅槃。(9)涅槃故論壽命長短。(10)長短壽命所作利益,乃至佛滅度後有正、像等利益。[法華玄義卷二上至卷七下](參閱“十不二門”374、“十妙”43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72】十妙生起次第

  (雜語)先言迹門十妙之次第。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于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爲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叁法爲乘,乘于此乘,入清涼池,登諸位。位住于何所。則住在叁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機緣,來則必應,若趨機垂應,先以身輪之神通駭發之,見變通巳,堪于受道,即以口輪說法開導。既潤法雨,則禀教受道。而爲法之眷屬。行眷屬行,拔生死之本,開佛之知見,得大利益。見玄義二之二。次爲本門十妙。所以本因居初者,心由因而致果,果成故有國土。極果居國,即有照機。機感動,則應之而施化,施化則有神通。神通竟即說法,說法所被,即成眷屬。眷屬已度,則緣盡涅槃。故論壽命長短。長短之壽命,爲所作之利益。乃至佛滅度後正像等之利益也。見玄義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