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極樂淨土。極樂淨土乃證得涅槃妙果之處,故稱爲涅槃門。
(二)指念佛、信心等。淨土宗強調念佛與信心,並謂以之可證涅槃之果,故稱之爲涅槃門。
(叁)葬所四門之一。此系本自密教金剛、胎藏兩界曼荼羅均有四方四門之說,其中,北方爲涅槃門,分別配以四智(大圓、平等、妙觀、成所)中之“成所”、四德(常、樂、我、淨)中之“淨”、四佛知見(開、示、悟、入)中之“入”、四季中之“冬”。
(譬喻)入涅槃城之門戶也。無量義經曰:“開涅槃門,扇解脫風。”般舟贊曰:“念佛即是涅槃門。”又葬所四門之一。北方爲涅槃門。北方爲陰之極,故以配于寂靜之涅槃。見四門條。
進入涅槃城的門戶。 - 陳義孝編
(術語)涅槃之具名。涅槃玄義上曰:“毗婆沙雲涅槃那,今經無那字,蓋譯人存略耳。”大乘義章十八曰:“涅槃,此名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華嚴疏鈔五十二曰:“那,入義。”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 陳義孝編
即黑色。密教將因位至果位分爲五位,五位之間次第而轉,涅槃當于北方之黑位,故稱黑色爲涅槃色。(參閱“五轉”1206)
(術語)黑色也。以五轉中涅槃當于北方黑位故也。見五轉條。
梵語niva^sana。音譯泥縛些那、泥洹僧。意譯作裙。十叁資具衣之一,似尼衆五衣中之下裙而稍異。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載,四部之殊,以著裙表異,于一切有部,兩邊向外雙■;于大衆部則以右裙蹙在左邊,向內而插,使之不墮,西方婦女之著裙,與大衆部無別。上座、正量之製亦同于此,然以向外直翻旁插爲異,腰縧之製亦複不同,尼衆亦一准僧衆,全無別體。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載下列五事:(一) 不得倒持下著上,(二)當使四邊等,(叁)襞頭當近左面,(四)結帶當于右面,(五)帶當叁繞,其兩頭不得下垂。[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一之二、大唐西域記卷二、慧琳音義卷八十二]
(衣服)Niv&amacron;sana,又作泥洹僧。新稱泥嚩些那。又曰厥修羅(Kusñlaka),譯言內衣。即裙也。行事鈔下一之二曰:“涅槃僧法(此雲內衣),僧祇佛于僧前自著內衣。又,泥婆珊那,泥伐散那,泥婆娑,舊稱涅槃僧。教諸比丘,因製式。”資持記中叁之四曰:“涅槃僧,此雲內衣,即是裙也。以西土裙法橫疊圍身,長繩四繞使正,多致不齊。”同下一之二曰:“翻內衣,西國本無裈褲,即以此衣襯體著故。”慧琳音義八十二曰:“泥縛些那,僧方裙也,舊雲涅槃僧。”西域記二曰:“泥嚩些那,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爲襵,束帶以缁。襵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
(一)佛典中,常以山比喻涅槃,另又以河比喻生死,而有“生死河,涅槃山”之稱。千手經(大二○·一○六下):“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二)佛之入涅槃,如日之入山,故以山譬稱涅槃。大日經疏卷二十(大叁九·七八八中):“次即是大涅槃迹極返本,衆生有緣之薪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已隱于涅槃山,故色黑也。”
(譬喻)對于生死之河而譬涅槃于山。千手經曰:“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又佛之入涅槃,如日之入山,故譬涅槃于山。涅槃經十四曰:“佛日將沒大涅槃山。”大日經疏二十曰:“如是大涅槃迹極通本,衆生有緣薪盡,即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既隱于涅槃山,故黑色也。”
(術語)于梵音顯&DF-8769;等滿口聲之大涅槃義者曰涅槃聲。其形爲··&hdotblw;之二點,例如&DF-874B;a&hdotblw;則謂之涅槃點。又依五字五音轉生之義,謂爲涅槃輪。其本字乃&DF-8769;(也)&DF-876A;(啰)&DF-876B;(羅)&DF-876C;(縛)&DF-876D;(奢)&DF-876E;(沙)&DF-876F;(娑)&DF-8770;(诃)之八字也。若此等字,連于上字則成上字涅槃之義。見悉昙藏二。又一說,加&DF-8771;(濫)&DF-8772;(訖叉)之遍口聲,以十字爲涅槃聲。梵漢對映集上曰:“往昔天竺有幹政師子,威勢勝余,此師子不恐法師之近,獵師依敕命成法師之形而射斃之,師子死時唱&DF-876A;&DF-876B;等十字,因玆名爲涅槃之十字。”賢愚經及報恩經詳記堅誓師子爲法師所死之因緣,然不說此十字之事。是有密部經軌之典據耶?抑出于口傳耶?宜更考之。
指道生法師。道生對法顯所譯之六卷本佛說大涅槃經加以研究,提出“闡提成佛”之論,聞者初不信之,且遭當時學者之非議。後昙無谶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出,衆知其說與經說符合,乃歎服而從其說,故時人譽之爲涅槃聖。[涅槃玄義卷上]
(人名)秦之道生,見略本之涅槃經(法顯譯之六卷本佛說大般泥洹經),發明佛身常經之義。聞者初不信之。及廣本出,果然。時人稱爲涅槃聖。涅槃玄義上曰:“竺道生,時人呼爲涅槃聖。”
又作涅槃飯。以涅槃比喻飯食。南本涅槃經卷四(大一二·六二五下):“煩惱爲薪,智慧爲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
(譬喻)涅槃譬之食。南本涅槃經四曰:“煩惱爲薪,智慧爲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北本涅槃經曰:“涅槃飯。”
又稱化壇。火葬之際置遺骸處。敕修百丈清規卷叁荼毗條(大四八·一一二八下):“喪至涅槃臺。”
又作延壽堂、延壽院、延壽寮、重病闾(閣)、省行堂(院)、無常院、將息寮。收容慰撫老病者之堂宇。古時叢林送老者至安樂堂,送病者至延壽堂,俾使老病者養生送死而無憾。[佛祖曆代通載卷叁十、禅林象器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