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有相與無相之並稱。即有形相者,稱爲有相;無形相者,稱爲無相。有相亦即指有形相而能與他物區別者。又一般以會生滅變化之事物爲有相,故有相亦稱有爲法。無相爲“有相”之對稱,然有時則指超越有、無二相之空而言。據大智度論卷六十一所舉,無相有假名相、法相、無相相等叁種相,以此叁相皆無所得,故稱無相。
又依據相對、差別之原理而立者,是爲有相;而依據絕對、平等之空理而立者,是爲無相。依此,而有所謂有相教、無相教;有相行、無相行;有相觀、無相觀;有相善、無相善等分別。
淨土宗將阿彌陀佛之西方淨土,以位置及清淨之形像表示之,稱爲有相淨土。然若根據無色無形之空理,而認爲宇宙之一切即是淨土者,則稱爲無相淨土。
密宗對有相、無相二者,有深淺二種不同的解釋。(一)淺略者,謂以凡夫之認識,可以明確的指認諸法之形相者,是爲有相;而諸法之本質爲空,無形無色者,是爲無相。(二)深秘者,謂一切萬法各自本來之形相,分明而住,是爲有相;而在一相之中具足一切相,然又不留一相者,是爲無相。
天臺宗將安樂行分爲有相、無相二種:(一)有相安樂行,即不入禅定叁昧,一心誦念法華經文者。(二)無相安樂行,即以法華經之妙理,修一念叁千之妙觀者。又禅宗主張教門爲有相,禅門爲無相。
此外,就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爲叁十二相、八萬四千之相好者,稱爲有相佛;若以佛身爲理體空寂、無色無形者,稱爲無相佛。一般以諸佛之法身爲無相,報應身爲有相。然關于法身爲有相或無相之說,諸師看法不一。
蓋一切萬法以其各自之性,形成宇宙中森羅萬象之面貌,然此種“有相”,因其生滅變化無常,本質爲空,故非實有。若不執著此一有形之境界,則可入于涅槃之無相境界。然若以般若智慧觀照實相之真理者,則可超越有相、無相之別,而體達二者乃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之理。[大寶積經卷五、大日經卷七、大乘起信論、十二門論觀相門、大智度論卷十八、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往生論注卷上、卷下、安樂集卷上、卷下]
(術語)密教就有相無相有淺略深秘之二釋。言其淺略之義,則凡夫所知色心之諸法,事相顯了,心前現行,易了易知,謂之有相。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僞,自性即空,無色無形,不存一相,謂之無相。言其深秘之釋,則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無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故雲無相,非爲非色非形也。臺宗圓教之圓空,妙空。畢竟空,第一空,與此第二釋同。大日經供養法曰:“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解。爲應彼等故,在有相說。”要略念誦經曰:“相無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無相說相,攝彼二種人。”凡密教之叁本尊叁密等皆有此有相無相之淺深二重也。彼宗,以無相一概爲顯教之淺義者,顯密相對一往之義也。若于自宗言之,則尚以無相爲深義,依此所引之經文可知。
一切事物有形態可見,謂之有相;因緣所成,自性即空,謂之無相。 - 陳義孝編
相,指特質。謂現象界一切萬法皆爲因緣假和合而生,實無固定不變之相。蓋諸法既爲假和,即無自性可言,亦即無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現象萬法,並無任何固定之相存在,僅有刹那生滅之不斷連續狀態而已。是謂諸法無相。
(術語)謂諸法爲因緣假和合,無一定之相也。
謂諸法都是因緣假合而生,無一定的形相。 - 陳義孝編
謂諸法都是因緣假合而生,無一定的形相。
- 梵心居士編
(經名)大方等無想經之異名。
(術語)見叁叁昧條。
(術語)見叁叁昧條。
瑜伽十二卷十頁雲:若于此處,無有彼物;由此道理,觀之爲空。故名空性。卽所觀空,無可希願,故名無願。觀此遠離一切行相,故名無相。 - 朱芾煌
爲“有相安樂行”之對稱。天臺宗以理觀爲無相安樂行,事誦爲有相安樂行。此乃天臺宗基于普賢觀經之說,及據南嶽慧思之四安樂行偈文而立。普賢觀經(大九·叁八九下):“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叁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叁七日,得見普賢。”
由上所述,可知無相安樂行,系內在之修法,如修止觀等,以入于心相寂滅、畢竟不生之禅定叁昧中;有相安樂行,則不入于禅定叁昧中,而以一心誦念法華經之文字爲修行。此二者乃殊途同歸之修法,若精進勤修而不懈怠,則不論無相或有相,皆得見普賢上妙之身。[法華經安樂行義、萬善同歸集卷二](參閱“安樂行”2407)
即大乘起信論所立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遠行地。因此地之無相觀尚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稱無相方便地。若至第八地以上,則于無相無方便功用。
爲袈裟之美稱。簡稱無相衣。因袈裟爲出世之服,離有爲世染諸相,爲生無漏福田之道衣,故稱爲無相福田衣。[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四之二](參閱“袈裟”4784)
(術語)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離有爲世染之相,故曰無相,爲生無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資持記下四之二曰:“無相福田者,出世無漏之福,離有爲相故。”
(術語)叁解脫之第二,與叁叁昧中無相叁昧同。
叁解脫門之一。 - 陳義孝編
如叁解脫門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