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集法门经] 一眼相应想谓眼根对色时。与哀相应而起想念。是名眼相应想。二耳相应想谓耳根闻声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耳相应想。三鼻相应想谓鼻根闻香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鼻相应。四舌相应想谓舌根尝味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舌相应想。五身相应想谓身根觉触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身相应想。六意相应想谓意根分别诸法之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意相应想。 - 明·一如等 撰
集论三卷九页云:云何相应?略说相应有六种。谓不相离相应,和合相应,聚集相应,俱有相应,作事相应,同行相应。何等不相离相应?谓一切有方分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何等和合相应?谓极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何等聚集相应?谓方分聚色,展转会集。何等俱有相应?谓一身中诸蕴界处,俱时流转,同生住灭。何等作事相应?谓于一所作事,展转相摄。如二苾刍、随一所作,更互相应。何等同行相应?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相应;非己性。不相违相应;非相违。同时相应;非异时。同分界地相应;非异分界地。复有一切遍行同行相应。谓受想思触作意识。复有染污遍行同行相应。谓于染污意四种烦恼。复有非一切时同行相应。谓依止心,或时起信等善法;或时起贪等烦恼随烦恼法。复有分位同行相应。谓与乐受诸相应法,与苦受不苦不乐受诸相应法。复有无间同行相应。谓在有心位。复有有间同行相应。谓无心定所间。复有外门同行相应。谓多分欲界系心心所。复有内门同行相应。谓诸定地所有心心所。复有曾习同行相应。谓诸异生所有心心所、及有学者一分心心所。复有未曾习同行相应。谓出世间诸心心所、及初后时出世后所得诸心心所。 - 朱芾煌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术语)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 陈义孝编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 陈义孝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 明·杨卓
(名数)依瑜伽论之意则以三种之相应,悉摄一切法。一境,二行,三果,此三者悉有相应之义而尽诸法。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故名行相应。果谓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诸功德法,更相符顺,故名果相应。”
施教法之时代(时)及接受教法之对象(机)适宜,称为时机相应。又时与机已经十分成熟者,称时机纯熟。
杂集论五卷十六页云:同行相应者: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相应,非己性。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余受相应。如是等。又不相违相应,非相违。如贪瞋不相应,善不善不相应。如是等。又同时相应,非异时。如现在去来不相应。又同分界地相应,非异分界地。如欲界色无色界不相应,初静虑第二静虑不相应。如是等。 - 朱芾煌
八论名曰心王,唯缘境之总相。五十一心所,亦缘别相。言相应者,时、依、缘、事,四义俱故,说名相应。
一、时 时谓刹那,是简前后。
二、依 依谓依根,即俱有无间是也,简别识。
三、缘 缘谓所缘,简别见分。
四、事 事谓体事,即简体多。
第八识与五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心所。
第七识与十八心所相应, 谓四我烦恼、遍行五数、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第六识五十一心所皆相应, 广缘内外三世诸法故。
前五识唯三十四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本惑三、即贪嗔痴、中随二惑、八大随惑。 - 明·杨卓
不与有助益相关连,即没有助益的。 - 庄春江居士编
如相应中说。 - 朱芾煌
(术语)见善恶条。
俱舍论十三卷十五页云:相应不善,谓彼相应。由心心所法,要与无惭愧不善根相应,方成不善性。异则不然。如杂毒水。 - 朱芾煌
瑜伽三十一卷六页云:云何名为相应加行?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瞋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是名为相应加行。 - 朱芾煌
译义不明,目前尚无相关资料可比对解读。 - 庄春江居士编